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設計展包裹的九月來到了尾聲,我們在展館裡總能感受到一些日常之外的驚喜。
後天就是十一假期,不妨再去看看展覽。四場有關藝術的大秀,位於四個不同的城市,在各自的「秀場」裡恰如其分地閃閃發光。
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
「我要做的一切就是做我自己,你管我是誰。」
——鮑勃·迪倫
Bob Dylan, 2006 ©️William Caxton
若你喜愛鮑勃·迪倫(Bob Dylan),這位全球最具影響力和開創性的藝術家之一,那你一定不能錯過這個展覽。「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是他的首個視覺藝術作品回顧展,9月28日已正式亮相於上海藝倉美術館。
Manhattan Bridge, Downtown New York, 2015-2017
本次展覽是迄今為止關於鮑勃·迪倫最為全面的綜合性大展,包含了油畫、丙烯、水彩、墨水、粉彩、炭筆素描以及獨特的金屬雕塑等諸多媒介所創作的二百五十餘件作品。
左:Blowin』 In The Wind, 2018
右:Train Tracks, 2007
展出的作品包括早期創作的墨水素描和詩歌畫集,「填繪留白」系列(The Drawn Blank Series, 2008)的標誌性作品「鐵道」(Train Tracks Series, 2007),和受其個人旅行經歷啟發而創作的「紐奧良系列」(The New Orleans Series, 2012)、「亞洲系列」(The Asia Series, 2010)以及廣受歡迎的「平凡之路」系列(The Beaten Path Series, 2015年至今),展現了藝術家「在路上」的一生。
Endless Highway III, 2015-2016
「無盡公路III」(Endless Highway III, 2016)是鮑勃·迪倫紀念碑式的風景畫作品,展現了迪倫對美國風光的懷舊之情和對未來之路的無限嚮往。
Man on a Bridge, 2007
Rescue Team, 2012
鮑勃·迪倫說:「我不想用時代、區域或心境來區隔它們,我寧願把它們視為一條長長弧線上的一個個點;它們構成了一個連續體,從我踏入世界開始,隨我人生閱歷的積累而延展,因為我認知的改變而轉向。」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此外,鮑勃·迪倫最鮮見的由廢舊物品創作的工業金屬雕塑亦將出現在展覽上,訴說著美國工業化時代的印記。
展覽現場還將以多種方法還原藝術家所屬年代的人文景觀,力圖讓公眾在獨特的沉浸式互動體驗中,感受鮑勃·迪倫作為音樂人、詩人之外的傳奇藝術人生。
關於展覽空間
藝倉美術館(Modern Art Museum)立足於海納百川的中國上海,聚焦藝術創造與教育,打造世界文化會客廳。場館本身由工業建築改造而成,為構建起東西方文化橋梁提供了不同維度且極具活力的空間語境,讓更多人享藝術之美。
展期:2019.9.28-2020.1.5
時間:10:00-18:00(17:30停止入場,周一閉館)
地點:藝倉美術館(上海浦東新區濱江大道4777號)
大衛·霍克尼:大水花
「我喜歡『此刻』,
『此刻』不也就是人生的所有意義嗎?」
——大衛·霍克尼
《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1967
「大衛·霍克尼:大水花」是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在中國舉辦的首個大型展覽,由英國泰特美術館和木木美術館聯合主辦。喜歡霍克尼的朋友不禁歡呼:這朵「大水花」終於「砸」來了!
