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堂真多觀長聯賞析
文/劉文水
本土青年才俊蕭灃先生所撰成都金堂真多觀長聯,乃屬天下古今長聯之一,全聯共一百八十八字,上聯巧妙嵌入享譽華夏威震蜀中的幾位天界神仙,下聯對應名揚九州響徹川內的幾位凡塵人傑;上聯以道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囊括神州幾大方位,下聯著重以金邑為中心,介紹了本縣人文名勝,史料眾多、內容豐富。
全聯以道統領,以觀輻射;神不離「道」,形不離「觀」。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裡,人神交錯,仙道融合……
此聯磅礴大氣、意蘊深邃、用典精當、對仗工整、平仄合律、令人神往、引人遐思……
(附聯文)
成都金堂縣眞多觀長聨:
從老子傳經以後,三千年蜀地群僊印跡,方平採藥、李脫燒丹、欒巴救火、範賢養性、彭曉明心;輔漢降魔開正一,入聖超凡,寶觀形藏虎臥,想:東連楚嶂、南接彝滇、西望瑤池、北通紫塞;古治盈祥,欣盛世重輝,符籙寫無邊妙法,人間共沐風調雨順;
自鱉靈鑿峽而來,八百裡岷川美景流芳,翼德題銘、明皇覧勝、王勃尋幽、花蕊吟詞、放翁詠竹;真多悟道啟玄元,歸虛返樸,金淵勢蘊龍蟠,看:潮漲韓灘、塔臨碧水、泉噴白馬、山幻晴嵐;新墀納瑞,喜今朝煥彩,爐煙燻噪攘紅塵,天下鹹歌國泰民安!
譯文:
(上聯)
自從老子李耳西出函谷關,關令尹喜問道,老子著《道德》五千言傳經以後,在約三千年的巴蜀大地上留下了眾多仙人的足跡……
東海人王方平採藥於金邑真多山;
蜀中八仙之一李八百居金堂縣棲賢山龍蹺峰,號紫陽真人,曾三次於棲賢山學道煉丹;
東漢成都人欒巴在朝廷做官,曾面向成都方向噀酒化雨救火;
範長生幫助李雄建立成漢政權,封丞相,注重「休養生息,薄賦興教」,使大成政權一度昌盛,住青城山下修道。
唐末五代西蜀永康人真一子彭曉,倡導性命雙修,蜀主孟昶問以長生不老之道,彭曉提出「仙道」、「鬼道」學說,認為乾坤之氣,有陰陽清濁之分,清陽者主生,積之者成神仙,濁陰者主死,積之者成散鬼,而人通過修煉還丹,以天地無涯之元氣,續個人有限之形軀,使自身成為純陽真精之形,就可以與天地同壽,長生不死;
東漢張道陵,字輔漢,創建天師道,聽聞蜀中民風淳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鶴鳴山,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輔漢「正一盟威」之道,囑其打除妖魔,救護生民,唐玄宗時冊贈為「太師」,宋徽宗冊贈「正一靖應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蜀中廣傳,張輔漢曾於青城山築壇施法,降伏六大魔王,八部鬼帥,降妖除魔護佑生靈……
這些神仙的事跡超凡脫俗在百姓心目中早已奉若聖人。而雄踞金邑真多山的寶觀(真多觀),猶如猛虎靜臥,不得不引人遐思道法之廣大,包羅萬象,從而聯想到:
寶觀之東面連接湖北湖南等地;南面與古滇雲南貴州相接;西面與崑崙山西王母的瑤池遙遙相望;北面與迤邐連綿的秦長城相通,如此廣袤之地域,莫非道中也!這真多觀也叫真多治,張道陵創建天師道,為了便於管理,在全國設立了二十四個教區「治」,金堂境內有兩個,一個就設置在真多山上,名「真多治」。真多治一度繁盛祥和,而今欣逢盛世,大力修繕寶觀使其重放光輝,金符玉籙上書寫出無邊無盡的妙法,上可以動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龍虎,幽可以攝鬼神,功可以起朽骸,脩可以脫生死,大可以鎮邦家,小可以卻災禍。有了這些神靈護佑,人間百姓就可以共同沐浴風調雨順安然祥和的好日子。
(下聯)
