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 | 咖評 vdailycom
在當今咖啡消費市場上,總共有三大咖啡品種,分別是阿拉比亞、羅布斯塔和利比裡卡。比較常見的是阿拉比卡(Arabica,風味優雅,是精品咖啡主力)和羅布斯塔(Robusta,或稱粗壯豆,風味粗糙,咖啡因含量高,不屬精品咖啡)兩大種類。前街咖啡在一開始進入咖啡行業,就接觸了咖啡種植,前街咖啡也有自己的咖啡種植園。前街咖啡目前銷售的咖啡品種以阿拉比卡種為主,羅布斯塔只用於意式拼配。前街咖啡的咖啡種植園也是阿拉比卡種。
三大咖啡品種
三大原生咖啡品種分別為阿拉比卡、羅布斯塔、利比利卡。阿拉比卡產量居於首位,總產量約佔世界咖啡的75%,有波旁、鐵皮卡等子品種。羅布斯塔約佔世界咖啡總產量的20%。利比利卡只佔總量的2%,多種植於亞太地區。
阿拉比卡咖啡
阿拉比卡種是最早被發現的咖啡品種,被認為是咖啡品種中品質最好的一種,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咖啡品種,中南美洲各國、非洲、亞洲等都有生產阿拉比卡種。
阿拉比卡種通常生長在2.5到4.5米之間,耐受低溫但不能結霜,乾旱能力不強,顆粒較大,風味乾淨,味道香醇,咖啡因低。阿拉比卡還有許多亞種,皆是由衣索比亞最古老的鐵比卡(Typica)和葉門的波旁(Bourbon)移植中南美洲或亞洲後變種衍生而來,品種繁多。
第三波精品咖啡熱潮當中所指的精品咖啡,包含四個評判方面:品種、海拔、處理法和杯測分數。其中品種以阿拉比卡種為主。
阿拉比卡種一般有兩顆略微扁平的豆子,正面呈長橢圓形,中間裂紋窄而彎曲,呈S形,豆子背面的圓弧形較平整。咖啡因含量約0.8%-1.5%。
【衣索比亞當地原生種】
衣索比亞咖啡品種大多稱為當地原生種,小顆粒種,外型較為渾圓,豆體很小,大多介於14-15目之間。原生種這個詞的出現是從精品咖啡運動開始之後發生的。當時這些無法分辨鐵皮卡和波旁差異的精品咖啡的買家,就會將這些未知品種全部都以原生種來統稱。另外衣索比亞的咖啡品種太多,就像阿拉比卡的天然基因庫,一方面品種繁多,鑑定分類難度大,一方面埃塞政府出於保護的考慮也不願意也不能公開這些品種信息。
前街水洗耶加雪菲
國家:衣索比亞
產區:耶加雪菲
海拔:1800-2000米
品種:當地原生種
處理法:水洗處理
風味:茉莉花、莓果、檸檬、柑橘
【鐵皮卡(Typica)】
鐵皮卡衣索比亞最古老的原生品種。鐵皮卡頂葉為古銅色,豆體呈橢圓形或瘦尖形,風味優雅,但體質較弱,抗病力差,產果量少。牙買加藍山、蘇門答臘曼特寧、夏威夷可娜等優質咖啡豆都屬於鐵皮卡。
【蘇門答臘鐵皮卡(Sumatra Typica)】
印度尼西亞咖啡主要產地有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和蘇拉威西島,其中又以蘇門答臘島所產的「曼特寧」最為有名。曼特寧別稱「蘇門答臘咖啡」,北端的塔瓦湖可稱之為亞齊咖啡或塔瓦湖咖啡,林東Lintong與託巴湖一帶可稱為曼特寧。
曼特寧口味濃重,帶有濃鬱的醇度和馥鬱而活潑的動感,不澀不酸,醇度、苦度可以表露無遺。
前街印尼老虎曼特寧
國家:印尼
產區:亞齊
品種:卡杜拉、鐵皮卡、Sidikalong
海拔:1500米
處理方式:溼刨法
