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9日,扈魯教授接到了國家藝術基金委關於「從葫蘆裡出來的民族」拉祜族葫蘆藝術作品巡展擬於10月15日在北京參加答辯的通知,激動、興奮之餘,他當即啟動了答辯的各項準備工作。不為人知的是,由扈魯教授一手策劃的「福路中華」慶祝新中國建立七十周年葫蘆藝術主題音樂會也將於10月13日舉行,而在正式演出前尚需對十幾個節目進行完善調整、錄製採集圖像等工作。
集思廣益
雖然時間緊迫,任務繁重,難題眾多,但扈魯教授依然清醒地認識到,如何在短時間內形成一份高質量的答辯詞和PPT,是做好答辯工作的基礎與答辯工作取得成功的關鍵。為此,他潛心思考,精心準備,親自操刀,撰寫了一份精彩的答辯詞,製作了一份完整的PPT。為確保答辯詞和PPT的水平和質量,扈魯先生在短時間內先後邀請了北京、雲南、山東等地方多名專家學者,對答辯詞和PPT進行了反覆論證,並提出調整修改意見。
在與各地專家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有個小插曲特別讓人回味。雲南民族藝術研究院的徐暢海先生問扈魯教授「您不遠萬裡、費心盡力選擇同雲南瀾滄縣共同申報這個課題的初心是什麼呢?」扈魯先生深情地回答到:「雲南滄瀾拉祜族自治縣是葫蘆故鄉,拉祜族是從葫蘆裡走出來的民族,為學習弘揚拉祜葫蘆文化,我多次赴滄瀾考察採風,每一次都受到了熱情的接待,特別是自己組織編纂的《葫蘆文化叢書》,得到了瀾滄縣的大力支持。近年來,我也一直在尋找機會,報答感謝拉祜人民的厚愛,此次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從葫蘆裡走出來的民族·拉祜族葫蘆藝術作品巡展」是一次難得的感恩機會,熱切地期盼實現這一願望。」 徐暢海先生對扈魯教授的這份執著和胸襟大為讚賞,感謝他此次能同雲南瀾滄縣共同申報這個項目,感謝他多年來對雲南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工作的大力支持。同時,徐暢海先生也對答辯的各個環節給予了細心指導。建議應從項目的價值意義、項目前期準備工作、項目主要內容、項目策劃亮點、項目主要成果、項目實施保障、媒體宣傳等幾方面進行調整。認為要高度重視經費預算,將財務問題落實、落細、落小;《快樂拉祜》視頻時間較長且過於舞臺表演化,應進行後期剪輯,內容要包括拉祜族的簡單介紹,項目前期的準備工作,項目實施的主要內容,配樂可以用帶有話外解說的拉祜族音樂;按照扈教授的語速,10分鐘講1500字可能有點緊張,答辯現場應重點闡述項目的具體內容,諸如拉祜族的介紹或前期的準備等內容可放在視頻中進行闡述。
此外,部分專家強調答辯要把握好兩點、四個方面。兩點即,一要把握好時間,二要掌握好要點。四個方面即,一是講清做的是什麼項目、怎麼做好這個項目、項目最終的成效如何;二是不重複申報書中的具體內容,直奔主題,講重點,避免空話、套話;三是不要解釋藝術的形式,而是要讓專家清楚具體項目的創新、獨特和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四是要進行多次預演,做好充分準備,情緒要飽滿,表情要鎮定,語言要簡潔流暢。還有專家提醒,要做好項目的實施準備情況的回答:如前期準備情況、巡展實施與流程、經費使用情況、宣傳計劃、項目組情況、項目各種支撐部門情況、預期社會反響,以及良好基礎和充分準備、配套資金、曲阜師大與瀾滄縣聯合申報等項目實施的信心。
查缺補漏
為確保答辯準備工作全面周到、沒有遺漏,扈魯教授還積極準備了答辯工作所涉及到的各類輔助材料。
一是《PPT答辯畫冊》。畫冊主要包括:申報主體拉祜族自治縣介紹;申報主體以往同類型項目的實施情況;申報該項目前期準備情況。
二是《葫蘆文化叢書》《葫蘆文化叢書·瀾滄卷》。《叢書》由扈魯擔綱並組織編纂團隊130多人歷時3年完成,是我國第一部對葫蘆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研究的大型叢書,首次將有關葫蘆文化的史料、圖像以及瀾滄拉祜葫蘆文化系統地匯集起來,為中華葫蘆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觀園中綻放異彩,提供了豐富的文獻依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譽為填補海內外葫蘆
文化研究的空白之作。
三是《拉祜族葫蘆文化研究》項目結題證書。該項目由扈魯主持,自2015年10月立項,至2019年7月結項,歷時3年10個月。項目通過拉祜族民間與神話傳說、傳統習俗、實用器具、藝術作品等,完美呈現了拉祜族葫蘆文化的前世今生。項目的結題為學界進一步開展拉祜葫蘆文化研究提供了文本依據,為拉祜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現實指導。
