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8年的沉澱和打磨,寧波市春節年貨展銷會逐漸摘掉了「土帽子」,在堅守核心價值的同時強化品牌意識,從純粹的年末集市升級為管理規範、品種豐富、功能齊全的綜合性展會,成為甬城市民採購年貨的好去處——
擴大後的臺灣展區備受寧波消費者歡迎。(徐展新 攝)
老展會產生新變化
臨近春節,各地的年貨展銷會為甬城帶來了喜慶氛圍。在同類展會數量密集、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中,在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寧波市春節年貨展銷會(以下簡稱年貨展銷會)始終走在前列。「與競爭對手相比,我們更注重品質,希望打造『寧波年貨第一展』。」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剛剛結束的第28屆年貨展銷會累計吸引市民33萬人次,總銷售額超過6450萬元,兩項數據均高居我市同類型展會首位。」
數十年的光陰賦予年貨展銷會深厚的群眾基礎,而經營模式的轉變則為年貨展銷會的二次騰飛注入了活力。「五年前,年貨展銷會從場地規模有限、發展潛力不足的體育館遷到國際會展中心。」寧波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有限公司發展部經理張德夫告訴筆者,隨著與市商務委合作的推進,年貨展銷會的人氣出現了爆發式增長,招展規模從200餘家激增到如今的近600家,甚至許多外地企業也慕名而來。
「量變」逐漸引發「質變」。近年來,面向中老年群體的年貨展銷會開始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引入更多中高端商品。「年貨展銷會的中青年消費者比例已從五年前的5%提升到去年的近30%,促使年貨展銷會組委會在招商過程中尋求改變。」張德夫告訴筆者,「今年,我們擴大了臺灣展區規模,充分利用臺灣食品的良好口碑吸引人氣;進口商品『年貨集市』也被我們搬到了現場,市民可以購買到優質進口商品。」
今年的展會還出現了許多「外來客」。展會開始前,組委會通過實地考察篩選了一批高質量的名特優商品參展。「展會開始不久,貴州的安龍小黃牛肉便被搶購一空;麗水的高山食品初入甬城、價格昂貴,也得到了寧波消費者的青睞。」張德夫說,「只有持續推陳出新,才能讓老展會保持生命力。」
傳統展銷面臨「壁壘」
「年貨展銷會是一項民生工程,既要確保食品安全,又要發揮平抑物價的作用。」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在組委會的督促下,參展企業的定價比市場價低了近10%;組委會還與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配合,定期對食品安全進行抽檢。「老寧波人對年貨展銷會滿懷信任,即使路途遙遠,也願意坐車前來。」採購了滿滿一推車商品的周大爺道出了許多市民的心聲,「能找到放心購買年貨的地方,是我們的福氣。」
然而,擁有好口碑的年貨展銷會受限於自身定位,正面臨著發展「壁壘」。「年貨展銷會通常在農曆十二月下旬開幕。這段時間展會密集,外地企業的人力物力相對不足,部分大品牌被迫放棄寧波市場,致使展會品質下降。」張德夫無奈地告訴筆者,「年貨展銷會的消費群體也相對固定。組委會尚未打造統一的電商平臺,消費者也缺乏主動掃碼購買年貨的意識。」
體驗式消費是商家的「吸金利器」,但在今年的展會上,只有江北糖翁和寧海麻餈設置了現場製作點。「體驗式消費與年貨展銷會存在一定衝突。傳統食品的製作過程相對粗糙,許多圍觀市民對食品衛生提出質疑。用一句流行語來形容,年貨展銷會是一場『戴著鐐銬的舞蹈』,受到時間、空間的嚴格限制。我們已經無數次碰壁,還需繼續尋找出路。」張德夫說。
聯動建設「年貨超市」
破解「壁壘」的關鍵在於辦展理念和參展理念的同步提升。過去的年貨展銷會像一個熱鬧卻散亂的「菜市場」,為逛展市民找尋目標帶來不少困擾。隨著年貨展銷會知名度的持續提升、消費者需求的日趨多樣化,展會的品牌重塑迫在眉睫。
「明年,我們會粗略地劃分區塊,將一大類的商品放到同一片區域中,儘量保證各區域人流量的均勻。此外,導購人員的培訓也會隨之跟進。展會現場將設置電子屏幕,為市民提供詳細、準確的信息。」張德夫告訴筆者,「我們的目標是建設規範性、系統性較強的『年貨超市』。」
參展企業與組委會的聯動也至關重要。在張德夫看來,純粹的「展銷」遲早會消亡,「展銷」與「展示」並存才是賦予展會生命力的關鍵因素。當企業認識到「展示」的意義,開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傳遞品牌形象時,會為年貨展銷會和企業自身帶來更多長遠的利益。
理念的革新已經悄悄開始了。今年,「戚家牛肉」搭建了首個特裝展位,並喊出了「寧波最好的食品公司」的口號,傳遞出清晰的信號———年貨展銷會正在摘掉「土帽子」,演變為高規格、高品質的綜合性現代展會。「如今,我看重的不是700個展位和近600家參展企業,而是展會的生命力。」有著豐富辦展經驗的張德夫信心滿滿地告訴筆者,「未來數年,品牌意識強的企業必將替代零散的經營戶和流動商戶,成為打造『寧波年貨第一展』的真正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