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中軸線申遺:不再復建地安門

2020-12-24 中國文明網

1952年的地安門速寫。資料圖片

  近日,北京市文物部門表示,經過審慎的討論和考察,北京中軸線申遺不再復建地安門。此前,北京市為了中軸線申遺,曾考慮復建地安門。因在原址上復建影響交通,決定南移復建,一度引起爭議。專家認為,舊城保護,不要再大拆大建了,保護現有城市風貌最重要,堅決反對為申遺而追求短期利益。

  重建歷史建築不能還原歷史景觀意義

  對於今天的北京人來說,地安門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然而,地安門作為北京皇城的四門之一,曾經和天安門、東華門、西華門並駕齊驅,1955年因「改善交通」被拆除。

  今年北京「十二五」規劃提出,根據中軸線的歷史特色、周邊文物景觀,以及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北京市將全面推動和實現中軸線及故宮周邊地區、皇家園林、壇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北京有關部門表示,希望通過中軸線申遺來促進名城整體保護,同時也提升北京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最終將北京打造成「世界城市」。 

  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長約7.8公裡,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作為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它縱貫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四重宮闕的主要城門,並將宮殿、苑囿、皇家壇廟等重要建築連為一體,成為京城的「龍脈」。

  按說,作為皇城的後門,地安門與天安門遙相呼應,又是皇城與城北市井民居的分界線,中軸線申遺,原址復建有其必要性。然而,因交通壓力而將地安門南移復建,則失去了地安門作為北京中軸線坐標之一的歷史景觀意義。

  其實,申遺不是「中軸線」上有多少古建築物,而是傳承一種思想。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專家顧問謝辰生認為,保護現有名城風貌,就是要嚴格按《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辦事,不搞特殊化,不要大拆大建。

  顯然,不復建地安門,不僅是對現實的認可,對現代文明發展的認同,更是符合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傳承的要義。

  中軸線申遺要防止短期利益

  「有這樣氣魄的建築總布局,以這樣規模來處理空間,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在其傳世名篇《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中這樣描述北京中軸線。

  中軸線現有建築包括永定門(復建)、燕墩、天壇、先農壇、正陽門、太廟、社稷壇、天安門、故宮、景山、北海、皇城牆、普度寺、萬寧橋、火神廟、鼓樓、鐘樓等35座,匯聚了北京城中最具價值的文物建築,是古都北京城市格局和歷史風貌的集中體現。  

  梁思成曾多次呼籲「保護中軸線」。他認為:北京城的整個形制既是歷史上可貴的孤例,又是藝術上的傑作,城內外許多建築是各個歷史時期的至寶。它們綜合起來是一個龐大的「歷史藝術陳列館」。他曾對主張拆除永定門者擲下鐵言:「50年後,歷史將證明你們是錯誤的。」

  對於復建地安門,尤其是南移復建,爭議不斷:與其耗費巨資興建新古董,還不如踏踏實實地做好現存古建築的維修保護。不要一提中軸線申遺,就說恢復多少古建文物。目前北京有大批殘破的、瀕臨毀滅的古建築,亟待修復、保留下來。據不完全統計,北京現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24處,其中有六成文物建築長期得不到修繕,更有大批有著豐富歷史文化信息的古建築,沒有列入保護。

  近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調研中軸線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時,杜德印主任就指出:當前首都歷史文化名城和古都風貌保護仍面臨著嚴峻的形勢、繁重的任務。中軸線申遺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要堅決防止追求短期利益,探索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相統一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新路徑和改造新機制是當務之急。

  保護現有風貌最為重要

  6月11日,北京中軸線申遺文物工程正式啟動,同時啟動的還有中軸線文物保護工程,先期將對大高玄殿、北海萬佛樓和闡福寺等一批重要文物建築進行修繕。

  據悉,「十二五」期間,北京將計劃每年投入1.5億元,加大中軸線的保護力度,恢復修繕相關文物建築。

  為配合中軸線申遺,從今年起,東城區計劃每年疏解1萬人,至2030年,東城人口爭取控制在65萬人。永定門至鐘鼓樓的中軸線古蹟文物周邊居民將整批搬遷。

  此種做法,也讓一些文保專家憂慮:沒有了原住民,文物還有靈魂嗎?和博物館中的標本有何區別?歷史是流動的,文物也因其帶給人的記憶才活起來。把了解歷史的居民遷走了,即使申遺成功又有何意義?