紀錄片《水花四濺》(A Bigger Splash)截圖,1973
1970年,年僅33歲的霍克尼在倫敦白教堂美術館舉辦了首次個人展覽,從那時起,他便一直吸引著批評家和公眾的廣泛注意,並在此後的60年間接連創作了大量舉世聞名的作品。
《克拉克夫婦和波西》(Mr and Mrs Clark and Percy),1970-1
霍克尼的靈感來源尤為豐富,既涉及時下流行的視覺元素,也包括古典時期和現代藝術大師的傑作。他不斷思考和質疑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並通過二維畫作將其表達。
《透視風格的茶畫》(Tea Painting in an Illusionistic Style),1961
2018年,他的作品以人民幣6.26億元價值成交,成為在世藝術家當中繪畫作品拍賣價格最高記錄的保持者。
《喬治·勞森和韋恩·斯利普》(George Lawson and Wayne
Sleep),1972-5
《西莉亞》(Celia),左:1969,右:1973
本次展覽以100餘件作品全方面地回溯了霍克尼自20世紀50年代持續至今的充滿創造力和冒險精神的藝術生涯,展現了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層出不窮的可能性,包括油畫、版畫、素描作品,以及近年來他所感興趣的攝影、數位技術等新媒介作品。
《我的父母》(My Parents),1977
展出的作品包括泰特美術館的珍貴館藏,也是大衛·霍克尼最具代表性的傑作,如《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 1967)、《我的父母》(My Parents, 1977)等。
《酒店水井I》(Views of Hotel Well I),1984-5
此外,本次展覽還呈現了一個特別單元,展現霍克尼與中國以及中國傳統繪畫的關係。難得一見的《康熙南巡圖》(卷六)和其他極為重要的中國古代繪畫真跡,與霍克尼的相關重要作品並置,以作品間的對話引發力量。快去展館中一探究竟吧!
關於展覽空間
木木美術館(M WOODS)是由收藏家林瀚、雷宛螢(晚晚)夫婦創立的民營非營利藝術機構。兩個展館分別位於北京798藝術區和隆福寺錢糧胡同,秉承其「F.A.T.」(free / 自由的,alchemical / 鍊金術般的,timeless / 無時間的)的展藏理念,把藝術寫進生活方式中。
展期:2019.8.30-2020.1.5
時間:10:00-20:00(最後入館時間19:00,周一閉館)
地點:木木藝術社區(北京東城區隆福寺街95號錢糧胡同38號3號樓)
於虛空別見狂花
「風流是自己的遊戲。」
「於虛空別見狂花」是見芥空間舉辦的一場藝術家作品聯名展,緣起於空間主人侃侃想辦一場從情慾出發而不抵達的展覽。
「見芥」名字來源於佛語「芥子納須彌」,意指專注在窄的向度(芥子)裡將其塑造完滿(須彌)。見芥空間本身是由石頭花草人獸酒古藝術香構成的綜合藝術,以園林的意味營造空間的可能性。
策展人觀察見芥造園做宴時發現,不同於把作品凝固、把經驗割裂的白盒子現場,見芥創造的是某種風景,或者準確來說,是某種風流。
園林有邊界,而風流沒有;景觀需要觀看的兩端,而風流是自己的遊戲。見芥營造的風流在探索一種可能性,空間本身即是風月。
有別於葷腥的色情,此次展覽想要探索的是扁平化經驗下的褶皺,以及縱深進去後陰翳處的不尋常光景。
展出的藝術家作品,在經意與不經意間解構了情色:是有距離,此岸彼岸的;澀且含蓄克制的;非人類中心的;生猛而不規訓的;誕生之前消逝之後的...
《石頭上的繩縛》,Jonathan Ryan
野蠻的文明,規訓的自然。
當文明被野蠻,走過最極致的束縛,才是一片荒原。
洞天福地系列《括蒼洞天》,塔可,攝影
洞天,通向未知境地的結界。藝術家長期在黑暗的洞穴與墓道中探索拍攝,肉體的感知系統被黑暗屏蔽,但精神的感受力卻被激活。黑暗本身似乎變成了實體,連接起另一個世界的部分。
《六六像》(未完成),劉唄寧,繪畫
六六是一頭驢,他的主人委託藝術家製作這幅造像,但是遲遲不能完成。畫面自身的靜穆有獨立的生長周期,藝術家只能亦步亦趨地跟著這個神秘的節奏去下筆。
《再見,巴黎》系列選張,《to Burn down a Castle》
王晶,銀鹽攝影
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一道亮光驟然在上海大廈前炸開,主人公從廢墟中啟程。攝影的表面,是人們見到它的第一面,但往往也是最後一面。
藝術家的作品將空間打開,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慢慢浮現。隨後物件自行消解,耦合創造出新的態勢。
與其說展品擺放在空間裡,不如說是它們操持著觀眾散步於空間之中的拍子節奏。行走時,不斷切割出一個個空間的橫切面。哪怕只是行走本身,也是極具風月精神的。
關於展覽空間
見芥,成立於2013年,座落在杭州西湖旁的石虎山。空間本身,是東方美學的造化之物,更是對生活意趣的玩味。見芥反對標籤,關注東方傳統在當下語境的各種可能性,由此延伸出造園、空間、長物、石玩、夜宴等一系列設計營造活動。空間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展期:2019.8.16-2019.10.16
時間:為保證最佳體驗,可提前在「見芥」公眾號預約
