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

2020-12-10 山東頻道

原標題: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

「黃河從這裡入海,石油之城,生態之城,中國東營。」經常看中央一套的朋友對這一句宣傳語都不會陌生。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雅拉達澤山以東的約古宗列盆地,穿越9個省(區),流程5464公裡,最終於東營市境入海。

然而你知道嗎,在歷史上曾經有上千年,東營境內並無黃河,那麼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流入大海的?我市又是如何治理黃河的?從本期開始,黃河口晚刊將推出系列報導,帶您了解東營境內的黃河。

一條黃龍深入大海

黃河入海口位於我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如今,黃河入海口景區內曠野茫茫,芳草萋萋,黃河兩岸各類植被層次分明,黃河如同一條黃龍深入大海。

然而根據史書記載,西漢以前,黃河流經今河北省在天津附近入海。今東營市西南境為濱海陸地,屬青州部千乘郡境地。王莽新朝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河在魏郡(今濮陽境)改道東流,來東營境入海,史稱「千乘海口」。唐景福二年(893年),黃河在今濱州惠民縣境改道北流,至無棣入海。此後近千年,黃河在中遊頻繁改道,時而北流無棣、天津一線入海,時而南流入淮,東營境已無黃河。

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蘭陽銅瓦廂(今河南省蘭考縣境內)決口,主流東行,穿大運河,至張秋鎮匯入大清河,復由東營境地入海。1938年,南京國民政府下令炸開鄭州花園口大堤,河水南行入淮,東營境河竭。1946年,南京國民政府下令堵築花園口口門,引黃河水歸故道東流。1947年3月15日,花園口堵築工程合龍,水頭於23日進入東營境(利津段),行水至今。

今黃河東營段,上起濱州界,自西南向東北橫貫東營市全境,在墾利區東北部注入渤海,全長138公裡,屬近口段和入海口,在全河治理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送黃河水安瀾入海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詩,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如這首詩所寫,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居高臨下,水勢洶湧,挾帶大量泥沙。自潼關而下,進入平原,流速趨緩,所挾泥沙沿程淤積,河床逐年增高,河底遠遠高出地面,成為地上「懸河」,全憑兩岸大堤束水。一遇大汛,千裡長堤難免出現坍塌、漏洞,人力防不勝防,東決西潰,歲無寧日。口門較大者,水勢難收,即成改道遷徙。據史料統計,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決口1590多次,改道遷徙26次。每次潰決,泛區數百萬、乃至數千萬人民之生命財產盡付洪流,災禍之巨難以用數字統計。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於世,又被稱為「中國之憂患」。同時,大清河原是地下河,岸高河深,水行地中,兩岸並無堤防工程。黃河奪大清河道後,經數十年衝淤,河道逐漸展寬淤高,河水漫溢,兩岸逐步修築堤防,然堤身矮小,抗洪能力不足,決溢頻繁。自1855年至1938年,東營境內有34個年份決口70處,尾閭改道6次,給東營地區的人民造成沉重的災難。

東營市以一隅之地,承接黃河萬裡之水,責任重大。送黃河水安瀾入海,已成東營人民千百年來既艱巨又光榮的任務。

據了解,東營人民受黃河之害亦深,得黃河之利亦巨。據利津水文站多年統計資料測算,黃河進入東營的年均水量369億立方米,沙量9.28億噸;年最大水量973億立方米,沙量21億噸。豐沛的河水,為東營人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優質水源。黃河攜帶泥沙至河口,以年均3—4萬畝的速度填海造陸,營造出舉世聞名的黃河三角洲,並且仍然在向大海推進,營造新的土地。從這個意義上說,黃河確實是東營市的「母親河」。

長期以來,東營人民全面貫徹執行中央的治黃方針,在確保黃河安瀾的情況下,充分利用黃河的水沙資源,「除害興利,綜合開發」。自1950年首次在利津縣綦家嘴大堤上建閘引水放淤以來,引黃事業步步發展,至1995年底,已建成引黃涵閘26座,虹吸、揚水站(船)50處,總引、提水能力達500立方米每秒,年引水量高達14億立方米,農田灌溉面積189.56萬畝,淤改土地40.33萬畝,種植水稻最多時達39.59萬畝,保證了勝利油田開發建設和全市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的需要,對東營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害河」逐步變為利河。

另據了解,東營市成立後,根據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把穩定黃河現行入海流路、全面整治河口列為全市的重要任務和研究課題,提出穩定清水溝流路40—50年的目標要求,把黃河口治理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市委、市政府多次組織國內外專家到河口實地考察,研討論證,制定方案,開展河口治理工程試驗。自1988年起,逐步採取截支強幹、工程導流、疏浚破門、定向入海、固灘保槽等綜合治理措施,改善了河道邊界條件和洩洪排沙能力,取得河口暢、下遊順、全局穩的良好效果。清水溝入海流路已行水20年,超過尾閭自然流路年限的一倍。1992年,國家計委把黃河口治理納入國家計劃,各項治理工程項目正在安排落實。2013年,河口管理局大力實施河口治理,著力推動依法治河,不斷規範各項管理:防汛準備工作認真紮實,凌汛期採用3G移動視頻車監視系統對凌情進行實時觀測,及時拆除浮橋,保證河道行凌暢通,安全渡過凌汛。