從鱉靈率民夫拓鑿金堂峽(也稱鱉靈峽)、明月峽、九龍峽三峽,使諸水歸之沱江,水患平息以來,八百裡川西大地,泯沱江水碧波蕩漾、自然美景流芳入畫、人傑地靈、天寶物華……
三國蜀漢名將張冀德曾於真多山題銘「王方平採藥此山,童子歌玉爐三澗雪,住宿乃行」19字於石;
唐明皇李隆基因避「安史之亂」時來到巴蜀,遊歷了成都附近山川,其登三學山(也名昌利山、棲賢山)時,有詩題於盤陀石上,詩云「拔地峰巒秀,排空殿閣斜,雲供數州雨,樹現九天花,夜月摩峰頂,秋鍾徹海涯,長松拂星漢,壹壹是仙槎」;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因少年為官,鋒芒太露,一篇文章得罪權貴被貶,於是決定投奔在四川的好友杜少府,於是由川北大道一路南下,來到金堂三學山,登臨後有感而發,詩云「香閣披青磴,雕臺控紫岑,葉齊山路狹,花積野壇深,蘿愰棲禪影,松門聽梵音,遽欣陪妙躅,延賞滌煩襟」留下了不朽詩句;
五代十國生於四川青城山的花蕊夫人,幼能文,擅宮詞,得幸於後蜀後主孟昶,因愛芙蓉、牡丹,孟昶曾為之於成都城垣遍植芙蓉,成都因此名「蓉城」,賜號「花蕊夫人」,宋太祖得蜀,令花蕊即席吟詩以顯才華,夫人吟道「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三千宮女皆花貌,共鬥嬋娟,髻學朝天,今日誰知是讖言?」此詩乃當年夫人離蜀,途經葭萌關時所作,孟昶為之親譜「萬裡朝天曲」,令夫人按拍而歌,以為是萬裡來朝的佳讖!誰知竟成朝見宋太祖之讖詩!花蕊夫人吟畢,又啟朱唇吟道「君王城上樹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其遊金堂三學山時作《三學山夜看聖燈》詩「聖燈千萬炬,旋向碧雲生,細雨溼不暗,好風吹更明,罄敲金地響,僧唱梵天音,若說無心法,此光如有情」;
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遊,號放翁,越州山陰人,奉詔入蜀與範成大相知。入蜀後所作詩詞甚多,其一首為:《自漢州之金堂過沈氏竹園小憩坐間微雨》「修修萬竹壓康莊,碧玉椽圍一尺強;雪節煙梢誰暇賞?馬蹄車轍可憐忙;帽邊忽墜吹香句,肘後舊傳醫俗方;更覺清遊天所惜,坐來飛雨度橫塘」詠竹詩流傳千古;
蜀中八仙之一李脫之妹李真多祖師,隨兄修煉道術於金堂棲賢山龍蹺峰,往來於浮山之側,浮山即今之真多治小山,山勢逶迤,其道觀所處之地恰似一臥虎形狀!真多祖師曾悟道於此,稱「妙應真人」。後世張道陵祖天師據此建蜀中二十四治之一「真多治」於此,人事興廢,千秋更替,至於今日盛世,又重建古治,再弘道法!由此開啟道教流傳追求社會大同,返璞歸真,李真多悟道之後,金淵郡金淵之水,其勢仿佛蟠著蛟龍,風水靈氣孕育山清水秀。
請看:金堂八景之「韓灘春漲」,《金堂縣誌》描述,「每逢春濤泛溢,聚如湖澤,煙波無際,舸艦迷津,頗為一邑巨觀」。清嘉慶金堂典吏鄭蘭詩云「浩淼三江合,千家古渡頭,輕航天上坐,遠市水中浮,柳倦迎人舞,花殘逐浪流,潭沱無限好,泛泛浴群鷗」,正是此處佳景的真實寫照;
金堂八景之「寶塔臨江」,這塔指淮口瑞光寺內古磚塔,此塔書名「瑞光塔」,俗稱白塔,位於淮口鎮沱江東岸蛇山上,方形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33米,每層均飾鬥拱,建於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另有一說始建於東晉。碧水指沱江,塔臨江岸,遠眺對面龍泉山之起伏群峰,江面鷗鷺翱翔,帆影點點,炊煙嫋嫋,漁舟蕩漾,市賈繁忙,農夫閒憩,無不令人心曠神怡!清乾隆時舉人陳一沺贊此塔詩云「江上聳孤峰,一塔入雲表,倒影何鮮明,微波蘸清曉,我行躋其巔,俯首看飛鳥,長江天際來,蒼茫滿懷抱。」;
