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剎海》:是來自生活的市井煙火氣,烹飪出色彩斑斕的新北京

2020-12-07 戰臺烽

因為生活在北京,所以對有關北京生活題材的影視作品,就追得格外上心,比如《大宅門》、《後海前街》、《正陽門下》、《芝麻胡同》等等,有年代劇,也有現代劇,各具韻味,但如今正在央視綜合頻道熱播的《什剎海》,更讓人看出了許多不一樣的感覺,用時下比較流行的話說,那種感覺就是很"上頭"。

《什剎海》的"本我":什剎海區域的美食美景

北漂二十餘年,可能什剎海這片有風景、有古建、有民居、有人文的區域,應該是戰臺烽來過次數最多的地方,無論春夏秋冬,還是雨雪風霜,什剎海每次都能為你呈現出別致又迷人的風姿,這一點,相信大家在電視劇《什剎海》中也會深深有感,初冬的朝陽,夏夜的晨昏,什剎海水面結冰後的冰場,還有穿梭在胡同裡成了一道風景線的人力車,以及那歷經幾百年的滄桑依然高高聳立的鐘鼓樓……一幕幕如此熟悉又親切,讓人沉醉於其中,微醺而興奮。

初看《什剎海》的幸福,來自於劇中的美食美景,戰臺烽儼然已經把它當作"舌尖上"的北京了,畢竟,作為傳統的烹調世家的莊家,作為宮廷菜傳人的莊老爺子莊為天,還有他們盤下來的醉八仙酒樓,如何改良、如何經營、如何發展中國菜技藝,都是如今已經播出的《什剎海》這些集的劇中的故事主線,而老爺子雖然內心有怨氣,依然會時不時去醉八仙后廚指點一二,也讓人看到了老一代北京人,對傳統對手藝的堅守,以及色香味的隔屏誘惑。

很多時候,一部優秀的具有地域性的影視劇作品,往往能為一座城市一個國家,設定下令觀者印象深刻的標籤,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也確實被諸多的影視作品所定義,比如說《龍鬚溝》,比如說《渴望》,等等,不同時代的文藝作品,也都賦予了一座城市不同的精神風貌和人文風俗,《什剎海》以地理位置上的北京什剎海區域為基點,帶我們走進傳統的胡同與四合院,帶我們走進古色古香的餐館,帶我們走進新潮而活力的酒吧……從視聽呈現上,這部作品,可以視為新時代的北京城的發展縮影,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

《什剎海》的"自我":老北京的風土人情

如果說老北京人的家長裡短,北京什剎海的變與不變,是屬於劇情層面的精彩,那麼透過故事,我們更能從其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一代代傳承。比如,莊老爺子始終所強調的,做事如做人,言行要一致,《什剎海》在討論做菜的事情上,所折射出的,不僅是烹飪的技術,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這一點,在莊老爺子與大衛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

老爺子說:"廚師用心來為食客烹調每一道菜餚,讓食客品嘗百味人生,這才是廚藝的最高境界和精髓:德、藝、馨,不說那些五花八門的食材,但說這個油鹽醬醋,在我們廚師手裡就會有千變萬化,這是什麼呀?這就是人生!"這幾句臺詞相當有分量,我們的人生各個階段,也正如在烹調中的一道道菜餚,如何品控,如何創新,如何超越,不僅僅是需要廚師來考慮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要時時自省。

由此,在《什剎海》這部劇中,美食只是元素之一,這部劇有很多細節呈現,也有寬宏的視野,有平民視角,也有境界高度,這是一部從故事到演員,從拍攝到製作,都很精良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這部以現代北京為背景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傳統與新潮,在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中的碰撞。

《什剎海》的"超我":北京的什剎海,世界的什剎海

《什剎海》的故事,有些讓觀眾感同身受,有些又會讓觀眾有所觸動與啟發,世界可以從這部劇中,看到一個更全面的中國,更生動的北京,比如說莊家的老老小小,所代表的正是這種新舊交替中的北京城,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部作品,通過劇中的大衛等等角色,更多元的來觸碰外面的世界,同時也能感知到,在世界眼中,我們的北京,又是怎樣的北京。