風味:口感比較均衡,帶有著明顯的奶油、黑巧克力以及堅果的風味
【藍山】
牙買加咖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1717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下令在牙買加種植咖啡,二十年代中期,牙買加總督尼古拉斯。勞伊斯爵士(Nicholas Lawes)從馬提尼克島(Martinique)進口的阿拉比卡的種子,並開始在聖安德魯地區(St. Andrew)推廣種植。將咖啡樹種引進了牙買加,在藍山山脈上種植咖啡,其中更分為高海拔的牙買加藍山咖啡、高山咖啡、牙買加咖啡,不同的等級也決定了不同的價格。
前街牙買加藍山咖啡
國家:牙買加
產區:牙買加藍山
莊園:克裡夫頓
海拔:1310米
處理方式:水洗處理
品種:鐵皮卡
風味:黑巧克力、堅果、奶油、酸甜苦均衡
【Kona】
美國獨立20年之後,也就是1892年,當時的咖啡行業主要還是商業咖啡的模式,歐洲大賺了一把,美國也想分一杯咖啡羹。但美國並不適合栽植咖啡,這時夏威夷的併入,解決了這一難題,從瓜地馬拉引入鐵皮卡,並全面種植。彼時牙買加的藍山咖啡已有60年的發展歷程,十分成熟,同樣是海島的夏威夷,很難不去效仿。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牙買加的藍山咖啡和夏威夷的科納咖啡放在一起做比較。
前街夏威夷Kona咖啡
國家:美國
產區:夏威夷Kona
莊園:皇后莊園
海拔:1100米
處理方式:水洗處理
品種:鐵皮卡
風味:桂花蜜甜,飽實不厚的口感,桑果香,麥芽餘韻,冷下來像一杯桑果茶
【象豆(Maragogype或Elephant Bean)】
象豆是鐵皮卡最知名的變種豆,1870年最先在巴西東北部Bahia州的Maragogype產區發現,豆體比一般阿拉比卡至少大三倍。象豆在低海拔區風味差,但高海拔風味較佳、酸味溫和、甜香宜人。
前街尼加拉瓜 米耶瑞詡家族 瑪瑪米娜莊園
國家:尼加拉瓜
產區:法國希斯科
莊園:瑪瑪米娜
等級:SHB
海拔:1450-1600米
處理法:日曬
品種:象豆種18目
風味:柑橘、莓果調,堅果,焦糖,輕微香料感
【肯特(Kent)】
印度發現的鐵皮卡混血品種,產量高,抗病力強,但未曾在杯測取得好成績。
前街印度風漬馬拉巴
國家:印度
產區:印度南部馬拉巴海岸
海拔:1100-1200米
品種:肯特,S795,卡蒂姆,selection 9
處理法:風漬日曬處理法
風味:濃鬱焦糖、葡萄乾、草本氣息,口感像玄米茶,有莓果餘韻
【瑰夏(Geisha)】
瑰夏屬鐵皮卡家族的衍生品種,1931年從衣索比亞南部瑰夏山輸出,經過很多國家都默默無聞,1960年移植巴拿馬,到2005才開始在杯測賽中勝出,從而一鳴驚人。目前,最知名的瑰夏產地是在巴拿馬的波奎特地區,這是位於巴魯火山東麓的一座小城。在波奎特地區,最知名的瑰夏咖啡種植莊園就是大名鼎鼎的翡翠莊園(La Esmeralda)、艾麗達莊園Elida Estate、巴拿馬 NPGE莊園等,儘管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種植瑰夏種咖啡,甚至連中國臺灣也有,不過風味上還是沒有巴拿馬的這麼令人驚豔。巴拿馬翡翠莊園瑰夏等級又劃分為:紅標、綠標、藍標三種。