記者 閆雯雯

相關焦點

  • 東營境內的黃河|近年來,東營市如何研究治理河口難題
    因此東營境內的黃河治理主要是排沙與用沙。今天,就讓咱們走進東營境內的黃河,了解一下近年來對河口治理的研究。研究成果難以達成共識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黃河口觀測工作逐步展開,有關科研機構紛紛組織科技人員開展河口分析研究工作,已有百餘篇論文、報告、專著問世,有的已被採納運用。但由於河口複雜多變,其發展規律一時難以全面準確把握,某些方面的研究成果還未達成共識。
  • 中國夢·黃河情|黃河落天走東海!東營與黃河:跨越千年兩次「邂逅」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4日訊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自古便與東營這片土地有緣。滔滔黃河水,奔流向大海,每年向大海延伸三萬畝土地,造就了共和國這片最年輕的土地。9月24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黃河落天走東海」網絡主題活動一行來到東營黃河文化館,在這裡探尋黃河與東營的故事
  • 騎行東營黃河入海口
    東營勝利黃河公路大橋位於黃河入海口以上40km處,南岸為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城,北岸是東營市利津縣陳莊鎮。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隨著黃河入海口的淤積—延伸—擺動,入海流路相應改道變遷。目前黃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是一個弱潮陸相河口。
  • 我的黃河印象Vlog|搬進新樓房、植桑養蠶、建生態林場,東營黃河南...
    編者按:閃電新聞聯合央視頻發起「我的黃河印象」自拍Vlog徵集活動,以網友的視角,體現中國人民、全球華人對母親河的感情。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7日訊 黃河流入東營後,河道左轉彎近90度折向東北,進入東營區龍居鎮麻灣,因而這裡也被稱為「黃河下遊第一彎」,同時也是有名的險工地段。據記載,在1883年到1938年的55年間,這裡曾有23次決溢成災。給當地的老百姓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 中國夢·黃河情|東營:黃河落天東入海,河海城共新生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25日訊流穿中國9省,蜿蜒5464公裡,黃河從東營墾利匯入渤海。相比其他沿黃城市,作為滾滾大河奔入海洋的最後一個節點,黃河之於東營,又有一些不同的意義。這份意義的內核,是「共生」。
  • 東營境內的黃河|古代,面對決溢災害是怎麼處理的?
    近日,黃河大流量洪水過境東營,黃河灘區、防洪工程將面臨嚴峻考驗。7月3日上午,利津水文站實測流量由早晨6時的4530立方米每秒,下降到4460立方米每秒,標誌著黃河此次汛前調度的洪水最大水頭已平穩入海,流量峰值為24年來之最。
  • 黃河的各種神秘都是與黃河洪水、決口、改道有關
    (一)黃河的神秘長江與黃河遊走在中國大地上,向大海奔騰而去。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但黃河卻是最神秘的一條大河。(二)黃河改道概況黃河有各種神秘傳說,也是因為黃河每次改道總是能從黃河淤泥中衝出很多的古物,遇到一些大型生物或古怪的生物。2000多年來,在歷史上記載黃河下遊決口1500多次,大改道26次。往上推算到大禹治水時期,黃河決口和改道的次數已不可計量。
  • 2020中國東營·黃河鐵人三項冠軍賽開賽
    大賽在雨中如期開幕9月12日上午,東營銀行·2020中國東營·黃河鐵人三項冠軍賽暨黃河入海生態鐵人運動旅遊展示賽開幕儀式在東營黃河入海口舉行。希望以黃河主題鐵人三項賽為契機,在黃河之畔講好黃河故事,堅定黃河文化自信,弘揚黃河精神、鐵人精神,為建設美麗東營、健康中國貢獻力量!山東省體育局局長李政宣布2020中國東營·黃河鐵人三項冠軍賽暨黃河入海生態鐵人運動旅遊展示賽正式開幕。
  • 《黃河》亮相黃河入海口 王克舉百米油畫長卷東營展出
    19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王克舉油畫長卷《黃河》暨新書發布會在山東省東營市黃河入海口舉行,首次公開展出了王克舉先生的新作《黃河》。 王克舉《黃河》長卷發布會現場《黃河》全卷共101個畫面,每個畫面長1.6米,高2米,均是在現場完成的寫生創作。
  • 中國夢·黃河情|東營:黃河落天東入海,河海城共新生
    流穿中國9省,蜿蜒5464公裡,黃河從東營墾利匯入渤海。相比其他沿黃城市,作為滾滾大河奔入海洋的最後一個節點,黃河之於東營,又有一些不同的意義。這份意義的內核,是「共生」。第一篇章:生機關於我國第二長河黃河,唐代大詩人李白留下這樣的千古絕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17個字道盡黃河滾滾奔騰的大氣磅礴。但恰恰也因為這份氣勢之壯,歷史上黃河曾數次改道。
  • 山東在建一座黃河大橋,主橋全長880米,工期3年,就在東營境內
    山東是黃河流經的一個省份,還是沿黃省區唯一的沿海省份,近幾年的發展是非常快速的,在眾多黃河流經的省區中,經濟算是名列前茅的,所以山東承擔著沿黃河經濟帶龍頭的使命,而要想發展好黃河經濟,首先要做的就是建設過黃河通道,確實,建設過黃河通道,山東一直在努力。
  • 東營之行原創組詩:龍騰虎躍奔大海 天下黃河會東營