  對此疑慮,北京市文物部門表示,中軸線申遺決不是把老百姓都搬出去,關鍵是要整治有礙文物安全、嚴重影響中軸景觀的部分。北京市規劃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對中軸線的保護不應「大拆大建」,歷史文化名城的底蘊也應包含原住居民。對中軸線周邊居民的搬遷,還是要結合實際情況,遵循自願原則。

  2005年出臺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明確規定:「重點保護舊城,堅持對舊城的整體保護」,「停止大拆大建」。

  「人生有兩件東西不會忘記,那就是母親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這是土耳其詩人納齊姆·希克梅特說過的一名言,至今提起來,仍然讓人警醒:母親和城市的面孔,可以蒼老,卻是不可再生的。毋庸置疑,中軸線申遺,保護北京城現有的風貌尤為重要。(記者 張景華)

相關焦點

  • 北京六大地標建築將重塑 地安門雁翅樓年內復建
    記者上午從市文物局獲悉,地安門雁翅樓等6大古都地標性建築將復建,古都北京獨具特色的「凸」字形輪廓將逐漸清晰地重現。  市區文物部門將在全市範圍內聘請1000名監督員,熱愛文保工作的市民均可報名,親身參與保護身邊的文物,並於下月正式上崗。
  • 北京中軸線申遺該如何進行?專家籲復建右安門角樓
    如今的中軸線保護,已不再單純局限於文物保護的範疇,它涉及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老城的回歸、居民生活的改善、市容市貌的整頓……中軸線的申遺該如何進行?中軸線的保護該如何進展?帶著問題,記者採訪了多年來致力於推進中軸線保護工作的原北京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原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
  • 復建地安門、恢復晨鐘暮鼓……政協委員建言:留住老城的「魂」
    當前,保護中軸線已經制定了行動計劃,到2035年前集中力量推動中軸線申遺,是老城保護的重中之重。相比之下,老城四重城廓的保護涉及範圍較大、目標較多,情況十分複雜,而老城又是中軸線賴以存在的基礎,應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制定四重城廓保護規劃,把保護中軸線和帶動四重城廓保護結合起來,形成老城整體保護的大格局。
  • 北京城中軸線申遺還只是個「小目標」 想要達成還有哪些路要走?
    夕陽下的前門大街如今的中軸線保護,已不再單純局限於文物保護的範疇,它涉及到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老城的回歸、居民生活的改善、市容市貌的整頓……中軸線的申遺該如何進行?中軸線的保護該如何進展?帶著問題,記者採訪了多年來致力於推進中軸線保護工作的原北京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原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
  • [文明中華]歷數「北京中軸線」上的那些重要節點
    (資料圖片)  2001年起,航空攝影愛好者馬文曉開始將鏡頭對準北京的中軸線。「中軸線上的建築巍峨森嚴,琉璃瓦在陽光下泛著金黃色的光芒。」得到的航拍照片深深震撼著馬文曉,「中軸線完美地體現了北京城規劃的哲學和美學思想。」  10年後,在第六個中國文化遺產日,這段長達7.8公裡的中軸線正式進入申遺程序。
  • 揭秘北京中軸線古建,永定門鎮物都有啥?地安門後門橋下刻著字?
    作為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實施計劃已基本完成,力爭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其實,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保護中軸線古建一直是北京文物部門的重要工作。鄧偉 攝「從前門箭樓的修繕,到永定門城樓、天壇圍牆的復建,再到先農壇和故宮御花園的維修,這些年來,我一直與中軸線上的古建築打交道。一生能有多長?
  • 北京城的中軸線
    一  北京城的中軸線舉世聞名。  何謂中軸線?通俗而言,是指在建築群中可以統領全局的中心線。在世界各國,我國對中軸線最為重視也最為強調。因此元世祖忽必烈在營建大都時首先選擇中軸線的基點。  在以上道路中,永定門至鼓樓之間的道路,是南北方向的第二條幹道,即北京城的中軸線,由此使得北京迥然不同於其他城市而具有了豐沛的建築與人文內涵。然而,這條幹道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幹道共同構成了二環路以內的道路系統,從而決定了北京中心區域的城市布局。  三  北京的中軸線以永定門為始點,至鼓樓,全長7.8公裡。
  • 揭秘北京中軸線古建,永定門鎮物都有啥?地安門後門橋下刻著字?
    作為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實施計劃已基本完成,力爭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其實,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保護中軸線古建一直是北京文物部門的重要工作。鄧偉 攝「從前門箭樓的修繕,到永定門城樓、天壇圍牆的復建,再到先農壇和故宮御花園的維修,這些年來,我一直與中軸線上的古建築打交道。一生能有多長?
  • 地安門雁翅樓復建完工 門樓油漆味兒還沒散盡
    這就是剛復建完工的地安門雁翅樓,紅柱灰瓦,光彩如鮮,屋簷下的彩繪花朵栩栩如生,淡香的油漆味兒還沒有散盡。   緊貼著地安門皇城城牆的雁翅樓被臨街商鋪遮擋,確實太不起眼,稍不留意便被忽略。但在明清兩代,地安門雁翅樓可是北京中軸線上的知名景觀。
  • 6處標誌建築復建將「凸」現北京
