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在土層中的方格紋半瓦當。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本報12月9日訊秦始皇三登琅琊臺具體都做了些什麼?2000多年前的「八主」中的「四時主」祭祀地在琅琊臺?因地震而深埋於地下的琅琊古城能否重現江湖?持續推進的考古發掘拼接起的恢宏時空情節,將為青島帶來意料之外的豐厚歷史文化資源,並破解這些千古謎團。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與山東省考古院聯合開展的琅琊臺遺址2020年度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近日進入收官階段,記者現場見證:在琅琊臺臺頂區域發現的2000多年前的排水系統,以及柱礎、瓦當等建築構件;在臺西頭村亭子蘭發現的一處東周時期的廊房式建築基址,及板瓦、筒瓦、瓦當和陶豆碎片遺存,2000多年前的「海景房」和「濱海長廊」若隱若現,為青島古代歷史文化的豐富演進再添佐證。
在琅琊臺臺頂夯土臺基的西側,2019年,考古人員挖出一條東西走向的探溝,他們收穫了一處秦漢時期地漏。地漏由八塊石板拼接鑲嵌而成,中間有一處可漏水的方形孔洞。他們判斷,它一定是與管道連通的一個系統工程。以地漏為線索,今年發掘面積繼續擴大,最終,和地漏相連的部分管道露出端倪。現場還發現了等距設置的柱礎,這些作為房間支撐柱基石的遺存,將用以推斷房間的格局和大小。房間內還有一處牆體,鑲嵌了牆磚,讓人也對這處空間曾經的「豪華」浮想聯翩。昔日秦皇漢武登頂琅琊臺,是否在這個看得見山海景致的房間小駐,為某個祭祀大典做準備,抑或於其中沐浴淨手,俯瞰琅琊美景……隨著物證的累積,各種疑問和推斷或將迎刃而解。
位於臺西頭村的亭子蘭的發掘點,總發掘面積比去年增加了一倍,超過了1000平方米。目力所及,數條溝狀遺蹟由西向東,向著海的方向延伸,陶片便有規律地散落於溝中。考古人員初步判斷,溝狀遺蹟原先應位於一座廊房形建築的兩側,建築坍塌之後,瓦片遂傾覆於溝中。通過今年向西、向東擴大發掘範圍,證實這是一條長廊。之前有學者推斷,這裡與齊國「八主」祭祀中的「四時主」祭祀有關。考古人員推斷,或有一組主體建築與長廊相連,通向海邊的另外一個觀景建築。這次發現的長廊,應是大型建築群的延伸部分。
對於琅琊臺的考古,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認為,不應只盯住琅琊臺這一個點,而應將之拓展到秦漢時期琅琊臺所在的琅琊郡以及琅琊古港。在林玉海看來,由於地震等原因湮沒於歷史的曾經興盛的琅琊郡城(今琅琊鎮和泊裡鎮一帶),便如同青島的「龐貝古城」,它深埋於地下,等待重新被人們發掘和發現。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