我們愛北京,究竟愛的是什麼?或許,劇中莊靜的一席話,能讓我們有許多的共鳴。是時,莊靜和大衛兩人在鐘鼓樓之間的小廣場上拍攝,莊靜特別有感慨的說:"我打小就生活在這胡同裡,我好像從來沒有認真體會過,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所承載的這份厚重,滄海桑田,時代變遷,這裡留下了太多的歷史印記……",沒錯,我們愛北京,愛的是它充滿魅力與活力的現在,同樣也愛它曾經或輝煌或沉重的過往,這座城市的歷史積澱,讓人感受到時光在凝滯和變遷中,所帶來的五彩斑斕。

北京人愛北京,生活在北京的外地人,也愛北京,那些定居在北京的外國人,對這座城市,同樣有其難捨的眷戀,比如說大衛,這位"洋小夥"不僅是不折不扣的北京通,而且也是一位可以有更開闊視野的國際友人,他對於北京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觀點,更讓我們於其中,感受北京最重要的人文價值所在,那便是"這些常年生活在皇城裡的人們,才是這座城市的根",而這部《什剎海》也確實如大衛所愛,所展現的,正是生活在北京的古老胡同裡的那些普普通通的北京人的故事。

電視劇《什剎海》同樣有著濃鬱的市井氣,但是並沒有固執在劇情的"煙火味"上,而是從普通人的生活中,提煉出亮點,進行更廣視角的升華,讓家長裡短的生活,加持了一個城市、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氣神,由此呈現給了世界一個傳統而又不斷在進步的新北京、新中國,從這個層面講,《什剎海》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對於普通市民的生活記錄,更是一個城市飽含深情、充滿熱情的名片,讓全世界的觀眾,都通過這部作品,看到更真實、更現代的北京城。