地點:見芥(杭州西湖區青芝塢石虎山路18號七樹園A區3樓)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亞攝影個展
「細緻安排的偶發性瞬間。」
《東京》(Tokyo),1994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亞,圖片由藝術家及卓納畫廊提供
美國著名攝影師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亞(Philip-Lorca diCorcia)以預先規劃並精準執行的照片而聞名,其攝影個展正在卓納畫廊香港空間展出,這是藝術家在中國的首次亮相。
《瑪麗&寶貝》(Mary & Babe),1982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亞,圖片由藝術家及卓納畫廊提供
迪科西亞於1980年代嶄露頭角,成為同代力求挑戰攝影媒介邊界的攝影師一份子,被譽最偉大的後現代主義當代攝影大師之一。
拍攝對象包括朋友、家人、無名的陌生人、鋼管舞者、街頭男妓在內的各種人物。這些男性和跨性別賣淫者的照片,以被攝者的姓名、年齡、出生地,以及他們提供性服務的費用來命名。
《埃迪·安德森,21歲,休斯頓,德克薩斯州,$20》
(Eddie Anderson, 21 years old, Houston, Texas, $20),1990-1992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亞,圖片由藝術家及卓納畫廊提供
《瑪麗蓮,28歲,拉斯維加斯,內達華州,$30》
(Marilyn, 28 years old, Las Vegas, Nevada, $30),1990-1992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亞,圖片由藝術家及卓納畫廊提供
《拉夫·史密斯,21歲,勞德代爾堡,弗羅裡達州,$25》
(Ralph Smith, 21 years old, Ft. Lauderdale, Florida, $25),1990-1992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亞,圖片由藝術家及卓納畫廊提供
藝術家將被攝對象置於預先設定但又看似隨意的姿勢與環境中,拍攝出的圖像絕非直白的快照,而是在探索抓拍與擺拍、偶然與必然之間的張力。
《W,2000年3月,#12》(W, March 2000, #12),2000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亞,圖片由藝術家及卓納畫廊提供
迪科西亞善於利用光影描摹真實,作品色彩飽滿,兼具紀實性與戲劇化的特質,始終遊走於事實與虛構之間,令人回味地反映出被攝人物的個性。
《頭像 #23》(Head #23),2001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亞,圖片由藝術家及卓納畫廊提供
此次展出的攝影作品橫跨迪科西亞極具影響力的職業生涯各個階段,包括創作於1980年代的早期作品以及包括「男性服務工作者」系列(Hustlers, 1990)、「街拍作品」系列(Streetwork, 1993-1997)、「頭像」系列(Heads, 2001)、「伊甸之東」系列(East of Eden, 2008)等經典之作。
《W,2000年9月,#6》(W, September 2000, #6),2000
©菲利普-洛卡·迪科西亞,圖片由藝術家及卓納畫廊提供
與此同時,展覽也探討了迪科西亞在職業生涯中對諸如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等著名街頭攝影師的實踐所做出的的回應,挑戰了布列松廣為人知的「決定性瞬間」這一概念。
關於展覽空間
卓納畫廊於1993年成立於紐約,至今已在倫敦、香港和巴黎相繼設立空間。自成立以來,畫廊因舉辦了眾多創新多元的展覽而備受讚譽,所代理的超過60位藝術家和藝術家遺產涵蓋各種媒介和流派。位於紐約西第二十街的展覽空間本身在建造完成後也多次獲得建築設計獎。
展期:2019.9.10-2019.10.12
時間:11:00-19:00(周二至周六開放)
地點:卓納畫廊(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H Queen’s 5-6樓)
四場展覽,從東方到西方,
從繪畫、攝影到裝置藝術,
心動了嗎?十一假期,走起!
編輯 | 亞莉
圖片來源 | 藝倉美術館、木木美術館、
見芥、卓納畫廊
推薦閱讀
安邸AD
...................................................................................................................................................
▼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這本《安邸AD》十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