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話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現在有大量的旅行類節目,比如某某去哪兒等等,"帶孩子去旅行」已經被妖魔化,又被一些大V反覆強調之後,更似乎成了大勢所趨,潮流所致。
以上這些,都在不斷地教唆我們要帶孩子去旅遊,甚至更高層次的概念也被植入我們腦海:從小就要帶著孩子出去見見世面。
不明所以,不得始終。在這裡我卻想說不要帶孩子去旅行!不過我在這裡的「不要」是打了引號的,只是期望父母們不要因為「人云亦云」而帶孩子去旅遊,要多留給孩子們一些體驗,做他們這個年齡該做的、想做的事情。
以「長見識」的名義綁架家庭、為炫耀而去的旅行,不去也罷
如今,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孩子去旅行開始變得容易,也漸漸成為了熱門。
各種「去哪兒」節目火爆開播,好多驢啊、牛啊的旅遊項目層出不窮,從周末的公園遊,到五一、十一的國內遊,再到寒暑假的境外遊學、夏令營,旅行費用已經是繼擇校費用、興趣班費用之後,位列第三大教育開支的殺手。
在所謂的「長見識」的背後,其實暗流湧動的是消費層次的較量:
假期帶不帶孩子出去玩?
帶他到哪裡玩?
你們住什麼星級的酒店?
……
就連放假前,接孩子的媽媽們扎堆聊天時;中午吃飯時,和有孩子的同事閒聊時;在樓下,巧遇鄰居不得不寒暄時,大家都會有意無意地問一句:「放假你們去哪兒玩啊?」
看似普通的一句話背後,體現的不是你的教育觀念和生活品味,而是你有錢有閒嗎?你玩得起嗎?
不管你是真心想帶孩子出去「長見識」,還是虛榮心作祟,也不管你願意還是不願意?又或是你的經濟實力如何?你都被捲入了這場無形的風雨之中。
不是說旅行不能不去,而是說我們可以去明辨一下:
旅行是為了愉悅自己,還是為了向別人炫耀或是證明什麼?
這種旅行到底有沒有給孩子們長見識?
是教會了孩子們吃喝、享樂還是教會了孩子們成長?
如果說只是出去好吃、好喝、好玩了一趟,享樂了一番,只是為了家長和孩子的面子,只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地發一個朋友圈,為了炫耀而去的旅行,還不如不去!
帶孩子出去旅行並不等於長了見識
雖然說現在孩子的孩子,可玩的東西越來越少,很多都被電子產品所捆綁,出去玩成了不錯的選擇。不過這並不是說出去了就等於長了見識。
比如,我們帶孩子去香港、韓國購物,去迪斯尼,現在許多旅行社還推出了最適合帶孩子去的十家度假酒店……
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行,只是把孩子從你家門口商場裡的小遊樂場,帶到了一個更大的遊樂場,從一個城市的海洋公園,帶到另一個城市的動物園、海洋公園……其實本質並沒有區別,只是規模大小的不同罷了,難道這樣就算是長了見識嗎?
"見到了沒見過的」和「長了見識」真的不能劃等號。
昂貴的投入,帶來的並不是與之相等的見識的增長,「孟母三遷」為的是讓孩子在「好環境」中得到薰陶,到現代卻逐步演變成對「物質繁榮」的噓唏感嘆。
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旅行,而不去審視要去什麼樣的旅行?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拿錢給航空公司和旅遊公司做貢獻。
這樣的旅行只會教會孩子學會「奢侈」和「享受」,真的不會長什麼見識!
相反,哪怕在假期跟某個家庭互換,讓孩子坐上公交車到處去觀察,體驗當地的集市。甚至只是去鄉下某個不出名的小河裡趟趟水,夏天在老樹的樹蔭下乘個涼,在鄉下或是某個陌生的場合交到幾個當地的小朋友等等,都可以長到見識,並不是說只有去高大上的地方,才會長高大上的見識。
把體驗人生的權利還給孩子自己
在孩子眼中,大人每到一處旅行,總是帶著他們的「我認為」和「我以為」,總覺得自己給孩子安排的就是好的,所以常常有意無意地就會來一句:「我帶你來這裡還不是為了你好?你還.......」
其實,小孩子,尤其是學齡前兒童,不管他到哪,他最想去的還是遊樂場玩,去他自己感興趣的地方,至於是不是名勝古蹟他根本不在乎,也不感興趣,但是大人偏要他看,還硬要讓他看出點什麼,甚至還想給孩子灌輸一些什麼知識,尋找想想實在是可恨又可笑呢。
試問,你帶著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去看兵馬俑,看金字塔,他能看得懂,聽得懂嗎?