金堂八景之「白馬湧泉」,此泉位於金堂縣官倉鎮劉家營村,靠近北河邊的田地裡!有泉眼七孔,終年湧泉不斷,灌溉附近良田千萬畝,關於此泉,民間尚有一傳說,傳說清康熙年間,天旱不雨,農田皸裂,民無飲水,禾稼不長,一劉姓老翁卻常見一匹白馬經常跑來偷吃莊稼,老農一時性起,某日伏于田間,伺馬來,抽扁擔猛力打去,白馬負痛,嘶鳴巔跛而逃,翌日老農又至打馬處,卻驀見有七個泉眼汩汩冒著清澈之泉水,方悟此七泉眼正是馬之七竅!老農及時叫來村民,築起堤壩,圍成水塘,蓄水灌田,乾旱貧瘠之處忽然變成了膏腴之地!從此四季瓜果飄香,年年五穀豐登,春秋時節,風和日麗,堤岸綠柳擾擾,磨坊水碾咿呀作歌,少男少女蕩舟於內,老翁於僻靜處垂綸釣魚,好一派桃花源美景!清金堂縣令謝維傑有《白馬湧泉賦》雲「白馬遺蹤何處尋,泉塘且喜對遙岑,源頭活水含生意,鏡裡天光見道心,春滿花堤雲錦覆,秋高荻浦月勾沉,好隨煙艇投竿去,一曲漣漪入醉吟」;
金堂八景之「雲頂晴嵐」,雲頂山也名「紫雲山」,唐明皇幸蜀,在成都武擔山望見東方有山,紫雲繚繞,問是何處,隨從告知石城山,於是改為紫雲山,寺名也因此名慈雲寺。其山山勢挺拔,峭壁入雲,如刀削斧砍,山上築有石城,乃蜀中八柱之一,為宋元之際,宋軍抗蒙的蜀中重要軍事壁壘!此處「奇峰插漢,霞捲雲飛,嵐翠欲滴」,夏日驟雨初歇,紅日斜照,嵐氣生於樹林,初見如絲如縷,嫋嫋娜娜,輕纏樹丫,繼而聚絲成團,娉娉婷婷,蒙絡樹冠,接著越聚越多,連接一抹繞於山腰,雲上受了日照,泛著紅光,寺廟飛簷於密林挑出,琉璃於陽光下閃著金光,雲間耕夫樵牧若隱若現,似仙如佛,爾後,雲霧愈濃,人隱退了,樹隱退了,廟隱退了,整座山皆隱於雲霧之後,如仙去一般,倏忽幻變,讓人似入仙境,清嘉慶年間,金堂知縣謝維傑有詩讚曰「天半奇峰遠俗埃,大雲山似小蓬萊,煙鬟剛擁朝霞出,螺黛還銜夕照來,現出玲瓏新洞府,爭傳金碧舊亭臺,探幽如在山陰道,萬壑千巖夢幾回」。另外,雲頂山雪景也引人入勝,三九寒天,凍雲釀雪,紛紛揚揚群巒盡白,銀裝素裹,瓊樓玉宇,分外妖嬈!
站在修繕新建的真多觀之階臺上,直感覺到瑞氣呈祥,樓臺殿閣紫霧繚繞……
欣喜地看到今日之真多觀流光溢彩、香火旺盛……
眾多香客摩肩接踵、爐煙繚繞、紅塵喧囂、熙熙攘攘、紛繁往復……
天下黎民享受著安居樂業、載歌載舞、國泰民安的好日子。
賞析:
一、神不離「道」,形不離「觀」
真多觀是一處歷史悠久的道觀,觀內供奉的張天師便是創建正一道的祖師爺,其神便是道教文化,故該聯始終不離「道」這一主線。
作者蕭灃先生自幼喜歡道教文化,經常去真多觀玩耍,深受道教文化薰陶,喜道、學道、崇道,與道結下了不解之緣,此聯蕭灃先生聽取各方意見與建議,九易其稿才完成定版,此聯乃蕭灃先生崇尚道教文化之力作。
該聯開篇即從老子傳道授經開始,然後以「道」這個神,引出了幾個與道結緣的仙人李脫、彭曉、張輔漢……接著,又以觀(真多觀)為中心,向四周發散,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裡,這些都以「觀」為中心,形不離「觀」,從而引出了幾位與「觀」有瓜葛的帝王將相文人逸士……
二、用典精當、語言精煉、對仗工整、平仄合律
上聯「方平採藥、李脫燒丹、欒巴救火、範賢養性、彭曉明心」列舉的這些神仙典故,與下聯對應出場的「翼德題銘、明皇覽勝、王勃尋幽、花蕊吟詞、放翁詠竹」這些凡塵人傑在句式上可以說對仗工整、用語精煉、典出精當且平仄合律。上聯「人間共沐風調雨順」與下聯「天下鹹歌國泰民安」更是精妙絕倫的對聯……
三、反映了人們憧憬、嚮往、追求人類美好生活的共同願望
