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崇拜生活裡,有兩大聖禮,一個是聖洗禮,另一個就是聖餐禮。2月26日崇文門教堂主日崇拜上,燕京神學院高英牧師以「聖餐的意義」為主題證道,教導信徒聖餐的來歷、意義,以及我們領受聖餐應有的姿態。
高牧師指出,按照教會的傳統,我們現在進入了預苦期,就是預備紀念耶穌基督為我們受苦的日子。在這段時間裡,教會無論是主日證道,還是平時所安排的活動,大都是圍繞耶穌基督為我們受難的主題。預苦期的最後一周是受難周,教會一般會組織弟兄姐妹在周四的晚上紀念最後的晚餐,一起思想耶穌基督為我們設立最後晚餐的屬靈意義。
高牧師表示,聖餐禮是耶穌基督親自設立的。《聖經》中記載,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前一天,正是猶太人過逾越節的日子。逾越節是所有猶太人都要過節日,是紀念耶和華拯救以色列民離開埃及,脫離法老王的壓迫的日子。在這一天,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守逾越節的晚宴,而晚宴上的每一種食物,都有宗教象徵意義。
逾越節的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也按著猶太人的傳統紀念這個日子。然而耶穌知道第二天將要臨到自己的事情,所以就在當天晚上設立了聖餐。
「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候,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太26:26-29節)
因此,高牧師指出,猶太人逾越節所吃的那個羔羊,就是預表著耶穌基督的代贖;聚餐上所吃的無酵餅就是預表耶穌基督的身體;所喝的酒則預表耶穌基督受難時所流出來的血。
猶太人一直把逾越節紀念為神拯救他們出埃及的日子,但是從耶穌基督設立聖餐之後,逾越節的性質就變了。從此,人們不用宰殺羔羊獻給上帝,因為耶穌已經為我們的罪而死,成為所獻上的羔羊。因此我們把逾越節的晚餐稱為主的晚餐,這就是聖餐的來歷。
高牧師還指出,我們領受聖餐,祝禱時所說的話,所做的動作,都是按著福音書上所寫的去做的,目的是模仿耶穌所做的,紀念耶穌基督,表明神與我們立定了新約。
新約是與舊約不同的。她強調,舊約是從前神與我們在律法關係上的約定,而新約則表示,我們現在站在神的愛的對象的地位上,而領受主的聖餐,正是表達了神與我們建立了愛的關係。
什麼樣的人可以領聖餐呢?高牧師指出首先是認罪悔改的人。因此每次領受聖餐,我們都應當做悔改的禱告。如果還沒有認清自己的罪,她認為最好暫停領受,等認清自己的罪之後再領聖餐。其次,就是受洗的基督徒。受洗,表明我們決心持守和主建立新約關係,聖餐則可以堅固我們和主的關係。
高牧師還指出,世界各地的教會領受聖餐的方式並不完全相同。在我國,大多數教會是在每月第一個主日舉辦聖餐禮,也有教會是一個季度或半年一次。而具體採用什麼方式舉辦,各地也不盡相同。例如,有的是跪著領聖餐,有的是站著領受;有的是教會同工分送到信徒手中,有的則是信徒到特定的位置輪流領取;有的是同領一個餅、一個杯,有的是把餅和杯拿到手中後一起領受。
儘管形式不盡相同,高牧師表示,各種方式都有神聖的功效。她認為禮儀是外在的、象徵性的,而目的都是為了紀念耶穌為我們受死。真正的洗禮是從內心開始的,是神的工作,不是通過律法。領聖餐不在乎用什麼方式,而是在乎裡面有沒有聖靈的工作,在乎是不是憑著信心領受,是不是得到耶穌基督屬靈的生命,是不是真正悔改的基督徒。
她希望眾信徒懷著一顆虛空、感恩的心,謙卑自己,領受主的恩典。在預苦期,共同紀念耶穌基督為我們捨命,紀念耶穌基督藉著聖餐賜給我們的新生命。