前街紅標:咖啡風味帶有玫瑰花以及柑橘的香氣、擁有厚實的果汁感,甘甜明顯
前街綠標:咖啡風味帶有瑰夏咖啡豆的經典風味,花香、果香、柑橘香酸、厚實多汁的口
前街藍標:咖啡風味帶有些微花香、果酸、甜,口感較不厚實
【爪哇( Java)】
因其豆貌長而得名,其正式名稱應該是爪哇 (Java),爪哇最早是生於衣索比亞原始森林的咖啡樹種,由當地民族收集,然後透過葉門傳到印尼,在當地被命名為爪哇。
原先大家普遍以為爪哇是鐵比卡的變種,但經過基因比對後發現,爪哇是來自於衣索比亞名為阿比西尼亞(Abysinia)的支系,是一支原生的古老品種。而這一支系,其實就和瑰夏為同一個支系、同一發源地、同樣具有優秀的花香水果風味,也正因如此,爪哇經常被稱作瑰夏的表親。
印尼之後,爪哇品種先傳到附近的帝汶(Timor)島嶼群,然後又傳到東非的喀麥隆(Cameroon),1980年首先在喀麥隆釋出供農民種植。
至於傳到中南美洲,是在育種專家 Benoit Bertrand 的主導下,1991 年透過 CIRAD (the Centre de Coopération Internationale en Recherche Agronomique pour le Développement)傳入哥斯大黎加。隨著爪哇品種在中美洲的種植,尼加拉瓜Mierisch家族率先讓精品咖啡市場注意到了這個品種;並且為了區分印尼爪哇咖啡和爪哇品種,把中美洲的爪哇品種命名為JAVA NICA(意為來自尼加拉瓜的爪哇種)。爪哇咖啡近年在中南美洲嶄露頭角,來到玻利維亞,受到了羅德裡格斯家族的精心培育。
爪哇的果實與種籽都很長,嫩芽是黃銅色,植株相當高,但產量低。由於風味突出,不輸瑰夏,對葉銹病與咖啡果實病的抗病力更強,很適合小農種植。
前街玻利維亞瓦利基莊園可可日曬爪哇
國家:玻利維亞
產區:拉巴斯La Paz
海拔:1600米
品種:爪哇
處理方式:可可日曬處理
風味:輕微發酵感、葡萄、輕微堅果、花香、中等的酸度、果汁口感
【波旁(Bourbon)】
波旁是早期鐵皮卡移植到葉門後的變種,豆形從瘦尖變成圓身。1715年,法國移植葉門摩卡的圓身豆到非洲東岸的波旁島(法國大革命後改稱留尼旺島Reunion)後才起名波旁。波旁圓身豆1727年輾轉傳到巴西和中南美洲,1732年英國移植葉門摩卡到聖海倫娜島(後來囚禁拿破崙的地方)也是波旁圓身豆。波旁是美洲精品咖啡杯測的常勝軍。
波旁咖啡豆因成熟顏色的不同,分為紅波旁、黃波旁和粉紅波旁,其中紅波旁最為常見,一般所說的波旁種都是默認為紅波旁。紅波旁通常會有較佳的香氣,同時酸較明亮,喝起來甚至有類似紅酒的發酵醇厚風味。
前街巴西紅波旁
國家:巴西
產區:南米納斯
海拔:700-1200米
品種:紅波旁
處理法:半日曬
風味:甜感高、乾淨、柔順、酸值低,有熱帶水果香
【黃波旁(Yellow Bourbon)】
黃色波旁(Yellow Bourbon)最初在巴西發現,目前主要生長在巴西。通常認為,是由紅波旁種與一個稱作「「Amerelo de Botocatu」」的結黃色果實的鐵皮卡變種雜交後突變而來。因其產量較低,且較為不耐風雨,未被廣泛種植。但是種植在高海拔地區時,會有極佳的風味表現,近年來較為常見。甜感突出,明顯的堅果風味,均衡柔順的酸度,苦感微弱乾淨。
前街巴西皇后莊園黃波旁
國家:巴西
產區:摩吉安娜
莊園:皇后莊園
海拔:1400-1950米
品種:黃波旁
