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國際大局,中美俄之間的博弈是最大的看點。
在過去的2017年裡,值得回顧的國際大事不少。在此,僅把中美俄三國博弈中重要的人與事歸納如下:
川普不尋常的「商人」總統
神話中有「弼馬溫大鬧天宮」,現實中有「川普攪亂世界」。從某些角度看,老特和老孫還真有一定的可比性:先不說一個金毛一個金髮,還有面部表情豐富多變這些外表特徵,個性方面也有不少類同之處。譬如,兩者都不拘小節、不屑「政治正確」、不按常規出牌、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一句話,都愛折騰。
2017年是川普執政的頭一年。作為一位幾無從政經驗的商人,川普的個性和風格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施政手腕和戰略意圖亦不可小覷。在此粗略盤點一下過去12個月裡川普到底都折騰了些啥:
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弱化北大西洋同盟,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強勢對待朝鮮的核計劃,取消從阿富汗的撤軍計劃,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施壓聯合國縮減未來兩年的預算2.85億美元,威脅退出伊朗核協議,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將北京莫斯科定為「戰略威脅」,正式表態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批准向烏克蘭提供防禦性武器,宣布將繼續按照《臺灣關係法》協助臺灣正當防衛等。
即便是主要針對國內的稅改方案,也產生了深遠的對外輻射影響。川普此舉的目的是收攏資本、提高美國競爭力以及改善就業機會,因而對歐盟和中國產生相當大的壓力。為此,北京迅速作出反應:中國財政部商務部等四部委在12月28日聯合發布通知,對境外在華投資者實行遞延納稅政策,暫不徵收預提所得稅。歐盟以及德國對川普的稅改尚未作出具體的回應。
川普的以上措施若割裂開來看,似乎顯得雜亂無章,任性衝動;但若連起來看,我們會發現,這些措施可謂伸縮自如,有條不紊,而且單刀直入,刀刀見血。川普在其「軍事戰略+商業利益」的規劃中,淋漓盡致地運用了中國的古代兵法《三十六計》。
先來看看川普去年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放的幾把火:
一、對朝鮮咄咄逼人,以與中國做朋友不打貿易戰為誘餌,拉著北京一起來制裁平壤。
二、12月7日,一改以往的中東政策,突然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引發阿以新一輪衝突。
三、12月22日,拋開德法在烏俄衝突中的調解角色,決定向烏克蘭提供「防禦性」武器,「以保障其主權和領土完整。」
四、12月18日,川普向國會提交了他的《國家安全戰略》,在「印太戰略」部分中明指將繼續遵照《臺灣關係法》協助臺灣正當防衛,威懾外來脅迫。
這四把火彼此似乎沒什麼關聯,但各自都起著攪亂局勢的作用:對朝鮮長期實施高壓,利用平壤的核計劃製造「薩德危機」,成功離間中韓關係——「反間計」;
誇大朝鮮核武器對韓日的威脅,鼓勵日本加強軍備,增加東亞地區的不信任氛圍,從而徹底破壞東亞一體化的構想——「釜底抽薪」;
無釐頭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再次掀起阿以暴力衝突,衝淡普京費盡心思打造的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中東新軸心格局——「渾水摸魚」;
利用烏克蘭期待西方援助的迫切需求,向其提供武器,使該地區的軍事衝突複雜化長期化,並最終從俄烏兩敗俱傷中謀取更大的戰略利益——「假道伐虢」。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人們普遍將川普視作不靠譜的「小丑」或任性妄為的「狂人」,卻不知這實際上大大低估了這位商人總統的超凡能力。川普任期四年(或更久?)將對全球產生何種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普京的「成功之年」
用俄羅斯總統普京自己的話來說,2017年是一個「成功之年」。俄羅斯不僅經濟走出衰退,並進入可持續發展和增長階段,而且還加強了國家安全,向全球和對手展示了自己的實力。可是,最富看點的當數「雙普」之間惺惺相惜,卻又若即若離的關係。
川普2016年競選總統時,公開表示了對普京的好感和敬意,希望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這一「非同尋常」的舉動為後來的所謂「通俄門」提供了口實,使當選後的川普陷入一次相當嚴峻的政治危機中。在此壓力下,雙方「重新激活」俄美關係的希望落空,起碼暫時還看不到「柳暗花明」的前景。
相反,不知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還是內心本來就未把普京當作朋友,川普的對俄政策變得充滿對抗性,並最終演變成兩國的外交戰、口水戰和媒體戰:今年7月G20漢堡峰會期間,「雙普」終於迎來了首次會晤,可之後俄羅斯等來的不是雙邊關係的改善,而是美國新的對俄制裁法案;俄羅斯不甘示弱,對美採取了裁減外交人員等反制措施;之後,雙方又因為「摘旗事件」和「外國代理人」問題互懟。
