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稻緣何俏銷江南

2020-12-12 黑龍江新聞網

□本報記者張桂英

鴨稻共作,本是農業生產的一項成熟技術,這個春夏之際,卻在農業大省掀起一場全新的綠色革命。

日前,記者走進全國聞名的優質稻基地、五常稻花香的發祥地五常市杜家鎮,在金福萬畝生態觀光園內,記者看到修葺整齊的稻田鬱鬱蔥蔥,半尺高的稻苗隨風輕擺,自然愜意,每個稻田的一隅都矗立一個鋼架稻草混合搭制的鴨舍,顯示著這片稻田的與眾不同。離此不遠處是一個簇新的養鴨大棚,3000餘只小鴨子被分割在一個個小單元內,正歡快地吃食……

「再過幾天,這些鴨子就該進稻田幹活了。」觀光園的所有者、五常市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合作社副理事長項文秀告訴記者說,「可別小看這些鴨子,有了它們,我們的水稻可就變成名符其實的『金稻』了——一斤大米的價格賣到上百元,還瘋搶呢!」。

鴨稻為何如此神勇?項文秀說,「近年來我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最大一個困惑就是優質不優價,明明自己生產的是品質非常好的綠色有機食品,但卻很難讓消費者相信這一點。稻鴨共作就巧妙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鴨子在稻田中生活,喝水採食,如果稻田有了汙染,鴨子就活不了,我們曾做過實驗,哪怕是生物質有機肥,也會導致鴨子死亡。所以這一技術應用,就讓消費者直觀地看到了稻田的安全性,相信了稻米的安全性。」有著近30年農業生產經驗的王家屯合作社副理事長項文秀對此深有感觸。

據介紹,稻鴨共作的原理在於鴨子喜水,可在稻田生存,同時鴨子是雜食性動物,既可吃草又能吃蟲,鴨糞還能肥田。選擇野性較強對餵食不依戀的鴨子放進稻田,可以起到除草、除蟲防病、增溫、渾水肥田和刺激生長五種作用。由於有機鴨稻營養安全的名聲在外,今年剛剛擴建了基地面積的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合作社的500畝鴨稻,剛剛種進田間,就被阿里巴巴的市場推廣人員相中了,以每畝地3.4萬元的價格包下了300畝地的鴨稻米銷售;合作社折合每斤大米可實現銷售收入60元。

無獨有偶,在齊齊哈爾市拜泉縣,記者同樣領略了稻鴨共作樣板田的風採。與五常鴨稻田不同的是,這裡更有一種未經人工雕琢的天然原生態的味道——泥土堆砌的池埂上邊長滿了野草,從地下噴湧而出的礦泉汩汩地注入一個碩大的水池內,經過日曬升溫從水池的另一側源源不斷地流入一池池稻田;每一池稻田裡,都有二三十隻鴨子遊戲其間。聽見人來的動靜,呱呱地跑向遠方,過一會兒,又試探著回來。這裡的稻秧,也與別處不同,個個濃綠壯實,但卻不很整齊,偶爾還能看見缺苗斷壟的地方。儘管這裡處處原生態,不過稻田四周整齊排列的一根根電線桿和伸向各個方向的攝像頭,無聲地提示人們,這同樣是一片不同尋常的土地。

這裡就是賣出每斤138元天價大米的拜泉縣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公司董事長張洪利不無驕傲地說,「我們追求的是原生態理念,回歸原始水稻種植方式,生產過程不使用任何肥料和農藥,只利用鴨子在稻田活動起到的除草、除蟲、增肥、中耕渾水、刺激生長作用,來實現提質增產。別看田裡的稻苗有缺的,那是因為弱苗、病苗都被鴨子踩碰死掉了,剩下的棵棵都是壯苗,保證了出產的水稻品質統一。而用化肥催生的水稻就不一樣了,弱苗也照樣結籽,但品質卻不好。所以我們有信心,一旦吃了我們的米,就忘不了這個味兒。這些安在田邊的攝像頭,就像窗口一樣,通過電腦網路告訴人們鴨稻是怎麼生產出來的;也像客戶的眼睛一樣,時刻監督我們。」