處理法:日曬
風味:明顯的甜味,附有淡淡的檸檬香氣,含有濃鬱的堅果風味,後段表現有明顯的黑巧克力味
【粉波旁(Pink Bourbon)】
粉波旁(Pink Bourbon)代表咖啡櫻桃成熟後是粉紅色,屬於十分稀有的新品種。它是由紅波旁和黃波旁雜交培育而成的。之所以說粉波旁是稀有品種,主要是想要保持這份漂亮的粉紅色是很難,有時會收穫一些橙色的波旁,那是因為咖啡果實的顏色最終是由花粉粒裡面的隱性基因所決定。在選定的要進行雜交的花粉粒中,既有傾向黃波旁的黃色基因也有傾向紅波旁的紅色基因,而這些都屬於隱性基因,非常容易相互幹擾。
前街哥倫比亞伊莎貝拉粉紅波旁
國家:哥倫比亞
產區:慧蘭
海拔:1760米
品種:粉紅波旁
處理法:半水洗
風味:柑橘、莓果,聖女果,蜂蜜,餘韻有花香
【尖身波旁(BourbonPointu)】
尖身波旁,在學術上會稱作「Coffea Laurina」即勞倫娜咖啡,但一般俗稱是尖身波旁「Bourbon Pointu」,這是因為其豆型較為狹長且兩端稍尖,因而得名。
尖身波旁可謂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咖啡之一了,1810年的時候,被留尼旺島(以前的波旁島)的咖啡農雷洛伊所發現。不同於其他人工處理後的低因咖啡,尖身波旁是由於基因上的退化,致使咖啡因含量相較於一般的波旁咖啡樹要來得更低,且風味更棒,但是產量極低,這也是為什麼尖身波旁稀有且昂貴的原因了。常見的阿拉比卡豆,比如:鐵皮卡或者波旁,咖啡因含量約為1.2%,羅布斯塔豆咖啡因含量更高約在2.8%(風味不佳常用來做速溶咖啡),尖身波旁僅有0.6%,不僅咖啡因含量低,豐富的水果風味與他的香醇絲毫不不減。
尖身波旁這一品種特別容易感染葉銹病黑斑病,這是造成其產量低的主要原因。也正因如此,尖身波旁十分珍貴,大多會在實驗室培育。
風味:幹香聞起來是帶有發酵香、香料、堅果以及熱帶水果香氣的,溼香帶有明顯的花香,入口順滑,有著紅色水果、李子、松子的風味,蔗糖回甘持久。
【SL28、SL34】
最早在1930年代,由肯亞政府委託新成立的Scott Labs,海選出適合該國的品種,42種初選的品種在逐一編號篩選後,最終得到SL-28及SL-34,前者源于波旁,SL-34源於鐵皮卡,兩者並非是一個系列的品種。
當初選育SL28的目標,是希望能大量生產兼具高品質又可對抗病蟲害的咖啡豆,而在一些產區,選育的目標主要是高產和抗病,並沒有考慮抗病。
得益于波旁的基因,雖然後來SL28的產量不如預期,但銅葉色以及蠶豆狀的豆子有著很棒的甜感、平衡感和複雜多變的風味,以及顯著的柑橘、烏梅特色。
SL34與SL28風味相似、除了複雜多變的酸質,和很棒的甜感結尾之外,口感較SL28柔和,也更為乾淨。SL34擁有法國傳教士、波旁、以及更多的鐵皮卡血統。豆貌和SL28類似,更能適應雨林生長。
事後證明,前者獲得頗高的評價,通常擁有黑醋慄般的酸質,與繁複的風味展現;後者雖然稍遜一籌,不過也有亮眼的水果風味。這兩個品種,目前佔了肯亞產量的九成,成為一般公認肯亞咖啡的品種代表,目前南美洲也在積極的引入SL28作為種植品種。
前街肯亞阿薩莉婭
國家:肯亞
產區:肯亞錫卡Thika
處理廠:Asali蜂蜜處理廠
海拔:1550-1750米
分級:AA TOP
品種:SL28,SL34
處理法:肯亞72小時水洗