我想答案我們大家都心知肚明。
對於孩子來說,也許他更樂意對著公園的一隻螞蟻發呆一個上午,他才不會在乎那是在中國的公園還是外國的?這只是她發自本心的探索過程而已,但這點卻常常被我們大人忽視,我們常常打擾甚至阻礙孩子的自我探索。
再舉個例子,孩子三歲時,你帶他去爬長城,那哪裡是他去爬,而是你抱著他爬,這樣的旅行你累他也累,長大了他也什麼都記不住,也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一個八歲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會記住這次旅行,這時去爬長城對他可能是一種挑戰,還會帶給他不一樣的感受,也許會銘記一生。
更多時候,我們要讓孩子自己去摸一摸,去試一試;自己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多帶他們去感受生活,去體會人生。
畢竟親自感受和體會到的東西,和我們灌輸給他們的差別大多了,就如同一句老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孩子到底能從中看到什麼,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她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樣,所以,大人們自以為是的旅行目的,從頭到尾都是錯的。
適合孩子十幾歲跟同齡人結伴而行的地方,為什麼小時候要由你帶著他去呢?等到他大了,想要自己探索這個世界的時候,看到你們曾經在各個景點照的照片,你覺得他還有興趣再去一次嗎?
很多時候,就算我們帶孩子轉遍了全世界,不過這個結果,不是讓他對這個世界有了新的「認識」,他只是在你的被動安排下,把那些地方都「到此一遊」,走馬看花地看了一遍罷了。
不是只有坐飛機出門才叫旅行;沒有思考與欲望在先,就不會有所謂的新發現;沒有榜樣引領,再多的安排都是徒勞。
所以說,帶孩子去他沒有興趣的地方,忽略孩子的感受,沒有探索和體驗的旅行,還不如不去!
只有真正懂得,才能真正享受旅行
我們希望孩子讀萬卷書,也能行萬裡路。其實,有時他長大以後,是不是閉關狹隘,取決於你對旅行的興趣和行動。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坐在籠子一樣的大巴車中,被帶到野生動物園裡的經歷,真不知道籠子外那些悠閒的動物,到底是怎麼看待此時的我們的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旅行無處不在牢籠之中,我們經常自欺欺人地吹噓:我們是為旅行而旅行。可是,你真的做到了嗎?真的從中體會到了那些所謂的意義了嗎?
另外,對旅行不熱愛的父母,不如不要帶孩子去!有些父母帶孩子出去,自己卻不停地在那裡自拍,有些父母在家玩遊戲,出去旅遊還是走哪兒都抱著手機在玩,你把帶孩子出去玩就當成陪伴了孩子,你是在完成你作為家長的任務嗎?
其實這種敷衍的旅行還不如帶著家裡跟孩子做做遊戲或者給孩子讀他喜歡的故事,孩子想要的更多的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會在乎父母帶他去的地方有多高級或是多出名,孩子在乎的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不管是大人或是孩子,我們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都不在酒店裡或是景點中,而在於生活中的每一個小細節,在於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體驗。
我所說的不帶孩子去所謂的旅行,並不是說不帶孩子出去玩,而是說我們要思考一下再去行動:
當你明白旅行可以不畏壓力,不去炫耀;
當你不必參與享樂主義盛行之下的變味旅行;
當你不再忽略孩子的感受,剝奪他們體驗和探索的權利;
當你自己也能發自內心地熱愛旅行;
當你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樂趣,生存的意義,生命的價值。
明白了這些,你就會知道什麼樣的旅行才是適合自己和孩子的。
朋友,你找到了屬於你們自己的,真正意義上的旅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