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聞道 圖:破冰行動
最近,電視劇《破冰行動》備受熱捧,這部講述緝毒的現實感和真實性,牢牢抓住人心,引發熱議!可你知道嗎?在莆田,曾經有一個小漁村--衝沁村,差點成為劇裡的「製毒村」,20多年前,這片毒雲籠罩的地方,陷入毒魔的泥淖不可自拔,如今,這裡已根除「毒瘤」,成了遠近聞名的「黃金村」。
1 、偏遠漁村,急於脫貧,走上「不歸路」
在莆田北高鎮,這裡有個偏遠的沿海漁村——衝沁村。
與《破冰行動》中的製毒第一村「塔寨村」一樣,這裡的村民從事販毒活動,也是因為急於脫貧,受巨額利潤誘惑,走上了不歸路。
「地少人稠厝又密,地瓜片哪能填肚皮。闖社會誤入歧途,受法辦阿嬤傷透心……」這首老歌謠,道出了衝沁人過往的辛酸史。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衝沁青壯年外出討生活,受不法分子蠱惑走上了吸販毒的犯罪道路。
2 、「販毒村」的神秘販毒之路
莆田沿海十景之一「衝沁晚煙」,如今已消失;圖:莆仙小誠
那麼販毒之路是什麼樣的呢?據悉,衝沁村的販毒團夥運送毒品的線路相對固定,但過程卻是變化無常。
他們販賣的毒品大多從緬甸班傘地區購得,為了確保往返途中毒品的安全,他們有嚴密的地下運輸路線。前往路線一般為,從莆田起點,過雲南昆明,穿昆明思茅,經孟連抵孟阿後,轉車在緬甸班傘地區下車。而買完毒品返回莆田的路線為,在班傘購得毒品後,通過「馬仔」把毒品攜帶到思茅,而後把毒品裝進打金模具內,乘昆明至莆田的直達客車到達莆田,然後尋找機會送到福州市區或者福清等地進行販賣。
為了確保毒品運送途中的安全,販毒分子一般會在重要城鎮設立一個地下毒品的聯絡點。聯絡點的負責人由團夥的主要成員擔任,負責毒品運送的安全、交接、周轉等工作,形成了購買、運輸、銷售一條龍的地下通道。
衝沁村的販毒團夥主要成員往往由本家族成員或家庭成員組成,他們之間既有明確的分工,又相互合作,分別負責購買、運輸、銷售,若某一環節出事,其他環節立即收兵潛逃,避免全軍覆滅。此外,每個販毒團夥都會籌資設立公司,其他成員以股份的形式參加販毒或者直接參股,獲利後按照股份多少進行分贓。這使得販毒成員更加可靠、信任,也更加保密。
衝沁村販毒分子僱用的「馬仔」,大多來自湖北、河南、四川、雲南等地的無業人員,一般通過臨時招募,然後進行遙控指揮。毒販們是先指揮一名較為固定的「馬仔」在邊境地區大量僱用貧困、愚昧或存有僥倖心理的人員進行販毒,招募者與運送毒品的「馬仔」單線聯繫,一旦運輸毒品的「馬仔」被抓,聯繫隨即中斷,主犯很難抓獲。而販毒分子之間往往也保持著密切聯繫,他們之間聯繫的主要方式一般是通訊工具,但電話號碼卻經常變化,而且有不斷變化的聯絡代號。
販毒分子非常隱蔽,而那些販毒的人之間又多是親戚朋友,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知道村裡有人販毒。
3、根除「毒瘤」,公安要下狠手
1989年到1991年,是衝沁村販毒行為最泛濫的時候。一時間,衝沁村成了惡名遠揚的「毒品村」。
自村裡人碰上毒品,村裡籠罩著「毒雲」,販毒不僅沒能讓這些人致富,反而讓他們的家庭陷入痛苦的深淵。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之後邊防公安,大刀闊斧,重點打擊。衝沁村被列入全國重點禁毒整治專項鬥爭示範點之一,販毒人員一個接一個地被捕歸案,據統計:全村有40多人因從事毒品犯罪活動被查處,其中3人被判死刑,23人被判重刑,還有3人批捕在逃。至今還有人在監獄裡服刑。
值得慶幸的是,莆田公安及時嚴打,否則可能會成為今天《破冰行動》的藍本。
4 、摘掉「毒村帽」,披上「黃金衣」
經過多年的嚴打整治,至今,禁毒宣傳的「固定動作」,始終都沒有放鬆過。村裡成立了婦女禁毒隊,安裝「全球眼」監控等等,自2012年到現在,村中再未發生一起吸販毒的案例。
「毒品記憶」在衝沁村漸漸消失,如今衝沁人的發家致富靠什麼呢?
北高鎮是傳統的「金匠之鄉」,毒品曾讓一批人丟下打金夥計,捧著金飯碗過苦日子。歪路行不通,他們才恍然明白手裡的小錘子才是真正脫貧的獨門絕技。
在政府引導下,從沿街挑擔吆喝到固定租鋪開店,一家家由北高衝沁人經營的金銀飾店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抱團外出經營金銀首飾、玉石珠寶生意,村民們開的金店在全國遍地開花,保守估計經營金銀店鋪1000家,總產值約100億,打出了「愛戀」「華昌」「六六福」等一大批響噹噹的金銀珠寶加盟品牌。過去的「毒品村」,漸漸變成了遠近聞名的「黃金村」。
在衝沁村圍墾邊上,新建了一座媽祖像,媽祖庇佑的這方土地,如今嫋嫋炊煙,這才是衝沁村的人間煙火,而那首傳承多年的古老歌謠,衝沁人都不會忘。
關於莆田的衝沁村,我們下期有另一篇的報導,講述公安在此緝毒的20年經歷和一些驚天案件,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