相關焦點

  • 唐山宴是來自生活的市井煙火氣,色彩斑斕的饕餮新唐山
    新唐山,是一座不朽的豐碑!我們走在唐山的街頭巷尾,看到歲月早已撫平了強震的裂痕,鳳凰城內處處煥發著青春的氣息。乾淨的街道,清新的空氣,還有那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是來自生活的市井煙火氣,色彩斑斕的饕餮新唐山。
  • 《什剎海》:從「大宅門」到「四合院」!市井生活北京味兒
    文:田金雙家長裡短北京事兒,接地氣挺有北京味兒。這是我對央視一套播出的充滿煙火氣息家國情懷的生活大劇《什剎海》的評價。小人物,大歷史。以「以小見大」向來是京味題材作品的創作精髓。該劇中不失有什剎海、鼓樓、故宮等老北京地標風貌,亦有鳥巢、水立方、CBD等新北京地標。劇中莊家四合院等場景設置,精緻、別有老北京的韻味兒。劇中大到食色生香的宮廷菜,小到充滿世俗煙火氣的老北京打滷面,宛若北京版《舌尖上的中國》。這點,想必和參與創作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創作團隊的參與和介入有著莫大的關係。
  • 《什剎海》:「京圈格格」關曉彤本色出演,地道北京味圈粉了
    北京的什剎海自古以來是文人爭相歌詠的風景勝地,如今已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什剎海和附近的胡同,也成為了老北京風味的象徵。而最近以什剎海胡同為背景的生活劇《什剎海》,也引起了很大的討論,講述了宮廷菜名廚莊為天一家人瑣碎而又充滿煙火氣的百姓生活,展示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開播第一集時,就直接衝進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率TOP3。
  • 江西九江:冬日,街頭市井「煙火氣」足
    2020年12月12日訊,江西九江,冬日,街頭市井「煙火氣」足,蒸包子、炸蘿蔔餅、熱豆花等美食是當地九江人的最愛,進入冬季後,熱氣騰騰的食物成為了大家的「心頭好」,給飢腸轆轆的肚子添了點暖和。每到下班點,快餐店就排起了長龍,麻辣燙前圍滿了人群,火鍋店也是座無虛席......
  • 《什剎海》:「京圈格格」關曉彤本色出演,地道北京味圈粉了
    北京的什剎海自古以來是文人爭相歌詠的風景勝地,如今已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什剎海和附近的胡同,也成為了老北京風味的象徵。而最近以什剎海胡同為背景的生活劇《什剎海》,也引起了很大的討論,講述了宮廷菜名廚莊為天一家人瑣碎而又充滿煙火氣的百姓生活,展示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開播第一集時,就直接衝進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率TOP3。
  • 《什剎海》:朝朝夕夕間,彈奏一曲家的溫暖和弦
    雖然劇中刻意而為之的北京方言頗受詬病,但勝在整個故事「以小見大」,居什剎海一隅的莊家人,用他們的奮鬥歷程、生活狀態,映射現代人的精神世界,並生動地演繹了何為歲月靜好是清歡——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年人的婚姻與事業、年輕人的夢想與愛情,三條線並行的一家人之北京故事,夾雜著老北京的飲食文化和風土人情,融匯在什剎海的迷人風景裡
  • 《什剎海》定檔,光影中感受北京人的煙火氣息!
    《什剎海》由劉佩琦、曹翠芬、連奕名、張齡心、關曉彤、吳磊、張晞臨、牛莉等主演,以北京什剎海胡同裡莊為天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工作與學習為主線,講述一家人現代瑣碎而又充滿煙火氣息的生活日常。主角莊大爺(劉佩琦 飾)是個有名的廚師,一連串的突發事件打破了著名廚師莊大爺一家的平靜生活。曹翠芬老師飾演最理解和支持老爺子的老伴兒。 隨著一位語言精湛的中國通大衛(龍飛 飾)的到來,不管是小事都惹怒了莊老爺的老理和規矩。 大衛的目的是接近莊家女兒莊靜(劉敏 飾),大衛心中的東方女神。
  • 市井小生活,人間煙火味
    來源:背包旅行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最美的市井裡,藏著中國人最愜意的生活,也有著最煙火味的幸福。只有掀開城市浮華的表面,真正地融入到中國人的生活裡去,才能慢慢地現出廬山真面目。那一排排並列掛著的鳥籠子,不光北京大爺喜歡,恐怕所有大爺都會愛不釋手吧。溜溜彎、逗逗鳥、下下棋,生活好不快哉。
  • 三亞人的愜意生活,就藏在這些市井煙火裡
    三亞這座城市處處都瀰漫著煙火氣息遊走在市井街巷裡躍然眼前的是一幅幅愜意的生活圖市井煙火之漫遊篇市井煙火之美食篇那一縷縷煙火氣空氣中混雜著新鮮蔬果的香氣、各個攤位前的討價還價聲、攤販之間肆意的吆喝聲、菜刀碰撞砧板的聲音……這種熱鬧繁雜,便是我們常說的煙火氣了。
  • 菜市場,市井百態的尋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人間煙火
