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在此恭候多時了,感謝您閱讀小編今天給您帶來的文章「元宵節到底放不放假,看一下這項法令就知道了」。如果您喜歡的話,請您點上方的藍色字體關注清閒農事,謝謝。
正月十五上元佳節,就是咱們老百姓所說的元宵節,元宵節是咱們中國傳統的節日,也是漢字文化圈內的傳統節日,雖然很多收到漢字影響的國家現在經歷了很多改變,但這個節日卻很少改變。
按照咱們中國的傳統習俗,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一個僅僅次於春節的節日,月圓之夜,元為一年之始,宵為滿月之夜,新年裡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按道理來說是值得好好慶祝的,從漢代到近代,每到正月十五,全國均有假期來過這個節,賞月觀燈吃元宵就是這個節日的過法。
按照我國現行的制度規定,節假日放假涵蓋了元旦、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和國慶節這七個法定節日,可以看出,元宵節並沒有包含在法定節假日的放假名單當中,那麼,既然都說了這個節日很重要,為什麼沒有包含在裡邊呢?咱們先從元宵節放假的慣例說起。
宋代的元宵賞燈持續五天,明代從正月初八一直到正月十七,到了清代改為了三天。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未婚的女子在一年當中只有兩次機會在公開場合露面,其中一次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另外一次就是三月三日上巳節。明朝文人瞿佑說:「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明州(寧波府)全城的才子佳人都會出來賞燈。
以前都放假,到了現在把假期取消了,這是為什麼?歸根朔源是與近代的北洋政府有關係。在中華民國建立的時候,有一項重要的改革措施,那就是廢棄我們一直在沿用的農曆,全盤採用公曆。改用公曆之後,問題來了,以前按照農曆計算的節日,在公曆上就要做出相應的調整。節日的日期也發生了變化。
其它節日變化倒是還好定,農曆十五這天的節日不好辦了,農曆十五這一天是因為天空中的月亮正好處於滿月狀態,自古至今滿月都有它的代表意義,但是在公曆15號這一天,天空中的月亮不一定是滿月,也許是上弦月等等(也沒準能碰上那麼一兩次滿月的),這就複雜了。
涉及到滿月的節日有兩個,那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和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怎麼挪,難道真的挪過來用碰巧的辦法來過節嗎?北洋政府這時也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公曆農曆並行。在兩種曆法並行的同時還制定了四個傳統的重要節日作為法定的假日。這四個節日就是新年、端午節、中秋節和冬至,新年按照農曆的正月初一作為春節,農曆的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夏節、農曆的八月十五中秋節是秋節、在農曆冬至那一天設定為冬節。
1912年,中華民國宣布改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在民間推行遇阻。1914年1月,時任內務部總長的朱啟鈐為順從民意,提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經袁世凱批准,就此奠定了陽曆年首為元旦,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並存格局。」
由這裡可以看出,當時的北洋政府在制定全國假期的時候,其實是沒有把元宵節考慮進去的,隨著歷史的沿革,新中國也沒有把這項曆法中的放假制度加以改革,就形成了元宵節不放假的慣例。100多年過去了,人們也逐漸形成了一種習慣,其實不管放假與否,正月十五放花燈吃元宵的習俗還是不會改變的。
本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片的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為百家號首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也請您為小編的辛苦寫作點個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