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的「廁所革命」即將到來,是否會「消滅蹲式廁所」待定
在一些外媒看來,中國「廁所革命」就是要消滅「蹲式廁所」
1月15日,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在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上說,從今年開始,將用三年時間,通過政策引導、資金補助、標準規範等手段持續推進旅遊廁所革命,「今後三年,全國共新建旅遊廁所33500座,改擴建旅遊廁所25000座。」
一些外媒注意到了這條消息,不過有意思的是,好幾家外媒都認為廁所革命就是要「消滅蹲式廁所」。如法國知名媒體Relaxnews的報導開頭就稱,「為了增強旅遊業,中國發起了一個『廁所革命』,將消滅傳統的蹲式廁所」。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標題就是「這是一個革命!在被抱怨又髒又亂後,中國宣布將對景區蹲式廁所進行徹底翻新」。
另一家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在報導此消息時也拿蹲式廁所做文章,並刻意描繪了西方人在中國上公廁時的體驗,「中國的公共廁所……許多時候其實是一排蹲坑,中間由低矮的隔板分隔開來——沒有隔間,沒有門,沒有隱私。在中國去公廁,特別是高速公路邊的公廁,通常意味著要蹲在一條深溝上,旁人的排洩物就從你的身下衝走。」「難為人的不只是眼睛看到的和鼻子聞到的,還需要有強壯的大腿和驚人的毅力才能在無法坐著的情況下完成如廁過程。」
西方媒體的這些看法也得到了不少西方網友的應和,一位網友稱「在中國時我的噩夢就是要去那種蹲式的公共廁所裡解決問題。」
這不僅是西方人的看法,也是一些養尊處優的港臺人士的看法。例如前段時間因吸毒被拘留的柯震東就稱,他活了23年沒有用過蹲式馬桶,直到因為吸毒而被關在看守所後,忍了4天實在忍不住,才第一次使用「蹲式馬桶」,並認為這是「平生最大逆境」。
當然,國內蹲式廁所之髒亂差,不需要外人來證實,這基本是所有國人的共識。不過,蹲便這一方式本身,多數人還是已經習慣了。
官方說法和媒體報導中目前沒有「消滅蹲式廁所」一說,但不能排除這種可能
目前並不清楚為何外媒認為中國的廁所革命就是要「消滅蹲式廁所」,從國家旅遊局網站和官方通訊社對廁所革命的報導通稿來看,並沒有這樣的說法。李金早只是稱,「到2017年最終實現旅遊景區、旅遊線路沿線、交通集散點、旅遊餐館、旅遊娛樂場所、休閒步行區等的廁所全部達到三星級標準」,並實現「數量充足、衛生文明、實用免費、有效管理」的要求,並沒有提到要消滅蹲式廁所。
那麼,是不是「三星級廁所」就不能蹲便呢?所謂三星級標準,是2003年質檢總局發布的《旅遊廁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規定的,裡面對「大便器質量」一項的規定是:配置高級座便器和蹲便器。即三星級廁所是可以蹲便的。不僅三星級有蹲便器,就算是四星級、五星級的廁所,也一樣可以有蹲便器,只不過規格都比同級的座便器來的要低。就此來看,「消滅蹲式廁所」的說法並不準確。
不過,這也未必是最後結論。畢竟上述標準制定得有些年頭了,可能會有修改,而且是不是三星級廁所必須同時配置座便器和蹲便器,說的也比較模糊。按李金早的說法,國家旅遊局將制定出臺《關於實施全國旅遊廁所革命的意見》,不過這至少是2月底進行的「2015年全國旅遊廁所工作現場會」開過之後才會發布。屆時這個指導意見會不會要求取消蹲便器,尚未可知。而從實踐角度來看,公共廁所確實有以座便器取代蹲便器的趨勢。
那麼,既然無法排除「消滅蹲式廁所」的可能,就應該在意見出來之前,形成充分的社會討論。這是因為,考慮到中國人衛生習慣和文明程度,如果草率用座便器全面取代蹲廁,那這個廁所革命也許將會成為一場新的笑柄。…[詳細]
蹲坑與座便,哪個更適合中國?
