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最大面額不是一百元麼?
不,只能說你太年輕!
那麼,到目前為止,
最大面值的人民幣是多少?
答案是:5萬!
那它來自第幾套人民幣呢?
新中國成立以來,
錢幣的最大面額是
第一套人民幣中的五萬元。
1948年12月1日,
在全國解放前夕的炮火聲中,
我國正式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5萬元面額人民幣只流通了一年多
11月29日,在漢口崇仁路武漢收藏品市場的一家店裡,記者見到了第一套人民幣中五萬元的兩張樣票。
其中一張是藍色,正面右側為新華門圖案;而另一張以墨綠色為主要基調,正面左側為收割機圖案。
五萬元的紙鈔有兩幅「模樣」
店主杜愛國告訴記者,收藏界把這兩張紙幣分別稱作「五萬元新華門」和「五萬元收割機」。「新華門」由北京印鈔廠承印,印刷於1950年,發行於1953年,流通時間僅1年3個月;「收割機」流通時間也只有1年4個月。
事實上,不僅僅是五萬元,第一套人民幣全是「多胞胎」,集合起來更是一個大家族。人民銀行武漢分行資深人士、貨幣金銀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第一套人民幣發行了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等12種券別,版別更是多達62種。其中100元券有10種,20元券和50元券各有7種,五百元、一千元、五千元、一萬元等每個面額都不少於2個版。
第一套人民幣「全家福」
為什麼同一面額、
同一發行年代印刷的鈔票,
有這麼多不同版本?
人民銀行武漢分行資深人士介紹,第一套人民幣帶有「戰時貨幣」的性質,是伴隨解放戰爭的發展,為適應各個解放區經濟貿易的需要誕生的。前期設計和印製,大體上借用或套用了原各解放區貨幣的圖案和元素,同時也出現了同一種面額的鈔票由多家企業設計生產的現象。
第一套人民幣的地域特色鮮明,版別多樣。也正因為這樣,老百姓防偽識別難度較大,1955年,第一套人民幣宣告停止流通。
在第一套人民幣發行71周年之際,
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
相關負責人,
了解到人民幣發行印製工作中的湖北故事
漢口的印刷廠參與首套人民幣印製
時下的中國印鈔造幣公司下屬印鈔廠,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瀋陽等地。不過,第一套人民幣印刷企業卻遍及各大解放區,武漢也承擔過第一套人民幣的印製工作。資料顯示,1949年前後,各個印製企業共製作人民幣原版22種,其中位於漢口的中原印刷廠承擔了4個品種、4種原版的印製。
中原印刷廠具體在哪裡?
上述資深人士告訴記者,根據他的綜合判斷這家印刷廠應該在現在天津路路口,原來老通城附近。
這家印刷廠印製了
哪個版別的錢幣呢?
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馬德倫主編的《中國名片人民幣》一書中,只提到了「4個品種、4種原版」。記者多方查詢資料了解到,第一套人民幣中的「20元六和塔」藍色版本,正是由中原印刷廠在1949年5月至9月間印製。該鈔正面為杭州六和塔和牛群圖,發行量極少。
和第一套人民幣的其他版別一樣,「20元六和塔」在被宣告停止流通後,短短100天就幾乎面臨全部銷毀。杜愛國說,目前全新品相的「20元六和塔」市場價格在4500元左右。
1955年3月,第二套人民幣開始發行,部分券別由蘇聯代印,成為我國第一套完整、精緻的貨幣。
這套人民幣只有10種券別,最大面額從第一套的5萬元變成了10元,在換算上,第二套人民幣1元相當於第一套人民幣的1萬元。此外,第二套人民幣還短時間發行過三元面額鈔票。
1962年第三套人民幣發行,我國開始獨立設計印製流通紙幣。隨後,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適應防偽的需要,我國又陸續發行了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幣。
還記得2角鈔上的武漢長江大橋嗎
在各套各種版別的人民幣中,武漢元素出現得並不多。作為武漢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第三套人民幣二角錢的主景——武漢長江大橋。
2角面額上有武漢長江大橋
在第三套人民幣紙幣的7種不同面額中,只有這張二角紙幣的券面主景是建築物,作為時代標誌永駐在人民幣上,方寸之間銘記歷史。
今年已屆七旬的陳爹爹告訴記者,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十幾歲時,在農村吃大鍋飯,一天出工最高掙10個工分,可以賺兩角錢。到了1971年參加工作,開始每月有20元學徒工資,三年後漲到32元,「女工有32.5元,多五毛衛生費。」陳爹爹老伴補充說,那時候很少看到硬幣,對第三套人民幣五元「煉鋼工人」印象很深刻。
「我對人民幣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單位廣播裡經常播放萬元戶的致富經歷。」50多歲的老武漢人李先生回憶,「那個時候,我父母這樣的雙職工幹部家庭月收入在110元左右,而一臺12英寸的黑白電視機要400元。」
作為70後,劉女士看到第四套人民幣時感覺回到了童年。「小時候,家裡抽屜裡會放著一些硬幣,幾分錢就可以拿去買糖吃。」
而現在步入社會的90後,錢包裡已經很少看到現金。「購物可以刷臉,轉帳可以用手機銀行,坐公交也可以掃碼,連進菜市場買一把青菜也不需要零錢了。前天我們辦公室4個同事想湊20元錢都沒湊夠。」公司白領徐女士說。
從單一防偽措施到票面科技感十足
作為國家名片,人民幣與新中國的歷史緊密相關,反映了特定階段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除此之外,防偽需要也是人民幣不斷更新的原因。
「第一套人民幣是在戰時發行的,防偽措施簡單且單一。第二套人民幣開始採用凹印技術,其中10元紙幣採用了當時先進的接線印刷技術。」上述資深人士介紹道,但是當時的臺灣在美國幫助下,仍然可以在技術上把假票印成與真票完全近似,老百姓區別不了真假,銀行也只能靠少數幹部用顯微鏡來觀察真偽。因此,第二套人民幣最大的面額只有10元,正是出於防偽的考慮。
隨著世界貨幣防偽技術的更新換代,人民幣也在不斷提高鈔票的防偽技術和印製質量。到現在,我國正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幣,在防偽性能和貨幣現代化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百元紙幣發行的時候,我就看到了一條亮光帶在『100』的面額數字上來回滾動,當時這張人民幣被稱為『土豪金』。」今年50歲的孟女士說,發行當天她就去銀行換了新版百元大鈔。今年8月30日,新版人民幣發行時,她又兌換了新發行的50元、20元和10元面額的新版鈔票。
隨著非現金支付方式多樣化和便捷化,很多人在逐漸改變支付行為,然而現金使用習慣仍然存在,特別是45歲以上的受調查者日常現金使用量相對較高。「長期來看現金還不會消失。」一名銀行界人士說。
記者:陳紅 曲嚴 通訊員 麻景豪 陶瑩
來源:楚天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