    菜市場,一個人間煙火最質樸、最接地氣的地方。古龍說:「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是的,這話雖聽起來不太近常理,但的確,喜歡逛菜市場的人,一定有著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漫步在菜市場裡,酸,甜,苦,辣,鹹,對應著喜,怒,哀,樂,怨的人生,這就是生活。
  • 王松新作《煙火》:市井煙火中的「平民史詩」
    《煙火》人物畫廊。出版社供圖《煙火》人物畫廊。出版社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16日電 (記者 高凱)著名作家王松新作《煙火》的故事是從天津老城的北門外一個叫「侯家後」的胡同開始的。天津的民俗,風俗,市井文化,各色小人物,在歷史風雲翻卷的背景下,如一幅長長的圖卷徐徐展開:從拉車的夥計、做小買賣的和手藝人(狗不理包子、拔火罐的、賣雞毛撣子的、賣鞋帽的、打帘子的、賣神符的等等),到外國殖民者、買辦;從革命黨、地下黨,到漢奸、地痞流氓等等。
  • 天津作家王松的長篇小說《煙火》:市井之內,正氣猶存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把側重點更加放在歷史動蕩的大環境下,那些微末如螻蟻的普通人是如何在水深火熱中頑強生活的。津門風情的市井氣「先有侯家後,後有天津衛」,《煙火》從天津衛南運河南岸的侯家後說起。如果說侯家後是天津衛的縮影,那麼蠟頭胡同就是侯家後的縮影。
  • 專訪《什剎海》導演付寧:任何精彩都來源於生活
    其中,濃鬱的北京風情和堪稱藝術品的精妙美食尤為引人稱讚,被譽為「舌尖上的什剎海」「一部追劇上癮的地道京味大劇」。 談到《什剎海》熱播,大受歡迎。該劇導演付寧復盤了這部戲的拍攝歷程,直言成功的最大原因是做好了細節。
  • 《什剎海》開播,品滋味人生,嘗幸福生活,京味風情點亮中國故事
    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的風情畫卷。從什剎海看北京,從北京看中國,從小家看大家。以北京胡同人民為關注對象的什剎海,實際上是一部國際視野下講述中國文化傳統和發展的故事。《什剎海》這部劇會告訴你,北京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現代文化與古老文化的交融、為什麼我們如此熱愛北京。
  • 從《裝臺》看西安老菜場市井生活
    該劇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陳彥的同名小說,在古城西安取景拍攝,以普通裝臺工人刁順子的生活為對象,還原出了西安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滿滿都是熱騰騰的煙火氣!
  • 繁華大千世界與市井煙火生活並存的國度—馬來西亞
    娘惹菜峇峇娘惹指的是馬來人和華人誕下的後代,祖輩的文化和當地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生活習慣。在這樣的「娘惹文化」背景下,當地人以傳統的中式烹飪方法配合東南亞特有的香料,形成了味道香濃,帶有酸、甜、辣及刺激性味道,充滿了熱帶風味的娘惹菜系。
  • 北京什剎海舉行「環湖快樂走」活動
    從北京荷花市場出發,走過金錠橋、踱過銀錠橋,再過瞭望海樓走進西海溼地,順便去野鴨島尋找野鴨蹤跡……10月27日,「環湖快樂走 跟王致和一起漫遊什剎海」活動在將近6公裡的步行路線中,穿越了前海、後海、西海,一路欣賞什剎海的美景、感受老什剎海居民的生活。該活動是由北京市什剎海街道後海西沿社區、首農食品集團王致和公司共同主辦。  從今年十月起,位於什剎海的西海溼地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 市井煙火裡,藏著鹹寧人最好的生活方式!
    它們就來自鹹寧這座美麗城市的市井煙火中,蘊藏在生活的犄角旮旯。市井煙火之美食篇一葉知秋,一肉貼膘,無法抵抗的秋冬誘惑。都說鹹寧人很會吃,這一點也不誇張。尤其在這種寒冷的季節,火鍋店裡的嫋嫋蒸汽,街頭巷角中的人聲鼎沸……此等煙火氣,能撫凡人心。市井煙火之古鎮篇野心不重要,安心是最好。羊樓洞古鎮因茶而興,因茶而盛。青石磚鋪設的小道,古樸典雅的閣樓窗欞,還保持著明末清初的特色。
  • 電視劇《什剎海》:優良家風,在煙火氣的北京胡同裡代代傳承
    從現代家庭視角切入,在歷史人文的底色之上,鋪陳人物群像及當代生活畫卷,是《什剎海》的敘事風格。談及創作《什剎海》的初衷,身兼編劇、導演二職的付寧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表示:「我常常會思考:北京作為國際大都市,這座城市的魅力究竟是什麼?在這裡生活的人們是怎樣的?現代文化與古老文明為什麼能在這裡很好地交融?為什麼我們如此熱愛北京?
  • 煙火氣,最詩意
    煙火氣,是樓下店鋪的豆漿油條,是平凡生活的柴米油鹽,是紅泥火爐的把酒言歡,是街巷市井的嘈雜喧鬧……有句話說,深夜的烈酒,不如清晨的一碗粥。煙火氣,人間最綿長的滋味。平淡卻真切的生活裡,藏著很多普通人的生活希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時時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煙火生墟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