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褒禪山位於馬鞍山市含山縣城東北部,它的「名」卻並不因仙,而是那篇千古流傳的文章——《遊褒禪山記》。正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王勃的《滕王閣序》一樣,褒禪山,與王安石的著名遊記《遊褒禪山記》緊緊聯繫在一起。
褒禪山不高,上山的路也不陡,很快便到達王安石遊覽了一半便退出的華陽洞。洞口右方立有一尊黑底紅字的石碑,上面刻有「華陽洞」三個大字,是從王安石老家江西省臨川「王安石紀念館」拓印來的。
華陽洞是褒禪山最出名也最為誘人的去處,現有天洞、碑洞、門洞、地洞4處溶洞,特點是「洞中有洞,洞裡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更年累月的積累,大自然的結晶,使這裡怪石嶙峋、鬼斧神工,進入洞中如進入一個奇幻世界。
關於華陽洞的那篇《遊褒禪山記》,是王安石宋仁宗時期(1054年)從舒州(今安徽潛山縣)通判任上辭職時所寫。他在回家探親途中遊覽了褒禪山,和同伴手持火把,探入幽深之處,險絕奇觀、石壁題字令他流連忘返,而行進艱難、同伴倦怠卻讓他隨眾人退出。之後王安石有感而發、揮毫成文,而未能堅持一走到底,也成了王安石的小小遺憾。
華陽洞內,歷朝歷代文人騷客們的石刻、題詩隨處可見,或許是都想或多或少沾上些「唐宋八大家」的文氣,跟王安石和《遊褒禪山記》一起名垂千古。
如今的華陽洞早已不是王安石遊覽時需要手持火把的年代,絢爛的燈光將洞內照出五顏六色,也照亮了遊人前行的道路。天然形成,形狀不一的鐘乳石在燈光的照射下,呈現出「蓮花倒映」「荊公回步」「賢人書壽」「美人魚」等奇特景觀。
天然的鐘乳石與暗河水流渾然一體,泉水似乎永遠都不會枯竭,在幽深的洞內奏起清脆悅耳的樂曲。
華陽洞洞深1600米,洞內道路或崎嶇或陡峭,或狹窄或溼滑,雖不是爬山,耗費的體力卻絲毫不比爬山少。洞內有了燈光照明,王安石所說的「愈深、愈難、愈險」再難感覺到,遊覽的艱辛卻能體會一二。
每個鐘乳石身上都有一層層溶石累積的痕跡,細細的水珠不斷向外滲出。洞中的燈光將景觀打出影影綽綽的效果,正是這種朦朧的景象,更增添了溶洞的神秘與奇幻。
四季輪迴、春秋變幻,溶洞中卻仿佛放慢了時光的腳步,將大自然的神奇瑰麗藏於其間。千百年前,王安石曾驚嘆於它的奇幻和險絕,那一篇流傳至今的遊記似乎在召喚著人們——景致如此美,你該來看看。(歡迎您在評論區點讚留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