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題】
按要求作文。(50分)
題目:我的老師
要求:①文體自選;②不少於6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襲;④不得透露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關信息。
【特別提示】
①文中如需涉及所在區(縣)名,一律用「秦嶺區(縣)」代替;
②文中如需涉及學校名稱,一律用「陝西三秦中學」代替;
③文中如需涉及老師姓名,一律用「姓+老師」代替,如「王老師」。
【解讀】
2015年陝西省中考作文試題仍然是一道全命題作文試題,其特點主要體現在:首先,在形式上,2015年陝西省中考作文試題相對於2014年中考作文試題來說少了一段「導引」文字,但卻加上了一個「【特別提示】」。不給考生以「導引」文字的寫作暗示,可以給考生「自由發揮」的最大空間,有利於考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寫出能代表自己最高作文水平的考場佳作。而新加的「【特別提示】」,則是對寫作「要求」中的第「④」條「不得透露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關信息」的具體的、統一的規定,避免了因「要求」籠統而造成的操作性不強的弊端,也使命題顯得更加完美無缺。其次,在內容上,2015年陝西省中考作文試題延續了往年的「高擴展性」,即命題均能給考生以多種角度入題的可能,有利於考生超常發揮,寫好作文。具體來說,「我的老師」的這道全命題作文,在寫作時可供考生選擇的角度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狹義的「老師」,即專指給自己帶課的教師;二是廣義的「老師」,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也就是說,只要某個人「有所長」,無論男女長幼,無論身份地位,均可以是「我的老師」;三是比喻義的「老師」,可以是能教給我們知識、啟迪我們感悟、引導我們成長的所有事物,如前將一本好書當做「老師」;四是引申義的「老師」,即凡是能對 「我」有啟迪意義的所有的現象、情境、場景等,都可以理解為「我的老師」。
【誤區】
「我的老師」的這道全命題作文試題,對考生來說,幾乎不存在什麼難度。因為凡是考生,一定都有很多「老師」,而且一定也寫過有關「老師」的作文。但正是由於這一原因,考生在寫作中也就最可能出現以下兩個方面的審題誤區:
1、對「老師」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狹義的方面,使得考場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2、對「老師」只褒不貶,或者任意拔高,使得「老師」的形象嚴重失真,影響得分。
要得走出以上審題誤區,在平時就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超強的審題能力,同時,要真正走進生活,注重觀察,並對觀察對象有真切的感悟。
【範文】
我的老師
說起來你們或許不信,我有一位好老師,它就是一棵曾經被折斷了莖幹的葡萄樹。
還是讓我講講我的這位好老師的故事吧。
那是五年前的一天上午,爸媽出去幹活了,我做完老師布置的假期作業後無事可幹,就叫來了幾個好朋友在我家的庭院裡踢起了足球來。我們玩得很激烈,結果,一次帶球突破中我被防守的同伴撞了個人仰馬翻,倒下去的時候,將爸爸新栽的那棵葡萄樹從靠近地面的地方徹底折斷。我想,壞啦,看來只有讓爸爸明年重新栽一棵了。為了讓爸爸栽新的葡萄樹時方便些,我「將功補過」,拿來鋤頭將那棵斷了莖幹的葡萄樹連根挖了出來,然後很隨便地就將它扔在了一旁。
爸媽回來後,對我的做法很是吃驚。他們對我說:「孩子,沒有一個生命不是在受挫中長大的,你應該明白生命其實很頑強呢。葡萄樹的莖幹是折斷了,可是它的根卻還活著呀,所以它還一定會長出新芽的!為什麼要把它的根挖掉呢?」於是,爸媽又將我挖出來的葡萄樹根很認真地栽回了原地。
第二年春天,那棵莖幹被折斷了的葡萄樹還真的就萌生了新芽,到秋天的時候,它已經長得幾乎與以前的大小沒任何兩樣了。第三年,它長得快要高過房簷的時候,爸媽不得不給它搭了一個架子,很快地,它所滋生的藤兒就瘋狂地爬滿架子。秋天的時候,它甚至還掛上了第一串葡萄呢……
近年來,特別是在初中的最後一年,我因故一次次遭受心靈的煎熬,但每每這個時候,我一想起這棵曾經被折斷了莖幹的葡萄樹,我的內心也就有了戰勝心靈煎熬的無窮的勇氣,從而一步步讓自己強大起來,再沒有什麼挫折能讓我臣服。
現在你們相信一棵曾經被折斷了莖幹的葡萄樹是我的好老師的原因了吧?一定是了!
【解讀】
本文有二美:一是主旨美。全文通過為我們講述「一棵曾經被折斷了莖幹的葡萄樹」的成長經歷,揭示了「人生就是遭遇再大的挫折,只要堅持初心,就一定能發展壯大起來」的文章主旨,發人深省,能給讀者以超強的正能量。二是構思美。主要表現在全文一開篇小作者即為讀者設置了「我」為什麼要把「一棵曾經被折斷了莖幹的葡萄樹」稱之為「好老師」的懸念,有了這一懸念,讀者的閱讀興趣立馬就會被激發起來,促使讀者將文章讀下去。這就使得本文在構思上顯得十分巧妙,很有藝術性。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