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先介紹汕頭具單代表性的小吃三家, 另有著名的甜點和牛肉火鍋會分篇章再敘。
當然個人口味喜好不同,有些自己不是特別喜歡的小吃,也因為在景點附近就一併附上,方便大家安排參考。
就從汕頭老城區小公園周邊開始。
1.愛西乾麵
汕頭市外馬路國平路交叉口
^本店在此已營業70年,曾看過篇文章描述老華僑回國重回老店,吃了面後激動不已說就是這個味道,文字的魔力就是如此,盼到現在終於成真。
^ 一方面好奇,也為了消化午餐,先在操作臺聊起來,圖中由近至遠分別是豬油紅蔥頭、蔥花、酸菜、魚露,確實是標準的汕頭調味。
^ 正在做的是乾麵,加了芝麻醬和滷汁當底。 左邊是湯碗,裡頭裝的就是上張圖片說的材料。
^ 終於來了,個人感覺乾麵的口味偏平淡,當然口味還是中上水準,而面的口感好,據稱是竹昇面,也就是由人坐在竹竿上,竹竿的另一端插在牆壁孔洞中固定,借著人的重量反覆壓麵團以帶來麵團的韌性,目前已極少人這樣費工作面。
^ 湯本身也徧平淡,剛剛說的四樣配料增鮮有限,倒是配料都好,有魚丸、魚餃、豬肚、扎肉等。
^ 牆上掛著歷史圖片,也就是汕頭老城區近代的變遷。 曾經是國內第三大港,可惜近一二十年的發展相對有限。
^ 巧合的是,最著名的地標小公園重建完成,許多當地人也像觀光客一樣拍照。
^ 本地長者討論的內容大概是,涼亭的外觀相同但神韻不再。
2. 飄香小食店
汕頭市國平路39號
^ 距離小公園涼亭大約只20米,在著名景點附近又有特色外觀,具備成為名店條件。
^ 內部結構也相對特殊,仿佛到了另個時代空間的錯覺。
^ 個人不是特別喜歡粿,這類多是由糯米、大米加工的食品,感覺黏稠不容易消化,尤其確認過只有油炸的做法,本想直接跳過。
^ 此外粽子由糯米作成,特別不容易消化。
^ 和隊友只象徵性點了些試味道,和想像中一樣黏膩厚重,腸胃負擔大,或許原本就不喜油炸食品也有關。
順帶一提,聽過很多人到潮汕旅遊都是吃撐,一旦如此後半段就很難再品味道而只是單純的吃,建議不確定喜好之前先小量奌,就像800米賽跑一定要配速,從頭衝到尾後半段一定沒戰力。
^ 小公園是汕頭最著名景點,一旁有最著名老建築前身為百貨,原本已空置一段時間,好消息是已經要開始重新整修,也期望是重新繁榮的開始。
3. 陳彪蠔烙
汕頭市興業路牡丹園22幢102
^ 經當地朋友推薦來到這家蠔烙名店。 蠔烙其實就是臺灣的蚵仔煎,名稱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菜式。
^ 豬油,許多潮汕名菜的基底。
^ 臺灣的蚵仔煎的外圈佔了一半是太白粉皮,潮汕版本倒不明顯,此外一次大量作再分切也和臺灣個別煎不同。
搭配魚露,相比之下個人更偏好臺式以花生醬為基底的甜辣醬。
或許這也反映個人的飲食記憶,吃過臺灣、潮汕、廈門、泰國(泰國70%的華人來自潮汕)版本,各地配菜稍有不同,但都是反映同一文化根基下延伸出的細部變化。
^ 雖然是蠔烙名店,但反而豬肚湯更出色,濃鬱而不辛嗆的白胡椒,搭上處理極為仔細的豬肚正是絕配,味道和香港九龍城的創發潮州飯店比也毫不遜色。
^ 店主參加過的活動以及頒獎儀式等。
^ 附上餐牌,以汕頭小吃店的標準來看種類算多,不像多數的小吃都是單賣兩三種甚至一種食物而已。
此行在汕頭大多吃的是獅頭鵝、夜糜、牛肉火鍋等,小吃吃的少,而當中最喜歡的一家反而是在潮州,一家目前傳到第四代的老店,這家就留著下篇,在潮州小吃的篇章再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