此外,雙方在軍事領域也發生了容易「擦槍走火」的對抗摩擦:11月,一架逼近俄羅斯領空的美軍偵察機,在黑海上空遭到俄軍攔截;北約的海底通信光纜附近出現俄羅斯潛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俄羅斯邊境地區舉行軍事演習,俄羅斯則聯手白俄羅斯也展開有針對性的聯合軍演。雙方或正面交鋒,或武力威懾,針鋒相對,互不示弱。
去年12月11日,普京在突訪俄羅斯駐敘空軍基地(赫邁米姆)時宣布,鑑於打擊「伊斯蘭國」的反恐任務基本完成,俄羅斯將部分從敘利亞撤軍,但還會保留在當地的兩個軍事基地。這標誌著俄羅斯在該地區已贏得了戰略主動權,但它與美國的博弈還將繼續。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普京去年最大的收穫是,通過敘利亞戰爭在中東地區建立了以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為軸心的新的權力架構。普京特別注重與土耳其埃爾多安的關係,其戰略意圖很明顯:在北約陣營內打入一個楔子,在俄南部入海口(黑海)少一個敵人多一個夥伴,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西進難度。
面對西方的遏制戰略,俄羅斯當然很重視中國這個地緣政治夥伴,但同時也視北京為潛在的競爭對手,特別在經濟利益方面。在朝鮮核危機方面,普京發現中國對平壤的影響力式微,為了提高自己與川普討價還價的籌碼,日前他主動提議願意在美國和朝鮮之間作調停。
烏克蘭危機可以說是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中的一個「死穴」:普京絕對不會放棄作為斯拉夫故園和「戰略緩衝地」的烏克蘭。2014年吞併克裡米亞之後,他又把烏東地區的兩個州(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作為威懾基輔親西方政府的大本營。
一段時間以來,烏東衝突地區雖然時有武力衝突發生,但情勢並未惡化,可川普在年底作出的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決定,將改變那裡相對平靜的對峙狀態。莫斯科已對此作出激烈的反應,估計今年烏克蘭局勢將兇多吉少。
12月6日,普京宣布將競選連任俄羅斯總統,這意味著莫斯科的對外政策將保持連續性。普京本人也有望掌權24年,成為自史達林以來在位最久的國家領導人。
中國走入「新時代」
與歐盟的「停滯不前」、美國的「到處放火」和俄羅斯的「戰略成功」相比,2017年對中國而言是「內外兼顧」和「未雨綢繆」的一年。其最重要的標誌是中共十九大的召開,它確保了中國內政外交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一帶一路」的戰略正在馬不停蹄地加緊落實,中國深信這種互惠互利的合作會擁有遠大的前景。的確,中國主張的「利益共享」與西方殖民時代的「利益均沾」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前者以推動發展為宗旨,後者以侵佔掠奪為目的。
可是,「一帶一路」這一雙贏模式並未讓西方看到共同發展的機遇,歐盟中代表「舊歐洲」的那些國家,特別是德國,雖然沒有渲染「黃禍」這類陳詞濫調,卻越來越懷疑中國的戰略動機。德國外長加布裡爾今年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要「警惕中國的地緣戰略意圖」,認為北京正在逐步「分化歐盟」。
這位社民黨前主席的觀點令人頗感詫異。按照加布裡爾的邏輯,我們是否也可以說,當年社民黨前輩勃蘭特和巴爾在冷戰時期提出的「以接近促轉變」,是分化東歐陣營的口號和手段,而非緩和東西方衝突的和平構想?西方國家在中國決心打開國門實行改革時所提出的「以貿易促轉變」,是為了改變中國的顏色,而非幫助中國謀求發展?
如果當年的東歐國家也質疑勃蘭特「東方政策」的動機,後來的德國統一恐怕很難實現。起碼,社民黨的前總理施密特就從未想過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祖國的統一。一個當年受惠於「和平共贏」理念的德國人,如今卻反覆質疑另一個「互利共贏」理念的倡導者,這是歷史的諷刺還是思想的狹隘?
今天歐盟內部的「新舊歐洲」和「窮富歐洲」之爭,或許恰恰與「加布裡爾式」的思維方式有關。中東南歐諸國願意與中方合作,一方面是出於本國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對某些歐盟成員頤指氣使不滿的表現。每個國家(包括中東南歐國家)都有發展進步的權利,中國也有參與全球化的權利,這與分化歐盟沒有關係。再說,一個聯盟內部如果出現「離心」傾向,人們首先應該在聯盟內部,而非向外尋找原因。
中國今天的發展成果來之不易,之所以「不易」,是因為它的歷史和現實始終未斷過來自西方世界的「圍追堵截」,但中國人發現,抱怨和指責沒有用,唯有勵精圖治,突圍破局,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
告別了2017年,我們對2018年會有何預計和期許呢?
中美俄的三國博弈在新的一年裡將更加激烈:川普今年播下的有些「火種」,很有可能會在明年燃起熊熊大火(譬如烏克蘭、耶路撒冷);2018年,普京將穩穩地連任總統,繼續追逐俄羅斯的復興之夢;中國的「一帶一路」必將傳來新的捷報,但臺灣問題必須儘快解決,否則今年將會被某些國家當作一枚棋子來任意使用。
另外,朝鮮的「核玩具」,千萬別玩大發了。其實,大家非常同情平壤的境遇:一個國家或一個政權,勒緊褲帶發展核武器,更多的不是為了殺人,而是出於恐懼,是為了自保。這是本能,應該與善惡無關,與體制也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