風味:入口有烏梅、聖女果的風味,口感上酸質強烈、厚實,中段甜感突出,有果汁感,餘韻莓果香和黃糖甜,並有綠茶香氣
【薇拉沙奇(Villa Sarchi)】
薇拉沙奇是波旁變種 ,這個波旁綠頂矮生自然突變品種於1950在哥斯大黎加被發現,隨後進行了系譜選擇(通過連續幾代選擇單個植物),但是這個品種在哥斯大黎加並沒有被普遍種植,而是在1974年,被宏都拉斯咖啡研究所(IHCAFE)引進到宏都拉斯。在氣味上是一款複雜度相當高的咖啡,適合中深烘焙,研磨之後的幹香帶著香水花蜜與櫻桃的香氣,夾雜著如肉桂般的香甜香料。
前街尼加拉瓜洛斯康哥斯莊園
國家:尼加拉瓜
莊園:洛斯康哥斯
產區:新塞哥維亞
品種:薇拉沙奇Villa Sarchi
海拔:1350-1650米
處理方法:日曬
等級:SHG
風味:發酵的香氣,入口有堅果、莓果、奶油、溫度稍微低一些有黑巧克力、餘韻有淡淡的發酵香,口感比較厚實且均衡
【卡杜拉(Caturra)】
卡杜拉是阿拉比卡品種波旁的一個自然變種,於1937年在巴西被人們發現。它的樹體沒有波旁高大,更加矮小。由於繼承了波旁的血統,所以抗病力比較弱,但是產量卻高于波旁。雖然發現於巴西,但是卡杜拉卻不適合在巴西生長,所以在巴西並沒有大規模栽種,而是在中南美地區廣為盛行,例如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都大面積的栽種卡杜拉。
前街哥倫比亞慧蘭
國家:哥倫比亞
產區:慧蘭
海拔:1500-1800米
品種:卡杜拉
處理法:水洗處理
風味:堅果、黑巧克力、焦糖、柔和果酸
【卡杜艾(Catuai)】
卡杜艾是新世界與卡杜拉的混血,可謂是混二代。它繼承了卡杜拉樹身低的優點,也彌補了卡杜拉果子弱不經風的缺陷,結果紮實,遇強風吹拂不易掉落。最大的遺憾是,它的整體風味比卡杜拉略單調。卡杜艾也有紅果、黃果之別,紅果相比黃果而言風味更佳。卡杜艾、卡杜拉、新世界、波旁並列為巴西四大主力咖啡品種。
前街巴拿馬哈特曼莊園
國家:巴拿馬
產區:沃肯產區
莊園:哈特曼莊園
海拔:1250-1700米
品種:卡杜艾
等級:SHG
處理法:紅酒處理法
風味:質感比較醇厚,酸甜感明顯,入口順滑有很濃鬱的紅酒口感,甜度高,酸味活潑明亮,層次豐富,熱帶水果、堅果、紅葡萄酒餘韻、蜂蜜、蔗糖味道明顯,完全冷卻後,黃糖風味
【帕卡斯(Pacas)】
帕卡斯是在薩爾瓦多發現的波本變種。1935年,薩爾瓦多咖啡農帕卡斯篩選高產能的聖雷蒙波旁(San Ramon bourbon)品種移入農莊栽植。1956年,友人發現他農莊裡的波旁結果量高於同種咖啡樹,於是請佛羅裡達大學教授前來鑑定,確定波旁發生基因突變,便以農莊評價之名「帕卡斯」為新品種命名。帕卡斯由於產量高、品質佳,在中美洲頗流行,也扮演改良品種的「種馬」的角色。薩爾瓦多目前有68%屬波旁品種,29%為帕卡斯,另外3%為卡杜艾、卡杜拉和高貴的帕卡瑪拉。
前街宏都拉斯雪莉
國家:宏都拉斯
產區:馬薩瓜拉
莊園:莫卡莊園
海拔:1500-1700米
品種:卡杜拉、卡杜艾、帕卡斯
處理法:精緻水洗威士忌雪莉酒桶發酵
風味:聞起來有香草、奶油的香氣,入口有威士忌、莓果、杏仁、黑巧克力風味,餘韻有楓糖的回甘
【帕卡瑪拉(Pacamara)】
帕卡斯(Pacas)與象豆(Maragogype)的雜交品種,豆體碩大僅次於象豆,是薩爾瓦多1958年配出的優良品種,近年杯測成績不錯。