    6處標誌性建築復建後,與現存的城樓、箭樓等,北京老城將再現「凸」字結構。  據介紹,經元、明、清數百年建設發展而形成的北京古都,最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城市建築藝術魅力,主要體現在城市的獨特規劃、整體格局、傳統空間和保存至今的重要歷史建築群上。即將復建的建築共有6處:地安門雁翅樓、內城西南角樓、外城西南角樓、永定門城樓及甕城、外城東南角樓、天橋地標標誌。
  • 追憶中軸線古建修繕那些事:永定門鎮物都有啥?後門橋下刻著北京城?
    作為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實施計劃已基本完成,力爭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其實,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保護中軸線古建一直是北京文物部門的重要工作。今年,時值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成立30周年,公司董事長、古建專家李彥成回憶起這些年來與中軸線古建之間的故事,似乎有說不完的話。復建永定門城樓合龍中軸線南起點「說起中軸線上的古建修復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永定門城樓的復建工程。」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中軸線的「南起點」。
  • 北京城的中軸線 _光明日報 _光明網
    作者:王彬(魯迅文學院研究員)  2017年9月1日,本版曾發表《井田制與北京城》,介紹北京城布局的源起、歷史與變遷。現在本文作者王彬又寫成此姊妹篇《北京城的中軸線》,介紹在北京城布局中居於核心位置的中軸線的建築與人文內涵,並在其今昔對比中,提出了他的設想。
  • 北京地安門雁翅樓復建開工 曾見證慈禧逃亡(圖)
    雁翅樓復建工程開工。京華時報記者 範繼文 攝  昨天,記者從西城區獲悉,作為北中軸線片區的重點保護建設項目——地安門雁翅樓的復建工程已經開工。  雁翅樓復建工程預計年內完工  北中軸線片區的保護中,地安門外大街是該片區保護的重要節點。在該節點正中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地安門和雁翅樓的復建。  北京此前表示將啟動大規模的「名城標誌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將復建的建築共有6處:地安門雁翅樓、內城西南角樓、外城西南角樓、永定門城樓及甕城、外城東南角樓、天橋地標標誌。
  • 北京將復建6座建國後被拆毀城樓 年內有望開工
    6處標誌性建築復建後,與現存的城樓、箭樓等,北京老城將再現「凸」字結構。 據介紹,經元、明、清數百年建設發展而形成的北京古都,最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和城市建築藝術魅力,主要體現在城市的獨特規劃、整體格局、傳統空間和保存至今的重要歷史建築群上。即將復建的建築共有6處:地安門雁翅樓、內城西南角樓、外城西南角樓、永定門城樓及甕城、外城東南角樓、天橋地標標誌。
  • 北京中軸線文化保護規劃將出爐 寬度待定義(圖)
    本報記者 韓萌 攝  本報訊 (記者王佳琳)昨天,北京市文物局文保處處長王玉偉稱,北京市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已全面展開,今年6月至7月之間,將率先確定中軸線文化保護規劃。  同日,「推動中軸保護申遺,共建和諧世界城市北京市2011年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在北京中軸線北端的鐘鼓樓中心廣場啟動。
  • 從東華門到地安門
    地安門曾是北京城中軸線上的標誌建築之一,位於景山以北、鼓樓以南。喬健攝 侯桂霞攝 // 東華門至地安門的騎行之旅,感受中軸線的皇城雅韻 // 東華門是紫禁城的東門,這一帶有非常深厚的歷史。東華門以及東華門大街、北池子大街、東黃城根南街以及東西向的五四大街,構成明清時期皇城的東部區域。
  • 中國書店之助力申遺 探尋中軸線文化地標
    2020年11月29日,中國書店(前門東大街店)組織北京中軸線打卡活動,帶領讀者一起探尋北京中軸線文化地標。中國書店為此次助力申遺活動精心策劃,為熱愛北京城歷史文化的朋友們提供平臺,仔細感受北京中軸線的歷史魅力,充分展示北京這座古老城市的發展歷程和璀璨結晶,為大眾呈現出中國書店與中軸線地標的文化底蘊。活動當天,有200多位市民朋友參與到打卡活動中,參與者紛紛表示,在行走中感受北京中軸線文化非常有意義。
  • 西城區長王少峰:中軸線地安門大街將實施總體提升
    原標題:中軸線地安門大街將實施總體提升   市人大代表、西城區區長王少峰   西城區   本報訊(記者 李天際)市人大代表、西城區區長王少峰昨日介紹西城區有關中軸線申遺情況時表示,今年位於中軸線上的地安門內大街和地安門外大街將實施總體提升
  • 北京城中軸線:民族性格的體現
    造成這樣的視覺衝擊的原因,主要還是歸功於北京城的城市建設,歸功於那道看不見的城市中軸線。我們今天所看見的北京城城市規劃建設中軸線,始建於元代,形成於明代。永樂十八年,朱棣將中心閣改建為鼓樓,在其北190 m處建鐘樓,到了永樂十九年又在中軸線兩側興建太廟和社稠壇。正統元年堆萬歲山,正統四年改麗正門為正陽門;嘉靖三十二年,興建永定門。到此為止,明朝北京城中軸線才最終確定,這條繼承和發展了元朝的城市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7. 8km。
  • 追憶北京中軸線古建修繕那些事:永定門城樓的「鎮物」有這些
    作為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實施計劃已基本完成,力爭在2030年基本達到申遺要求。其實,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保護中軸線古建一直是北京文物部門的重要工作。,我一直與中軸線上的古建築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