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1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浙江寧波將迎來三江口城址落成1200周年。作為中國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交匯點,寧波三江口城址不僅是寧波、浙東區域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座城市,其之於古代王朝東南經略,對千餘年來東亞乃至更大範圍世界秩序的整合,以及對於中國海洋文明的生成生長均影響深遠。公元821年,在甬江、餘姚江、奉化江交匯處,這座以日月為名的「明州」城厚積薄發,聽運河船櫓,揚海舶叢帆,興四明文脈,榮膺「東南鄒魯」,得譽「天下港城」。值此重要之際,讓我們一同回望寧波城走過的1200年光輝歲月。
寧波地區有確證可考的文明史,目前已可上推至距今8000多年的井頭山遺址。因而從體量看,1200年在寧波文明史上不過是幾頁篇幅而已。不過要論持續之久、規模之大、影響之廣,三江口城址在寧波城市史上的意義無可替代。
今日三江口 中國寧波網 圖寧波河汊縱橫的地理環境,使得古代寧波城鎮營建、發展無法撇開「水」這一決定性要素。最近,考古學家在寧波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內發掘出大量臨河護岸等瀕水遺存,證明寧波先民在「水城營建」方面得心應手,可以說是世代相承。1200年間,四明大地先後被冠以「明州」、「慶元」等地名。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借「海定則波寧」的吉言,確立了「寧波」之稱,迄今七百年未有改變。寧波這一地名帶「水」而來,恰如三江口畔這座城市,一千二百年間與水相依,城水共榮。
三江口城址的「水緣」
明成化《寧波郡志》凝練地概括了三江口時代寧波的地理骨架:「濱海、枕山、臂江」。對寧波城而言,山海是遠處「憑依」,而江水,實是內化於城市形塑過程的「臂膀」。倘若繼續這一比喻,滔滔三江好似骨架,支撐起了三江口城址的基本空間。這座城從踏足三江口的第一秒起,便結下了深深的「水緣」。
寧郡地輿圖 資料圖1200年前,明州治所的搬遷因「水」而起。唐長慶元年(841),時任明州刺史韓察以州城臨近鄞江,「地形卑隘」為由,將明州治搬遷到三江口片區,並徵發民夫修築了羅城。近年考古工作證明:在841年「升格」之前許久的漢晉時期,三江口片區已是寧波重要居民區所在,房屋林立,人口叢密。這些今天看來足以「構成城市」的「城鎮化」推力,最終還是因「水患之急」而得以施展。可見「水」在寧波三江口城勃興間何等重要。
1997年,文物部門對建城初期的寧波子城遺址進行了系統考古調查。結果表明,早在三江口城市建設起點,寧波城已然鋪設了完善排澇系統,窨井、明溝、暗渠隨處可見。
先民依風水勘定寧波城址有「三江交匯,一水入海」之勢,實屬絕佳「中」地。古代寧波「三江」所謂,與今日有所不同。今餘姚江舊稱慈谿江,今日甬江在鎮海大浹江段以上的水道被稱作「鄞江」。而幾百年前,「三江口」也曾不以「江」為名,而是寫作「三港口」。
在寧波方言裡,「江」與「港」異字同音,「港」在古漢語裡亦可指水道。由此,「三港」與「三江」間,或許也留存著一段趣聞。
宋元時期寧波方志尤為關注三江對寧波城市的空間塑造意義。志書內一段記載形象地描繪到:「奉化江自南來限其東,慈谿江自南來限其北,西與南環以它山之水。」在冷兵器時代,環城江水形成天然屏障,守護著寧波城的一方太平,守望著這座城市的千載繁榮。
寧波城外得大江環合,內有水網密織。府東河、平橋河、天封塔西河等十餘條內河蜿蜒曲折,串聯起古城角角落落。
上世紀初平橋河水則碑,美國社會學家白克令(Harold.S.Bucklin)1924年指導滬江大學師生開展社會調查時所攝。本圖來自網友「廿條橋」新浪博客這些內河往往「伴路而行」,肩負疏導洪流、供給淡水的重任,也負擔著城內船運交通。寧波城的內部水系與城外水體間留有多個通道,其中「水喉」、「食喉」、「氣喉」這三處尤為關鍵——清人有贊道「三喉出水,最宜暢通」。南宋文豪陸遊曾作《明州》一詩,詩中描繪了寧波城內繁忙水上交通景象:「村步有船銜尾舶,江橋無柱架空橫」,河埠頭後船緊接著前船,東門外東津浮橋連結起寧波城與商貿繁華的江東岸,好一派熱鬧水城景象!
