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太祖《皇明祖訓》,把日本列為「不庭之國」,永遠不準日本來中國貿易,並把這寫入了傳給後世子孫萬世不變的《皇明祖訓》中。正是在這同一本《祖訓》中,日本還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國之一。朱元璋主要考慮到元朝兩次出徵日本損兵折將的前車之鑑,忍住了日本倭寇零星騷擾和日本不敬大明的惡氣。雖然如虎將李文忠者也曾建議朱元璋徵日本以雪前恨,但朱元璋在深思熟慮之後還是沒有率領大明朝的舟師東渡。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以日本支持胡惟庸造反為由,果斷地斷絕了跟日本的往來。
這種情況,在明成祖那裡,發生了改變。
據《明史·戎馬志》記載,永樂二年(1404),鄭和籌備下西洋時,倭寇侵犯蘇州、松江一帶。明成祖的思維方式是,查清源頭,予以治本。
大明帝國立即派鄭和組織人馬東渡日本。在歷史上,鄭和未下西洋先下東洋。
那一年, 鄭和統督樓船水師十萬抵達日本,將明成祖的旨意告訴了日本執政者源道義。旨意如下:一是向日人曉諭明成祖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國之法。」二是「許以貿易」,雙方籤訂《堪合貿易條約》:日本人在條約下,與明朝進行「朝貢貿易」。
此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是足利義滿,就是《聰明一休》裡的將軍。
足利義滿一直在挾天皇以令諸大名,他還仿效呂不韋招數,已經將天皇繼承人李代桃僵,但是其本人卻在一開始不知道繼位的後小松天皇是他的私生子。自然,後小松天皇的兒子是他的孫子,卻被他早早暗算,趕出了皇宮。直到了解真相後,索性放任一休雲遊四海,就此罷手。
在這歷史關頭,這位室町幕府的第三任徵夷大將軍,非常明智地權衡了利弊,何況他正想借明朝勢力立威國內,就殺了二十多個海盜浪人,將首級送給大明使者。
日本接受了明朝封號、金印、冠服等,表示臣服,按屬國的名分向明朝皇帝呈遞國書,奉明正朔。當然,足利義滿接受冊封,也引起了倭國人民的非議。
之後,朱棣對日本國「嘉其勤誠,賜王九章」,允許日本國朝貢團人員總數可多至二百人,在江浙貿易。此舉促使當時大明與日關係的改善,朱棣的戰略意圖得以實現,明成祖時期,形成10年一貢的進貢貿易,倭寇絕跡,大明沿海邊境也得保平安,可謂是一舉兩得之良策。
足利義滿,後來也學他的孫子一休出家。
自己出家還不過癮,竟然還讓跟隨自己多年的重臣們也出了家,為自己兒子足利義持順利掌將軍大權,掃清障礙。
一休宗純禪師出生於1394年的日本京都,原名是千菊丸,一休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在修行時悟得「人生只不過是從煩惱世界復歸於極樂世界的一段休憩」這樣的哲理,師傅所賜。鄭和抵達日本的時候,他才剛剛10歲,還在寺院為僧。
他後來成為高僧,也是著名的詩人、書法家、畫家,值得一提的是,一休平生素愛中國文化,所作的詩詞都是用漢字書寫,這也是鄭和傳播的中華文化之功。
一休選擇離開寺廟外出遊歷,做一個苦行僧,真正的一休大師在精神上是嚮往自由的。臨終前作遺偈云:「須彌南畔,誰會我禪;虛堂來也,不值半錢。」
鄭和選擇七下西洋,真正的鄭和大師在精神上也是嚮往自由的,他最喜歡的《摩利支天經》保佑他橫絕大洋,魂斷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