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號曾文鼎,6號李學林,8號吳岱豪,11號陳信安,12號林志傑。他們是中華臺北隊本屆亞錦賽的先發陣容,參加了迄今為止的全部5場比賽。5人之中,除了始終狀態不佳的林志傑,其他人的出場時間全部排在球隊前列。他們的得分並非每場最多,但作用卻是毋庸置疑。而且他們的身上有交匯點:都曾是臺灣SBL聯賽的球員,CBA聯賽都是其職業生涯中的一站。
CBA薪水很誘人
在臺灣,棒球是第一運動。但籃球同樣受歡迎。「幾乎每一個社區都有籃球場,每天晚上你都可以看到很多人打球。」著名藝人、中華臺北男籃行政經理陳建州說。
在寶島,每一級的籃球聯賽都很完備:高中聯賽、大學聯賽,直到職業化的SBL聯賽。可即便職業的SBL聯賽也不是非常職業,這個聯盟始終沒有一個穩定的商業贊助,球員、教練的收入也不是很高,大部分人都要同時做其他的工作。SBL聯賽中,80%的球員另一個身份都是體育老師。「像三哥(中華臺北男籃主帥周俊三),他同時就是一所大學教體育的老師。我們5月份就開始集訓,現在都開學了,他不得不請公假。」
陳建州點出了眾多臺灣球員離開SBL加盟CBA的最主要原因:「在SBL聯盟,頂薪也就是差不多每月12萬元新臺幣(約合3萬多元人民幣)。但拿林志傑來說,他的具體收入我就不說了,但(在CBA效力)肯定比頂薪高很多。」
林志傑是標杆
在臺灣籃球界,林志傑是最受球迷歡迎的NO.1,是一個標杆。可事實上,林志傑的個人技術並沒有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為什麼如此受歡迎?「那是因為他的成長經歷。」陳建州說。
林志傑是阿美族原住民,幼時家庭狀況不太好,所以他沒有參加高中和大學聯賽的經驗。「他有點像艾弗森,屬於打街球的。但打著打著就突然冒出來了,打著打著就突然去CBA,拿上高工資了。」陳建州說,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林志傑才會成為榜樣,「那些打球的小孩子們會想:既然他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
新面孔越來越多
即將於11月20日開始的CBA新賽季,又將多出幾位臺灣球員的面孔,比如加盟上海的曾文鼎,加盟廣廈的吳岱豪,加盟新世紀的洪志善……
越來越多的臺灣球員來到CBA打球。這批中生代球員是SBL聯賽的頂梁柱,他們的離開,讓SBL高層對聯賽未來的發展十分擔心。不過作為SBL七強之一臺啤隊的行政總監,陳建州卻保持著相當的樂觀。「其實我寫過一份計劃,把SBL和CBA弄成一個大範疇的概念。」說起這個計劃,陳建州開始眉飛色舞起來,「比如讓SBL改在每年的3月開打,那時CBA季後賽開打了,那麼在CBA效力的一些球員到時也能夠回歸SBL繼續打球,同時也能讓我們看到他們的進步。」
重要的是回饋
除了「大範疇」的概念,陳建州說,他還計劃把一些臺灣球員組成一支隊伍,帶著他們來打CBA聯賽。這當然是提高臺灣籃球水平的最有效手段,卻也是個很大很複雜的工程。
就像王治郅、巴特爾、姚明、易建聯等人登陸NBA一樣,在CBA聯賽中淘金的球員承擔起了類似的責任。比如參加本屆亞錦賽的臺灣隊名單中,首發5名球員要麼曾經在CBA效力、要么正在CBA效力、要麼即將為CBA效力。昨天中華臺北雖然輸了韓國輸21分,但當這些具備CBA背景的球員在場時,他們實際上有機會與韓國掰一下手腕。
只是林志傑的表現令人失望,5場比賽,只在面對卡達時得分上雙。隊友李學林認為,在CBA歷練後,林志傑的對抗能力增強了不少,但「狀態起伏太大,他的心態需要調整」。中華臺北主教練周俊三則說:「志傑身上有傷,我們一直在鼓勵他。我們希望他把在CBA學到的東西帶回來,而不是影響到現在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