在基督教崇拜生活裡,有兩大聖禮,一個是聖洗禮,另一個就是聖餐禮。2月26日崇文門教堂主日崇拜上,燕京神學院高英牧師以「聖餐的意義」為主題證道,教導信徒聖餐的來歷、意義,以及我們領受聖餐應有的姿態。
高牧師指出,按照教會的傳統,我們現在進入了預苦期,就是預備紀念耶穌基督為我們受苦的日子。在這段時間裡,教會無論是主日證道,還是平時所安排的活動,大都是圍繞耶穌基督為我們受難的主題。預苦期的最後一周是受難周,教會一般會組織弟兄姐妹在周四的晚上紀念最後的晚餐,一起思想耶穌基督為我們設立最後晚餐的屬靈意義。
高牧師表示,聖餐禮是耶穌基督親自設立的。《聖經》中記載,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前一天,正是猶太人過逾越節的日子。逾越節是所有猶太人都要過節日,是紀念耶和華拯救以色列民離開埃及,脫離法老王的壓迫的日子。在這一天,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守逾越節的晚宴,而晚宴上的每一種食物,都有宗教象徵意義。
逾越節的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也按著猶太人的傳統紀念這個日子。然而耶穌知道第二天將要臨到自己的事情,所以就在當天晚上設立了聖餐。
「他們吃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候,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太26:26-29節)
因此,高牧師指出,猶太人逾越節所吃的那個羔羊,就是預表著耶穌基督的代贖;聚餐上所吃的無酵餅就是預表耶穌基督的身體;所喝的酒則預表耶穌基督受難時所流出來的血。
猶太人一直把逾越節紀念為神拯救他們出埃及的日子,但是從耶穌基督設立聖餐之後,逾越節的性質就變了。從此,人們不用宰殺羔羊獻給上帝,因為耶穌已經為我們的罪而死,成為所獻上的羔羊。因此我們把逾越節的晚餐稱為主的晚餐,這就是聖餐的來歷。
高牧師還指出,我們領受聖餐,祝禱時所說的話,所做的動作,都是按著福音書上所寫的去做的,目的是模仿耶穌所做的,紀念耶穌基督,表明神與我們立定了新約。
新約是與舊約不同的。她強調,舊約是從前神與我們在律法關係上的約定,而新約則表示,我們現在站在神的愛的對象的地位上,而領受主的聖餐,正是表達了神與我們建立了愛的關係。
什麼樣的人可以領聖餐呢?高牧師指出首先是認罪悔改的人。因此每次領受聖餐,我們都應當做悔改的禱告。如果還沒有認清自己的罪,她認為最好暫停領受,等認清自己的罪之後再領聖餐。其次,就是受洗的基督徒。受洗,表明我們決心持守和主建立新約關係,聖餐則可以堅固我們和主的關係。
高牧師還指出,世界各地的教會領受聖餐的方式並不完全相同。在我國,大多數教會是在每月第一個主日舉辦聖餐禮,也有教會是一個季度或半年一次。而具體採用什麼方式舉辦,各地也不盡相同。例如,有的是跪著領聖餐,有的是站著領受;有的是教會同工分送到信徒手中,有的則是信徒到特定的位置輪流領取;有的是同領一個餅、一個杯,有的是把餅和杯拿到手中後一起領受。
儘管形式不盡相同,高牧師表示,各種方式都有神聖的功效。她認為禮儀是外在的、象徵性的,而目的都是為了紀念耶穌為我們受死。真正的洗禮是從內心開始的,是神的工作,不是通過律法。領聖餐不在乎用什麼方式,而是在乎裡面有沒有聖靈的工作,在乎是不是憑著信心領受,是不是得到耶穌基督屬靈的生命,是不是真正悔改的基督徒。
她希望眾信徒懷著一顆虛空、感恩的心,謙卑自己,領受主的恩典。在預苦期,共同紀念耶穌基督為我們捨命,紀念耶穌基督藉著聖餐賜給我們的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