四是《項目主持人扈慶學有關葫蘆文化海內外學術活動》。為大力弘揚中華葫蘆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近年來,扈魯策劃了「最葫蘆·葫蘆文化絲路行」展演全球文化傳播工程,現已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白俄羅斯、馬爾地夫等國家展演,活動引起了世界五大洲媒體的廣泛關注,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五是《「從葫蘆裡走出來的民族」拉祜族葫蘆藝術作品巡展準備工作報告》。這份工作報告是扈魯教授基於對瀾滄貧困縣的考慮,特別是目前全縣上下正全力脫貧攻堅這一現實而作。自本項目申報後,他就親自著手於拉祜族葫蘆藝術作品的收集、梳理,截至2019年10月,共梳理出了拉祜族蘆笙、水葫蘆、竹編葫蘆器、葫蘆髮簪、泥塑葫蘆、土陶葫蘆、布藝葫蘆、彩繪葫蘆、圖書資料、音像資料、服飾中的圖像、蘆笙製作、竹編製作等,為巡展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以上各類輔助材料分別準備了十套,目的是讓答辯專家更好地了解本項目的前期成果、準備工作和為項目實施所打下的堅實基礎。
精益求精
2019年10月14日,扈魯教授一行如期赴京答辯。抵達入住後,扈魯立即拜訪了本項目中來自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答辯成員李劍鋒、李益東、黃淑媛等,共同研究討論「從葫蘆裡走出來的民族」拉祜族葫蘆藝術作品巡展項目答辯相關事宜。入住的客房裡,空間有限,人員眾多,但大家依然熱情高漲、幹勁十足。
按照項目陳述時間10分鐘(項目組成員),專家提問時間10分鐘(專家與項目組問答互動)的要求,扈魯教授簡要介紹了答辯前期準備工作,並就答辯具體工作做出了部署。扈魯教授這一組負責答辯文稿的預演與完善,苗紅磊教授這一組負責答辯PPT的演示與完善,李益東先生負責修改和完善項目經費預算使用報告。就這樣,曲阜、瀾滄成員兵分幾路,同步進行賽前預演練。
扈魯認為,答辯陳述一要突出社會價值,二要強化藝術價值,要向答辯專家講清楚所展示的拉祜族藝術作品均製作精良、藝術精湛,具有獨特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強調項目的亮點在於拉祜族特色和歷史、地域特點,以及項目實施對於拉祜族葫蘆文化藝術走出大山,讓全國更多人了解拉祜、走進瀾滄,助推瀾滄文化旅遊、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具有重要意義。於是,扈魯教授一遍又一遍發自肺腑、聲情並茂地演講著,仿佛自己就站在答辯現場,正面對嚴苛的評委。經過一次次演練,一次次修改,扈魯教授決定把演講內容控制在1200字以內,由規定的十分鐘,壓縮到七分鐘;PPT展示不再使用視頻,以圖文形式來呈現,PPT中插入低音舒緩的拉祜族音樂為背景。
通過情景模擬,大家針對答辯專家將要提出的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紛紛獻計獻策,順利梳理完成了包括財務預算在內的各項準備工作。但精益求精的扈魯教授還不是非常滿意,認為答辯現場缺乏亮點,難以給答辯專家強烈的視覺衝擊。針對這一問題大家各抒己見,又一次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終扈魯教授跳出常態的答辯形式思維,提出了將拉祜族布藝葫蘆和葫蘆笙帶進答辯現場的大膽構想,並立即委託專人從外地將拉祜族布藝葫蘆連夜送達北京。
不知不覺,項目組成員已經連續工作了六個多小時,答辯演講的預演已達到了預期的圓滿效果,大家已深感倦意,但項目組的每一位成員沒有抱怨,沒有退卻,依然按照各自的分工分頭做著答辯前的最後衝刺準備。夜裡十一點多,兩個大布藝葫蘆也順利抵達北京,直到此刻,扈魯教授的心才完全放鬆下來,才能安然入睡。
鋒芒畢露
10月15日早八點,扈魯教授和其他答辯成員身著拉祜族服裝,攜帶《PPT答辯畫冊》《拉祜族葫蘆文化叢書》《葫蘆文化叢書·瀾滄卷》《項目主持人扈慶學有關葫蘆文化海內外學術活動》《「從葫蘆裡走出來的民族」拉祜族葫蘆藝術作品巡展準備工作報告》等十提包輔助資料,信心滿滿地來到國家圖書館。
經過簡短的抽籤,本項目答辯在第一答辯室,答辯順序為3號。根據答辯人員不超過3名的要求,扈魯、李益東、苗紅磊3位答辯成員按時走進了答辯現場,扈魯為項目負責人,負責項目內容的陳述,李益東為財務主管,負責經費預算使用情況的說明,苗紅磊為策展人,負責PPT的播放。扈魯教授作為主答辯人除了七分鐘的陳述外,還回答了評委專家們關心的拉祜族葫蘆藝術品的數量以及巡展準備情況,展示了隨之帶進去的拉祜族布藝葫蘆和古老的樂器葫蘆笙等葫蘆藝術品。上午十點,答辯組成員滿面笑容的大步走出答辯室,在場外緊張等待的成員懸著的心也落地了。
隨後,曲阜師大、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成員互道珍重,並分別返程。大家共同期待著「從葫蘆走出來的民族」拉祜族葫蘆藝術作品巡展項目能夠順利獲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