陸遊詩中提及的東津浮橋始建於唐長慶三年(823),可以說是緊隨三江口建城而設。這座浮橋雖屢次換名,卻一直橫亙寧波城東,千年不斷。直至1930年代,寧波本地及寧波幫紳商集資將浮橋改作三軸鋼筋環橋,靈橋由此獲得新生。
今日靈橋 鄒賾韜 圖1936年6月27日,鋼結構靈橋順利通車,成為中國首座鋼梁單孔環行橋。至今它依舊承載著寧波老城兩岸交通,以「元老」之姿,迎接著來往過客的注目禮。從「辛勤求水」到「水潤文脈」
絕大多數人難以想像,寧波這座因水而興的城市竟然嚴重結構性缺水——雖毗鄰三江,但潮汐攜來海水,使寧波的江水不適飲用。與此同時,由於地處山海之間,寧波地表儲水整體不佳,多數時間要「靠天給水」。
乾隆《寧波府志》輿圖所見寧波城與三江口資料圖對寧波城市水利頗為關心的宋人舒亶有言:「明為州濱江而帶海,其水善洩而易旱,稍有不雨,居民至飲江水。」 舒亶還提到,唐宋時期寧波城居民一旦遭逢夏秋連旱,甚至會無奈取用泥坑裡的髒水,過濾雜質後勉強飲用。直至清代,寧波城市供水穩定仍是一大考驗,乾隆年間《寧波府志》總結稱寧波這座城「唯淡水是利」。因而,寧波植根三江口,必須首先解決嚴峻的供水難題。於是乎,在寧波城遷址三江口後的第12年,也即太和七年(833),它山堰應運而生。
它山堰wikiand圖它山堰位於四明山與平原交接的鄞江上,「下阻鹹潮,上承清溪」。堰體用條石砌築,總計有36級攔河溢流壩,全長134.4米,寬4.8米。主持修築它山堰的縣令王元暐,是琅琊(今山東臨沂人)。這位「異鄉客」憑藉「它山之功」入祀寧波城隍廟,成為了寧波城的「守護神」,足見它山堰「御鹹保淡」功能對寧波城的巨大意義。
它山堰水經南塘河在城南甬水門流入寧波城,匯集於日、月二湖,旋即由二湖通向城內各方:「暢為支渠,脈絡城市」,寧波由此「闔境取給,始無旱晘之憂」。2015年10月,它山堰入選第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寧波這座水城還激勵先民創造了獨特的地方特色水利工程,便是其中之一。
宋人曾鞏在《廣徳湖記》裡明確提出,乃是寧波人創新成果:「鄞人累石陻水,闕其間而扃以木,視水之小大而閉縱之,謂之。」1200年間,寧波城北門外的保豐,以及南塘河上的烏金、積瀆、行春,就曾起過重要的調水作用。
「辛勤求水」不僅使寧波城「安瀾」立足三江口,也「無心插柳柳成蔭」地滋養起寧波城廂文脈,自然之湖漸成人文名湖。
月湖 arrivelguide圖宋時,本是儲水湖的月湖被有心文人整飭,形成湖光佳境。學者黃文杰認為書香月湖的形成有三個標誌:「書院林立,學術播揚」、「科舉興盛,世家代出」、「藏書守道,蔚成風氣」,此言不虛。說學術,宋代大儒楊簡、袁燮、呂祖儉皆曾於月湖畔講學,數望族,宋代以來寧波樓、史、豐、鄭、袁、馬等人文世家紛紛環湖定居,論藏書,東亞古代桂冠藏書樓天一閣就坐落在湖邊。當寧波環城河不再具有防禦、供水功能,那些碧波照舊為城市注入著生機活力。1936年,寧波城西的北鬥河因「河水清潔,面積亦廣」,被闢為「鄞縣遊泳池」,成為民國年間寧波市民重要的水上娛樂場所。
南塘河 資料圖曾經南塘河上的甬水橋守望無數船棹來往,而今甬水橋下船聲不再,卻成為特色臨水商業街區南塘老街,小吃叫賣與遊客嬉笑不絕於耳。水潤的寧波文脈,就如此親和地傳承著,述說著,滿足著寧波城每一代居民的理想生活。參考資料:
1.《鼓樓鐘聲:寧波老城的生命印記》,周東旭 著,寧波出版社,2017年10月
2.《書香月湖:江南士人的精神構建與歷史流變》,黃文杰 著,寧波文化出版社,2016年6月
3.《寧波舊影》,哲夫 編,寧波出版社,2004年7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