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90後的讀者發給我一篇文章《00後都月入10萬了,95後還在校考研》,這篇文章讓他有點焦慮。
文章中提到的00後姑娘叫木汁,靠著寫自媒體文,實現了月入10萬。
作者覺得自己很慚愧:
她是00後,我是95年的。早在2016年我還在大學裡寫點情情愛愛的文章騙小師妹的時候,人家就寫過刷屏的、有洞見的文章。很慚愧,我大了她整整五歲啊。
這種慚愧中還帶著濃濃的焦慮。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厲害了。我記得前兩年,90後月入5萬還能在網上引起討論,而現在,95後月入5萬都不算新鮮事了。00後月入10萬,95後年入千萬以上的,才值得拿出來寫一寫。很多時候都想不明白為什麼,這個年紀大家不都還在讀書嗎,吃完食堂掃個共享單車在教室與寢室之間來回穿梭,怎麼就有人先開上跑車了呢?
焦慮過後是對刻苦讀書意義的懷疑。
從小打架、逃課的表姐為什麼能夠靠做直播混得比刻苦讀書的表妹更好?
那個不在學校上課走野路子的同學,為什麼最後能去全美top3的大學?
一系列的詰問之後,作者在文章的末尾說道:
後來我學會了更有力的一句話,叫「允許別人先優秀一會兒」。那些年入千萬的朋友們啊,你們給我等著。老子今年就超過你們。
雖然這個轉折讓我有點看不明白,但我通篇讀下來的感覺就是三個字:
錢。
錢。
錢。
02
《00後都月入10萬了,95後還在校考研》這篇文章充斥著對金錢的焦慮。
但作者沒看透的一點是,一個人能獲得高收入,並不完全取決於能力和努力,還離不開時代和命運的饋贈。
北大光華學院副教授唐涯(人稱香帥)寫過一篇文章《致理想主義的最後餘暉》。
文章中的一段人物經歷很打動我,那是香帥和一個農村出身然後一步步走到國企高管的朋友吃飯時發生的事。
窗外有個滿臉風塵的農民工在搬磚,一身Zegna西裝的他沉默了半天,指著窗外說,「我坐在這裡是一點點偶然和僥倖,稍不留神,我就是他。」
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突然有一種恍如隔世的錯愕感。
我能趕上自媒體的風口也是一點點的偶然和僥倖,稍不留神,我又會在哪裡?
我現在的收入已經遠遠超過了絕大多數的同齡人,但我的第一份工作月收入只有2000。
之所以那時候收入這麼低,是因為我在大學畢業前一個月遭遇了車禍,這直接改寫了我命運的軌跡。
而之所以現在收入這麼高,是因為我正好趕上了自媒體的紅利,這同樣改寫了我命運的軌跡。
在否極泰來之前,我曾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迷茫,很想努力,卻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如過山車般的人生經歷讓我明白了一件事:一個人命運的改變,並不完全取決於能力和努力。
有時候,運氣真的特別重要。
你混得很好可能只是撿到了時代的饋贈。
你混得很遭也可能只是遭受了命運的捉弄。
當你理解了人的命運的不確定性,你就會對生活懷有一份敬畏之心。
所以我曾很真誠地給出過一個建議:
成功了不要太驕傲,失敗了也不要太苛責,因為人生真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03
再來說說那個月入10萬的00後姑娘木汁。
在了解她之前,我在另一個號上看到了關於她的文章,裡面截取了一些木汁本人的自白。
比如她寫自媒體的目的,就是為了賺很多錢然後在曾經傷害過她的人面前揚眉吐氣。
比如她寫爆文的心得,就是「罵男人,往死裡罵,變著花樣罵」。
然後她就靠著製造這樣的爆文,實現了月入10萬。
同為一名自媒體人,我覺得她說的完全有可能。
雖然自媒體的風格五花八門,但自媒體的主要受眾群體還是女性(我自己的號男性讀者比例算蠻高的了,也就30%左右,很多女性號的女粉絲比例甚至達到了90%),只要能迎合女性的心理需求,就能獲取流量,流量越大,收入就越高。
但是這也帶來了一個弊端,就是很多時候自媒體的寫手會為了流量寫一些違心的東西。
木汁本人也坦言,她有相當一部分文章並不是自己真正想寫的,它們不是作品,而是產品。
作品是真情實感寫出自己想說什麼,而產品是寫出大多數人想說什麼。
這就是目前自媒體行業最常見的一種運營模式,曾經的我也多少覺得有點遺憾,但現在已經接受了這種現狀。
因為無論你是否認同,只要這種運營模式能幫自媒體的號主獲得很不錯的收益,它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而你能做的,就是做好你自己。
04
一些先入為主的觀點讓我對木汁的印象並不是太好,但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去看了《奇葩大會》和木汁的文章,這改變了我對她的看法。
木汁在《奇葩大會》上說,自己曾因為成績太差,被老師點名要求在講臺邊完成考試,原因僅僅是老師懷疑她會作弊。
這種赤裸裸的歧視讓我覺得很不舒服。
但這還不是最過分的。
這名老師曾在開家長會時,當著所有學生和家長的面說:
「你就是個廢物,考這麼點分,將來等著啃老吧」。
這樣的嘲諷和鄙夷,讓坐在場下的木汁媽媽,眼淚刷一下地流了下來。
木汁說,這是她第一次看到媽媽哭。
我不知道這裡面有沒有為了營造節目效果而編造出來的誇張成分,但如果木汁所說的是真的,那這名老師不僅愚蠢,而且還沒有師德。
唯分數論和唯金錢論並沒有什麼區別,本質上都是用單一的價值體系去評判複雜的世界,這是一種反智的思維方式。
更何況,人品和成績沒有直接的關係(尤其是數學這樣的學科,天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達到的高度)。
木汁說,當她意識到考試這條路走不通後,就去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當Coser、寫懸疑小說、參加女團選秀、做微商……直到寫自媒體實現了月入十萬。
雖然我並不認可她通過花式罵男人製造爆文的寫作方式,但她在字裡行間中流露出了一種坦誠。
她會很坦誠地告訴你自己的寫作真言。
她會很坦誠地分享她選題的秘籍,比如:
wx頭像暴露了誰喜歡你
wx朋友圈隱藏了愛你的秘密
wx的新功能讓我無法繼續默默的愛你
對你只展示三天朋友圈的人一定不愛你
他愛不愛你,就看他wx暱稱的倒數第二個字的偏旁!