既有帕卡斯種出色的口感,生豆顆粒同時繼承了象豆的大個頭,豆體起碼有象豆的70%-80%大,17目以上達100%,18目以上達90%,豆長平均1.03釐米(一般豆約0.8-0.85釐米)豆寬平均0.71釐米(一般豆約0.6-0.65),厚度達0.37釐米,豆形飽滿圓潤。
該品種最大的特色是酸味活潑刁鑽,時而有餅乾香,時而有水果味,厚度及油脂感極佳。
【新世界(Mundo Novo)】
同屬阿拉比卡的波旁與蘇門答臘鐵皮卡自然混血的品種,最早在巴西發現。產量高,耐病蟲害,杯測品質亦佳,被譽為巴西咖啡業新希望,取名為新世界。雖不曾擠進巴西COE前三名,但多次出現在前二十名榜單內。巴西於1950年以後大肆栽種,最大缺點是樹高常超過3米,不易採收。
羅布斯塔咖啡
羅布斯塔(Robusta)起源於西非剛果一帶,我們常常用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作對比,其實這並不嚴謹,因為這兩個在植物學上根本就不是同一個等級。羅布斯塔其實是屬於卡內弗拉種,也稱剛果種,這就類似鐵皮卡屬於阿拉比卡種一樣。但無奈的是卡內弗拉種裡僅有一個名為羅布斯塔的品種能用商業化並為人熟知,以至現在羅布斯塔幾乎代替了卡內弗拉成為該種系的代名詞了。
羅布斯塔咖啡豆是一果一豆。羅布斯塔的外形較圓,呈C形;而中線呈「1」字形,生豆的顏色呈現黃棕色。
全球的咖啡生長帶在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羅布斯塔也不例外。但羅布斯塔的生長條件不像阿拉比卡種那麼苛刻,羅布斯塔可以生長在較低的海拔和較高的溫度下。它的生長速度比阿拉比卡快,並且對極端天氣條件的耐受性更高。羅布斯塔廣泛種植在越南、巴西、印度等國家。其中中國海南也有種植羅布斯塔。
抗蟲性:羅布斯塔的咖啡因含量在2.7%-4%,是阿拉比卡的兩倍,咖啡因作為植物的天然農藥,可以免受於大多數昆蟲的侵害。
抗病性:我們大概都知道阿拉比卡種的染色體是44條,而羅布斯塔的染色體是22條;一般來說,染色體越多,基因的複雜度越高,更加高級,但阿拉比卡是自花授粉,羅布斯塔是異花授粉。而授粉就涉及到遺傳這一環節。
通常情況下,異花授粉得到的植物品質較高——通過異花授粉產生的後代擁有兩種親本植株的遺傳性狀從而很可能產生新特性,幫助它在多變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所以自花授粉的阿拉比卡是相當脆弱的,在不斷繁衍的過程中基因會越來越單一(沒有外來基因的參與),因此若出現某些病害(例如葉銹病)就可能把帶有同一基因的咖啡團滅。而羅布斯塔的強大在於它可以通過不斷的改變基因去適應環境。
羅布斯塔在商業世界裡功不可沒。羅布斯塔的價值並不是作為一個反面教材來襯託阿拉比卡的風味有多高級,在意式拼配豆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義大利的拼配會在拼配中加入少量的羅布斯塔來提高咖啡的醇厚度,製作出具有更豐富油脂的Espresso。
與阿拉比卡相比,羅布斯塔的咖啡因、胺基酸和綠原酸含量較高,綠原酸是苦澀味的來源,所以羅布斯塔天生就沒有阿拉比卡豆獨有的飄逸芳香氣味,取而代之的是更醇厚、更低沉的口感,以及核桃、花生、榛果、小麥、穀物等風味,甚至會出現刺鼻的土味。就因為羅布斯塔的風味不佳而常常被精品咖啡界所唾棄,所以一般用於與阿拉比卡混合做拼配豆或者速溶咖啡。
