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園是唯一一個讓我去了還想再去的園林,所以這是我第二次來留園了,可見「留」真是一個充滿溫情的字眼。作為中國四大園林之一的留園雖然沒有拙政園那麼大氣莊重,但建造十分考究精妙。留在園中確實有一種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鬧中取靜的悠閒意境。每每想起,總是如夢初醒。
留園的大門質樸無奇,白色粉牆,花崗石門。映入眼帘的是一鐫刻著「留園」鎏金二字,二字蒼勁有力。單看這個大門,是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就是與拙政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齊名的大型園林。或許這就是中國文人的一種低調。
進入大門,迎面而來的是一徑幽長深邃的一條曲廊。走在這條小路上,我想主人可能早就厭倦了塵世的喧譁與熱鬧,就故意營造了這樣一條幽暗曲折的小道,來把自己與塵世隔開。這一點也正好能體現蘇州園林「欲揚先抑」的造景特點。在留園,最美好的景色不能輕易看到,營造曲廊,堆砌山石,種植樹木阻擋你的視線,漫步在曲曲折折的路上,在高高低低的山石之間,不得暢遊之樂,卻在不經意間一抬頭,亭臺樓閣湖光山色忽地映入眼帘,心中一片敞亮。
留園分東、中、西三部分,東園開闊疏朗,中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園建築精美,別具一格。留園南部為住宅區,它是江南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樂園。走過曲折迂迴的走廊,映入眼帘的是開闊的湖面,倒印在水中的雕梁畫棟,嶙峋的假山,滿眼的鬱蔥,在水中吹豎笛泛舟的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從可亭往下走,便到了一座深入水中的島子上,這坐小島叫做小蓬萊。一般挖水造山會,造出三座山,比如拙政園一池三島,分別是蓬萊、方丈和瀛州,這生長的不死藥的海外仙山,被主人搬到家裡來了。留園較小,施展不開,就只建了一座蓬萊山。
在留園裡閒逛,會發現,整個留園裡瀰漫著草木的枝葉。像大自然的毛細血管,遍布在它身軀的每一寸角落。留園,像坐落在無人的荒郊野外那樣,在時光的浸染中,慢慢被自然接管。古木交柯,柏樹,山茶,留園的著名一景,也正離不開一個「木」字。
恍惚間,我仿佛誤闖了一片陌生的叢林。竹與白牆,是永恆的絕配,光影是它們的語言。我後來又來到了一個盆景園,一般來說,盆景雖美,但當它們以一定數量「聚眾」出現在戶外時,單獨取景並不簡單。
快步沿著牆邊往東走,得見一小小門道,以為出了留園之境,待跨步過後,方知此行不到此處必定遺憾不已。眼前便是冠雲峰,留園標誌,鎮園之寶。它齊集了太湖石「瘦、皺、漏、透」四奇於一身,是中國三大太湖石之一。相傳這塊奇石還是宋末年花石綱中的遺物。
它秉直而立於大地花叢當中,瘦若飛燕腰肌,皺如老嫗臉頰,漏似星芒,透近月華,形仿觀音之態,四展如冠,登峰造極。冠雲樓、冠雲亭、冠雲臺、佇雲庵四周環繞,有如四象擁立中天,峰前池水有蓮藕枯枝,可以想像夏日荷葉鋪展,荷花玉立之景象。
蘇州園林本就是一件藝術品,可以一遍又一遍地用心去賞讀。不得不佩服那些匠人們,每個人都是神筆馬良附體,隨便幾塊石頭,就是一副水墨畫。我漫步到小姐的閣樓旁,長久地駐足。想看一看那畫一樣的姑娘,是在撫琴,還是在繡花,還是躲在那爛漫的梅花後面,隔著絹,看那心上的情郎。我尋不到,就連門前的牡丹也變成了枝丫。
一個人可以喜歡很多地方,但一個人只能屬於一個地方。在做自己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的閒暇之餘,與另一個城市來一場「預謀已久」的「邂逅」。留園嘛,她會想方設法留下你。在這裡要看的,並不一定是風景,而是一種人生的狀態,以及偶爾悟到的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