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二道街
接上文,逛完南頭道街,經南勳街轉到南二道街。現在,南二道街是名副其實的美食街了,飯口時間,好像沒什麼客人。
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是哈爾濱十大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之一,是哈爾濱近代發展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地區,是哈爾濱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街區內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是目前國內現存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街區內還有許多特色院落、胡同等物質文化資源,以及富有傳統氣息的商業文化、餐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質文化資源。
看到遷移到這裡的各家老字號,都是老哈爾濱人最熟悉不過的了。
老街砂鍋居
這些老店,在每個「老道外」的口中,都會和你娓娓道來。
「老街砂鍋」,砂鍋只有一種「豆腐丸子」,選用優質豬肉,配以老湯,肉美湯鮮,和大多數清湯寡水的砂鍋相比,您或許還會略感油膩呢。除了主打特色砂鍋外,品種齊全、味道純正的金字招牌「李氏燻醬」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美味。
街上人不多
這是張包鋪在南勳街上的門臉
張包鋪始建於1902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哈爾濱老道外最有名的小吃鋪之一。相傳在清朝末年,一位名為張仁的年輕人,從天津來到哈爾濱道外區開了這家張包鋪。張仁有一手嫻熟的包子技藝,張包鋪的包子做工細膩,皮薄餡大,遠近聞名,成為哈爾濱的著名小吃。
排骨餡的包子最有名氣。
這是張包鋪在南二道街上的門臉
張包鋪的招牌包子
一家家耳熟能詳的老店
胡同老鍋烙是80年代的民間小館,最出名的鍋烙金黃誘人,這手藝依舊無人能敵。開在小胡同裡的破舊小店絕對是老道外的風格,那純肉餡兒的鍋烙怎麼吃也不膩。
遷址後,不再是那些隱藏在胡同中的「蒼蠅館子」,不知味道如何?另外,這裡的租金應該不便宜,那麼價格會不會不親民了?
老店
歷史建築
歷史建築
簡介
紅光餛飩館
最出名的餛飩應該就是紅光家的了。最初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由現任店主老石師傅的爺爺創辦,1956年公私合營後成為國營飯店。改革開放後又恢復私營。自1956年成為合作店,一直專門經營雞絲餛飩、棋子肉火勺、什錦叉子餅等。
六合順
民國初年,作為首批闖關東來哈的回民李春珩開始從事飲食行業,先後開設春記餡餅周、六合順、新發春、同義合、李家館等清真飯店,哈爾濱回民飯店四大家之一的老郭家館創始人郭紹先便是跟隨他來哈,並在其所開飯店學徒三年後而自立起門戶。
追根溯源,六合順是在歷史動蕩變遷中漸漸成長起來的,伴隨著一道道飽含滄桑耐人回味的經典老菜展現在人們面前,清真美食店六合順永葆老字號的活力,發出耀眼的光芒。
導遊圖
哈勒濱飯莊在南二道街上的門臉
這個比較特別,相聲大會
這是院子裡
晚上演出門票著實不低啊,估計水準也不差
老範記
三鮮餃子是哈爾濱的傳統名吃,距今百餘年歷史。哈爾濱最早的三鮮餃子館是開設於1912年的「範記獨一處」,上世紀20年代就已名冠哈埠,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食客們。此後「範記獨一處」三鮮餃子兩脈相承,其中一脈便是子承父業、三代相傳的老範記餃子。
北山酒館
北山酒館從1984年春天開始營業,當時是崔連葉的父輩在經營。最初,這間28平米的小店只能擺下7張桌。儘管酒館破的牆上直掉渣,依然客流如雲。開業三十多年來,每到飯口時,北山酒館屋裡屋外全是人。很多老道外人習慣了一邊嚼著松仁小肚和幹腸,一邊飲著小酒,泡在酒館裡打發閒散的時光。
不知怎麼,我總是有些恍惚,眼前的這些老字號,好像不是記憶中的那些老店了。記得那時,朋友中誰要是「踅摸」到一家隱藏在胡同中的道外老店,然後呼朋喚友大快朵頤,是件多麼自豪的事情。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明天會更好吧。
請繼續關注下文。
下文,我們接著去南三道街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