    編者按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流雲先生的《東營之行原創組詩》似一幅巨幅風情畫,以黃河為背景、以石油為主題,聚焦今日東營,闊視(黃)河(渤)海,思接古今,恣意汪洋、酣暢淋漓地描摹了黃河入海口——東營的骨架、脈絡以及它色彩斑斕的肌肉文理和雍容華貴、儀態萬千的氣度神韻
  • 黃河入海口:俺不是東營唯一的景點
    一提到東營啊,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黃河入海口啊,可是你還知道東營有哪些地方值得去轉一轉嗎?小編現在就要把自己對東營景點的了解告訴你喲,你要仔細聽哦,不要忘記把你認為的不同告訴小編哦!東營是黃河入海之地,它有中國最完整、最廣闊、最豐富的溼地生態系統,有著名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人們譽為鳥類的天堂。
  • 一篇受到央視《直播黃河》特別青睞的散文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區,由東營市奔流入海。黃河文明,以其披荊斬棘、艱苦卓絕的開拓性,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延展性,兼收並蓄、匯納百川的包容性,鳳凰涅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成為中華文明的優良基因,中華民族的力量源泉。走過千山萬水,最終在山東東營奔流入海。這是母親河經過上萬年思考之後的最終抉擇。歷史上的黃河曾經長時間經由這裡匯入浩瀚的渤海,又曾經長時間揖別這裡,北走津冀、南走徐淮,讓這片熱土以另外的方式休養生息。
  • 東營:黃河入海處 萬裡入胸懷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越千山萬水,奔流而至旅程的最後一站——東營,如一條巨龍匯入渤海。5464公裡長河厚土,獨一無二的河風海韻,造就了黃河三角洲上這座溼地之城。勝利油田在這裡崛起,兵聖孫武在這裡誕生,呂劇藝術在這裡發源。河海交匯孕育而生的鹼蓬、蘆葦、溼地,則使這裡成為人的樂園、鳥的天堂。「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
  • 央視新聞《跟著黃河入大海》主題活動東營開啟:滔滔黃河入海 寫入...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九曲黃河,從青海奔騰萬裡,穿越九省區,來到了山東的入海口。 9月30日,央視新聞「跟著黃河入大海」系列直播的收官之站將來到山東東營,並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辦一場以「送黃河源頭水入海」為主題的線下活動。
  • 東營境內的黃河丨關於凌汛那些事
    冰凌有時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壩,造成水位大幅度抬高,最終漫灘或決堤,稱為凌洪。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開河期都有可能發生凌汛。黃河流域東西跨越23個經度,南北相隔10個緯度,地形和地貌相差懸殊,徑流量變幅也較大。同時,因為冬季平均氣溫都在0攝氏度以下,因此黃河幹流和支流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冰凌現象出現。
  • 央視新聞《跟著黃河入大海》主題活動東營開啟
    滔滔黃河入海 寫入萬裡胸懷「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九曲黃河,從青海奔騰萬裡,穿越九省區,來到了山東的入海口。9月30日,央視新聞「跟著黃河入大海」系列直播的收官之站將來到山東東營在壯闊的黃河三角洲,與你共看河海交匯、水天三色的奇觀,感受黃河與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
  • 黃河入海口觀奇,東營印象
    黃河入海口,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鎮境內,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是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而成,看到黃色的河水匯入淡綠色的海水之中黃河入海口的淤積--延伸--擺動,入海流路相應改道變遷。黃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清水溝淤積後塑造的新河道,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是一個弱潮陸相河口
  • 「抖i東營」話題播放破千萬 我在黃河入海之地等你
    ——「抖i東營」創作行動圓滿收官。期間,網紅達人和媒體記者走進了東營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黃河口大閘蟹產業園、孫子文化旅遊區等地,進行實地採風創作,親身體驗蘆花飛雪、群鳥棲息、鮮美無比的多彩東營。   滾滾黃河蜿蜒東流,帶著高原的颯颯寒風,裹挾著無盡的泥沙,穿山鑿谷一路蜿蜒前行,最終匯入渤海。不斷滋養著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一層層向浩瀚大海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