前幾天,南生撰寫了一篇文章介紹,在2018年中國的GDP總量約為13.608萬億美元,美國GDP總量約為20.494萬億美元,分別約為全球經濟總量(85.791萬億美元)的15.86%、23.89%。
對此,有些網友在文章的評論中諮詢南生:他們記得南生在以前的文章中,曾將2018年全球GDP總量寫成84.74萬億美元,為什麼現在又寫成85.791萬億美元呢?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呢?
不同機構,給出的全球GDP總量數據不同
上面的兩個數字,都不是南生自己瞎編的。細心的網友會在文章中發現,有類似這樣的語言:根據世界銀行公開的信息,2018年全球GDP達到了85.791萬億美元;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開的信息,2018年全球GDP約為84.74萬億美元。
現在,網友們清楚了吧!85.791萬億美元,是世界銀行公開的數據,而IMF公開的是84.74萬億美元。這就是說,不同機構對全球經濟總量的認知,核算是並不相同的。到底哪個機構的數據更準確,這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因為,世界銀行、IMF、聯合國、OECD(經合組織)、歐盟委員會等等國際組織,都很權威,且都有自己的數據標準(核算標準)。因為數據獲取來源的差異,也會導致他們對全球經濟總量的測量存在差異。
除了85.791萬億和84.74萬億,還有別的數據
網友們,2018年全球約85.791萬億(或84.74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只是按照2018年全球各國的平均匯率折算成美元得到的,實際上看全球GDP還有另外一種方式,那就是按照購買力平價。
匯率法,網友們比較能理解。舉個例子,2018年中國GDP總量是90.03萬億元人民幣,就是按照去年人民幣與美元的平均匯率折算的(6.6174 : 1),約為13.608萬億美元。
但是在購買力平價體系下,兩種貨幣之間的轉換關係發生了改變,是依靠「一籃子商品」來定的。舉個例子,如果「一籃子」這成千上萬種商品,在中國需要1萬元人民幣,而在美國需要2500美元就能購買到。
那在購買力平價體系下人民幣與美元的兌換比例就是:4:1,這樣就會使得中國的GDP變成了更多的美元。這樣的現象,在很多國家都會出現,也就使得全球GDP總量變得更高——按照世行的數據,高達136.477萬億美元。本文由【南生】原創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