在基地育秧大棚內,一個大顯示屏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隨著滑鼠輕點,一幅幅基地周圍、稻田、鴨舍、水源地的畫面都同屏呈現,打開任一個畫面,就是動態的監控圖像。張洪利說:「在世界各地只要有網絡的地方,無論用手機終端、還是電腦終端,都可以隨時上網查看我們的基地。只要是我的客戶,都可以方便地隨時查看、監控。」

曾在國外經商創業多年的張洪利做起農業來,思路也與眾不同。他告訴記者,市場只相信事實。我們的生態環境好,這樣的環境出產的農產品質量好,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具體到產品上、到消費者花錢時,他又疑惑了:你怎麼證明你的東西好?(下轉第二版)

在拜泉縣「黑龍江省鴨稻共棲有機水稻核心示範基地」裡每畝都放養著25~30隻喜動、生命力強、生長快、善奔跑、營養價值高的稻鴨。 本報記者王振良攝

掃二維碼看視頻報導

(上接第一版)我們曾在北、上、廣開過多次產品推介會,來賓最關心兩個問題:一個,這東西是不是真的,另一個,能不能長期供貨。這讓我們明白,講道理說概念沒用了,因為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信任危機,所以我不說了,安上攝像頭,讓消費者親眼目睹。

張洪利的創新成功了。2014年,他的800畝鴨稻基地吸引來廣州帕斯婷商貿有限公司、深圳宜室宜家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與之合作,以「帕斯婷」、「殷宜燕的窩」、「人善米良」等OEM品牌產品進入淘寶網、天貓網等電子商城網上銷售,網上價格138元/斤,如此高價仍擋不住搶購的熱情,連續數月,鴻翔亨利米業出產的有機鴨稻米,在淘寶網有機糙米銷售排名中都名列第一,產品銷路從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港澳臺地區,擴大到全國所有省份,並打入日本、韓國,已累計實現銷售額1.46億元。2015年地還未種,稻米採購方就找上門了,除了貼牌合作,還有兩家企業直接以每畝地2.5萬元的價格包了900畝有機水稻田,只要嚴格按有機標準生產,不管打多少糧,都行。

有機鴨稻為鴻翔亨利米業帶來了可觀的效益。張洪利為記者算了他的效益帳。他說,種植有機鴨稻每畝可產大米320斤,市場售價138元的大米,他們的OEM出廠價為52元/斤,每畝地可實現產值1.67萬元;每畝放養25隻鴨子,鴨子產蛋及銷售科實現產值1.88萬元;剔除有機鴨稻種植和加工成本,以及鴨子養殖成本,每畝有機鴨稻可實現利潤2.35萬元。雖然有機鴨稻畝產水稻只有六七百斤,差不多是傳統水稻的一半左右,但效益卻是傳統水稻的一二十倍。

「鴻翔亨利米業的成功,最大的意義在於他們利用技術創新和高科技手段,證明了自己的產品質量;同時也印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市場不怕貴,只要產品是真正的好東西,只要贏得消費者信任,就會銷路暢通,就能賣上好價。」拜泉縣委書記秦向東對記者說。

近年來,伴隨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的迅猛發展,由於市場營銷和品牌打造上的一些問題,「龍江綠」叫好不叫座,總有一些企業和生產基地感嘆「我們生產的農產品這麼好,市場咋就不認呢?」但拜泉和五常鴨稻共作的成功,無疑為我們找到了破解這一難題的金鑰匙。

而隨著採訪的深入,記者感到,稻鴨共作技術革命帶給我們的思考和收穫,還不止這些。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如傳統產業和現代新興產業的融合,現代技術與經營方式的創新,農民合作經濟發展與土地規模經營等等。