前街商業拼配:哥倫比亞:巴西:羅布斯塔, 比例3:6:1
風味:焦糖的甜感,堅果和可可類、黑巧克力的風味,酸甜平衡,稍微有一點甘苦,餘韻持久
【提摩(Timor)】
在努沙登加拉群島東端的島國——東帝汶發現的自然混血品種,為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的混種,基因較接近阿拉比卡。雖然風味平淡無奇,但是抗病力強,用來培育了許多其他的品種,其中包括接下來要介紹的卡蒂姆。提摩的酸味低,缺少特色,臺灣常用它來做壓低成本的配方豆。
【卡蒂姆(Catimor)】
1959年,葡萄牙人將巴西的波本突變種卡杜拉,移往東帝汶與帶有羅布斯塔血統的提姆Timor混血,居然成功培育出抗病力與產能超強的卡蒂姆。由於葉銹病禍及全球咖啡產國,在國際組織協助下,各產國大力推廣卡蒂姆來抵抗葉銹病並提高產能。
卡蒂姆高產,植株矮小,可密植,新葉紅棕色。繼承自提姆的羅布斯塔基因,令卡蒂姆能夠更好的抵抗咖啡漿果病、咖啡葉銹病,同時抗病蟲害能力更強,但是也因此在杯中表現方面常常為人詬病。
前街雲南小粒
國家:中國
產區:雲南 保山
海拔:1200米
品種:卡蒂姆
處理法:水洗處理
風味:瓜果香、甜瓜、紅糖、李子酸、紅茶感
利比裡卡咖啡
在所有咖啡種類中,利比裡卡的咖啡因含量最低。羅布斯塔含量最高,每100克豆中含有2.26克咖啡因。阿拉比卡咖啡僅次於每100克豆1.61克咖啡因。利比裡卡每100克豆僅含1.23克咖啡因。
儘管利比裡卡的咖啡因含量低於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但它的風味確實不太友好。利比裡卡的咖啡風味主調為堅果、黑巧克力的厚重感和煙燻的香氣。它具有濃鬱的風味,強烈粗壯,甚至帶有泥土和木材的味道,與阿拉比卡歡快愉悅的風味相比,利比裡卡的風味顯得更加沉重、憂鬱。
有些人甚至將其描述為液態菸草,因為它產生的濃煙燻味和氣味與實際的菸草植物相似。菲律賓人甚至將此咖啡稱為「 Kape Barako」,可理解翻譯為「壯漢咖啡」。
雖然利比裡卡的風味不太令人討好,但它的餘韻出奇的優秀,那種回味濃而不烈,保留在口腔的香氣令人回味無窮。
利比裡卡常用於當作速溶咖啡的原材料,在菲律賓,「Kape Barako」成為老一輩早餐必喝的咖啡。在馬來西亞,利比裡卡咖啡豆被製作為當地的土特產——白咖啡。
利比裡卡起源於非洲西海岸的賴比瑞亞。直到19世紀才被人們發現並人工種植,由於其樹身過於高大,採摘起來非常困難,所以一直沒有廣泛種植。
菲律賓成為利比裡卡最大生產國。1890年全球咖啡銹病的爆發,東南亞的阿拉比卡咖啡成為葉銹病最大的受害者。眼看著咖啡種植業的快速崩潰,菲律賓政府率先尋找帶有強壯的抗病性咖啡作為替代品,於是利比裡卡首先在菲律賓的八打雁省和卡維特省種植。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評 vdailycom 」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咖評 vdailycom
發現美好咖啡館 開一家自己的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