在我看來這些都很幼稚。
但她讓我很欣賞的一點是,她一直都在用行動證明自己。
無論是當Coser、寫懸疑小說、參加女團選秀還是做微商,木汁在面對現實的打擊時,沒有放棄自己。
我欣賞她不服輸的氣勢。
除此之外,她文章中有兩句話我還是挺贊同的:
第一句是:
沒有人可以定義什麼樣的人才配昂首挺胸地活著。
第二句是:
有錢並不一定能獲得別人的尊重,但努力,發了狠的努力,一定能。
當別人評價她的文章膚淺後,她也能很誠懇地接受善意的批評。
這讓我覺得這位00後姑娘很有可塑性。
而我還想對她說的是,一個有良心的自媒體人,應該考慮一下自己能發揮什麼樣的社會價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收入。
05
一個人創造的社會價值並不能用收入來評價。
對此,我想講兩個我同學的故事。
第一個是我的大學同學,就叫他阿昌吧。
我們讀的是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畢業後大多數同學都去了國家電網(供電局)、設計院或者其他和供配電相關的行業。
按照十年前的標準,去國家電網省公司是一個理想的選擇,環境好,收入高(在當時看來),出差少。
而阿昌畢業後去了行業裡某知名公司的農網(農村電網)部門。
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或許會認為,有電是天經地義的事。
但在偏遠的山村不是。
偏遠山村能用上電,靠的是一座一座鐵塔,一座一座變電站一點一點建過去的。
一年365天,阿昌有300多天都在全國各地出差,而且跑得都是中國的各個角落。
兩年之後我們再見面,我差點認不出他了,因為真的太黑了。
這是長期翻山越嶺和在烈日底下工作的結果。
付出了那麼多,可阿昌當時(2010年)的年收入卻不到10萬。
你覺得阿昌的收入能公平地體現他創造的社會價值嗎?
顯然不能。
但我打心底裡對阿昌懷有一份敬意,因為他為偏遠山村的孩子們點亮了一盞燈。
再講一個故事,女主是我的高中同學,後來去了哈佛讀博,所以就叫她哈佛妹吧。
哈佛妹是個很認真很耿直的女同學,有時候有點呆萌,學的是環境保護專業。
她讓我大開眼界的一件事是,她能叫出海洋館裡500多種花花綠綠不同魚類的名字。
厲害得我差點就給跪了。
聊天的時候她曾提起,哈佛的精英之間也有不少烏七八糟的關係,但她不想成為那樣的人。
所以從哈佛畢業後,她沒有利用名校的光環去選擇一份高薪的職業,而是投身到海洋魚類的保護事業。
你覺得收入能公平地體現哈佛妹所創造的社會價值嗎?
顯然不能。
但我同樣打心底裡對她懷有一份敬意,因為她的選擇,地球的環境會變得比過去更好一點。
當你見識過形形色色的人,當你明白了各行各業都能創造不同的社會價值,你會發現用單一的評價體系(無論是收入、成績還是顏值等)去評價一個人,是何其愚蠢的一件事。
06
再說幾句零碎的想法。
錢是個好東西,它會讓你有更多的選擇,有更強的底氣,讓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所以我也更喜歡能賺錢的自己。
但我希望你能夠明白,一個人創造的社會價值並不能用收入來衡量。
我也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成為一個一心只想著賺錢的人。
想想自己能創造什麼樣的社會價值。
這是一個有良知,有高認知水平的人,應該去思考的一件事。
也希望每個人都能對努力創造社會價值的人懷有一份敬意。
這會讓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變得更有溫度。
最後,對於迷茫中的人,我再重複一遍我的建議:
人生本來就會有巨大的不確定性,成功了不要太驕傲,失敗了也不要太苛責。
行走於世間,當常懷慈悲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