縱觀成都金堂真多觀長聯,作者基本上是借鑑昆明大觀樓長聯以及青城山長聯創作思路來寫的。上聯由老子傳道授經引出各路神仙與「道」的淵源,然後展開豐富聯想,這些神仙在思想理論上都是以「道」為最高範疇,主張尊道貴德,效法自然,以清淨無為法則治國修身和處理鬼神信仰,處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從而追求人類大同。下聯寫真多觀所在地金堂縣的歷史變遷,歷史上,金堂縣水患無窮,鱉靈率民工鑿峽使三江水流匯於沱江從而平息水患以後,金堂人從此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聯中列舉了金堂八景中的「潮漲韓灘」「塔臨碧水」「泉噴白」「山幻晴嵐」……這些自然景觀、民間傳說,有力地證明了人類在同大自然作鬥爭中的不屈不撓精神以及崇尚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景。
「人間共沭風調雨順,天下鹹歌國泰民安」除了對仗工整外,其內涵深邃,這也是道教文化的核心與目的所在,表現了人類憧憬、嚮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願望。
四、此聯傳承、弘揚了傳統文化之精髓
由此聯可以看出,作者蕭灃先生深受中華博大精深傳統文化之薰陶,博覽群書,對傳統文化駕輕就熟,所以才能寫出這樣高水準的聯文。
中華傳統文化是什麼?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習它、掌握它、熟練地運用它是所有炎黃子孫一生的必修功課。而我們現在有的人,脫離或背離傳統文化方向,為獲一杯羮,或風花雪月,或山山水水,或笙歌燕舞,或花天酒地……盡寫一些無關老百姓痛癢、一味溜須拍馬、歌功頌德的狗屁文章,他們頂著作家、詩人的桂冠,把持文壇的話語權,相互吹捧、相互勾連,使文壇逐步淪入俚俗境地,老百姓痛斥這類文人為沒有脊梁骨的癩皮狗!
縱觀此聯,無論是在傳統文化的知識點上、還是在文學藝術的成就上都堪稱一絕,一百八十八字囊括了天文、地理、歷史、儒釋道、古文、詞賦駢文、帝王將相、凡塵庶民、神仙、鬼怪、自然景觀、民間傳說……幾乎涵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五、此聯有幾點可令人拍案稱奇
①天下古今長聯之一。全聯共一百八十八字,比昆明大觀樓長聯還多出八個字;
②嵌入典故很多,全聯運用典故竟達十多處;
③涉及的時間很久遠,上下數千年;
④描寫的空間很大,東西南北縱橫數萬裡;
⑤囊括的內容很多,天上地下、神仙凡人、帝王庶民、文臣武將、正史野史、史料傳說、妖魔鬼怪……
可以這樣說,成都金堂真多觀將以此聯而熠熠生輝,此聯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顯現其不朽的藝術魅力!
(庚子年冬於天府花園水城)
【作者簡介】劉文水(男),筆名:流水,四川成都人,成都金堂作家協會會員,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雜文學會會員。初中肄業(初老三屆)。種過田,當過兵,當過石匠,大隊支部書記,當過工人,經過商當過老闆,當過民辦老師。近不惑之年考上師範,邊讀師範邊攻讀大學本科,不惑之年獲四川師範大學中文專業畢業證。而後從事中學教育,並任中學教務主任二十餘年。坎坷曲折,飽經風霜、歷盡風雨……代表作有散文《啊!仙山峨眉》《咳!飽經磨礪的灰楊柳》《路……》;散文詩《喜迎香港回歸》;時評:《請不要為豆腐渣工程開脫》;影評:《評電影芳華》;教學論文:《談談作文教學中的審題與謀篇布局》等兩百餘篇。詩歌有《廬山贊》《黃山感懷》、自傳《流水悠悠》古風組詩等數百首。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真言貞語》,投稿郵箱:xmz0719@163.com
到戶聯小鎮,買最綠色、最滿意的農產品!請點開左下角的【閱讀原文】進店瀏覽,總有一款適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