理論上,座便比蹲便有很多優勢
在不少偉大發明榜單上,座式抽水馬桶往往高居前列。因為這個發明,確實極大提高了人類在吃喝拉撒這幾項基本需求中「拉」的體驗。如今座式抽水馬桶在中國家用便器中,毫無疑問已經處於統治地位。而且,由於座式抽水馬桶舒適、美觀、大方、乾淨、衛生,比起傳統蹲便器可謂是全面勝出,因此還被廣泛視為現代文明的代表。另外,對行動不便的老人、肥胖者、孕婦或者殘疾人來說,下蹲如廁非常困難,座式馬桶也成為理所當然之選。
還有一個值得說的,人如果習慣了座便,改為蹲便是極難適應的;如果反過來,即使是習慣了蹲便,改為座便卻一般都適應得挺快。這就是為什麼座便抽水馬桶在不長的時間內就席捲全球,但不少西方人來到中國,寧願忍著都不肯將就一下蹲便。
然而,實踐中的座便公廁,並不受歡迎
不過,一旦座式抽水馬桶的應用範圍從家裡換到了公共廁所,情況就大為不同了。原因也很好理解,蹲便器再怎麼看起來不衛生,在方便過程中,人體的任何一部分都不需要與便器接觸的。而座便器則不然,大腿與臀部是要與馬桶墊密切接觸的,這樣就會與上過公廁的許多陌生人的皮膚間接接觸。對於這一點,許多人是無法忍受的。有調查顯示,90%以上的人都不願意直接與公廁的馬桶親密接觸。這個說法並非沒有道理,雖然,按照一些衛生專家的說法,「大多數皮膚病是不會通過馬桶墊傳播的」,「馬桶裡的水濺到皮膚上也不會引起皮膚病」,但無疑相比蹲便還是增加了染病機率。而且,有些衛生專家指出,一些生殖器傳染病,如2型皰疹(一種生殖器潰瘍),是可以通過生殖器接觸馬桶坐墊進行間接傳播的。
那麼,在公廁只有座便馬桶,人們怎麼解決呢?調查稱,一半以上的人嘗試過蹲在馬桶上面如廁。蹲馬桶直接造成馬桶圈髒得慘不忍睹,馬桶墊上全是腳印。這種現象在全國許多城市都存在,有些人甚至養成了習慣。這就讓座式馬桶比蹲式廁所更不衛生。而往往這些公共場合使用頻率太高無法頻繁清潔,於是安裝馬桶的公廁反而成為髒亂差的代表。
並且,由於使用習慣無法短期改變,許多市民寧願排隊等候蹲廁都不願意使用座式馬桶,那麼,公廁安裝馬桶就成為了勞民傷財、不好看也不好用的「面子工程」。
這就是為什麼「消滅蹲式廁所」一說值得擔憂,因為這樣做可能會讓中國的公共廁所更加沒法使用。事實就是如此,越來越多的公廁安裝馬桶,不一定能表現城市的現代化程度,反而因為使用不習慣而凸顯出更多的陋習。…[詳細]
解決公廁髒亂差問題,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提升如廁文明
事實上,「廁所革命」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早在90年代,就有人提出這個說法了。可惜的是20年過去了,「革命」仍未成功,按官方通訊社的說法,「經過多年建設,我國旅遊公共服務設施有很大改觀,但與遊客要求和國際旅遊標準還有很大差距。旅遊廁所問題尤為突出,數量過少、質量低劣、分布不均、管理缺位。儘管有一批廁所已提升檔次,但是大面積看仍然髒、亂、差。」所以,只好進行「繼續革命」。
顯而易見,「廁所革命」不是硬體上做出改變就能成功的,人的改變才是第一位的。不久前,一篇「花了好幾千歐元買一隻江詩丹頓手錶的中國女遊客捨不得0.7歐元野外小便」的新聞,足可以反映出國人的如廁文明還處於一個相當低下的水平。類似的新聞,還有「外企對中國員工進行上廁所培訓」、「遊客一天捲走公廁數萬元手紙」等等。…[詳細]
在這種情況下,在公廁大規模引入座式馬桶,甚至「消滅蹲式廁所」,自然是行不通的。而如果如廁文明水平提高,例如人們能夠充分自覺地利用一次性馬桶紙墊,不蹲在馬桶上如廁,能夠儘量保持公廁清潔,前面提到的很多衛生方面的擔憂就不成立了。只是,這種如廁文明水平的提升,恐怕得中國遊客總的文明水平,乃至中國人普遍的文明水平得到提高,才能夠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