相關焦點

  • 鴨稻共生一地雙收
    □文/攝王菲崔曉萍本報記者姜斌吳樹江 「嘎嘎、嘎嘎……」綠意蔥蔥的水稻田裡遊來一群鴨,追逐、捕食,時而傳來清脆的叫聲。北大荒股份興凱湖分公司南崗一管理區種植戶齊佩學的「鴨稻共生」示範田,猶如一幅生動的畫卷徐徐展開。
  • 林甸「鴨稻」網上訂單銷售
    鴨稻田坐落在東興鄉福興村,500畝稻田養鴨8600隻,由鴨群和水稻、昆蟲、水生物、雜草等構成生物圈、食物鏈,「鴨稻」不噴灑農藥,不施化肥、除草劑,水稻成為有機水稻,鴨子成為生態鴨。 東興鄉還積極探索「網際網路+農業」的網上營銷推介模式,通過訂單農業,實現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 不走尋常「稻」的有機「鴨鱟米」
    □文/攝宮芮本報記者姚建平 「稻在水中長,鴨繞稻邊遊。」在一季的稻、鱟、鴨共作模式下,訥河市興旺鄂溫克族鄉千頃農夫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明星稻「鴨鱟米」迎來了收穫季。基地裡,金黃的稻穗在陽光下光耀奪目,陣陣稻香撲鼻而來。
  • 鴨蛙稻共生共長綠色發展 石首"團山模式"國際矚目
    仲夏時節,記者走進石首市團山寺鎮,青蛙與鴨群在田間共生共長,充滿生機;彩色的稻浪隨風搖曳,湖光山色,阡陌縱橫,雞犬相聞,令人心曠神怡。  望著豐收景象,長安村6組76歲的老人李新樹歡喜得合不攏嘴。他像往常一樣,打開堤埂上的鴨籠,將一群鴨趕進種植再生稻的田裡,身後響起鴨群的撲騰聲和片片蛙鳴。然後回到家門口與鄰居聊天去了。這位老農,最近一年熟悉了一個詞:「鴨蛙稻」。
  • 石首鴨蛙稻的故事:一場商標之爭背後的品質突圍
    2017年,鴨蛙稻名氣漸響,當註冊「鴨蛙稻」商標時,發現已有人註冊。於是,村裡以長生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名義,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提起商標異議。註冊商標的是石首當地的農業龍頭企業——湖北宗堯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負責人盧謙銀同樣十分慪氣,他介紹,由於對方提起了商標異議,致使「鴨蛙稻」商標至今未成功註冊通過。
  • 「稻香小鎮」鴨稻共生種養雙收
    鴨稻共生,種養雙收。9年前回鄉創業,帶領鄉親們走綠色水稻規模種植之路的洪勇男,說起鴨田稻來滔滔不絕,「在水田放養鴨子,可以除草、肥田、防病蟲害,水稻不用噴灑農藥,稻米純綠色。目前,水田共放養近1萬隻鴨子。每隻鴨子能賣30來元。這樣算下來,每公頃水田的純利潤達2.25萬元。」
  • 貝店優選「鴨稻共生」大米,帶你重拾生態天然的香甜記憶
    這裡是範縣有機大米的 「鴨稻共生」生態水稻基地,從這裡生產出來的有機大米在今天上線貝店,引發了購買熱潮。 近年來市場興起有機大米,其只在有機土壤裡栽種、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無汙染和口感香糯等特點,深受追求健康生態食品的消費者們認可。而「鴨稻共生」技術則將有機大米的營養價值和口感又提升至新的水平。
  • 鴨蛙稻共生共長綠色發展 石首"團山模式"國際矚目
    仲夏時節,記者走進石首市團山寺鎮,青蛙與鴨群在田間共生共長,充滿生機;彩色的稻浪隨風搖曳,湖光山色,阡陌縱橫,雞犬相聞,令人心曠神怡。  望著豐收景象,長安村6組76歲的老人李新樹歡喜得合不攏嘴。他像往常一樣,打開堤埂上的鴨籠,將一群鴨趕進種植再生稻的田裡,身後響起鴨群的撲騰聲和片片蛙鳴。然後回到家門口與鄰居聊天去了。這位老農,最近一年熟悉了一個詞:「鴨蛙稻」。
  • 稻漁田綜合種養,鴨-魚稻田養殖技術
    稻田養魚歷史悠久,稻田裡養鴨也很常見,但多數是以稻後養鴨為主,秋鴨居多。稻田養鴨中,真正稻-鴨共棲的情況並不多見,其主要原因是農民怕鴨子下田後踐踏秧苗。至於稻-鴨-魚共棲立體種養,人們認為凸顯的矛盾更多,既害怕鴨子下田踐踏秧苗,又擔心鴨吃魚,還有就是擔心水稻需要淺灌而養魚需要深水之間的矛盾等。
  • 貴州省貴定縣雲霧鎮:「稻+」產業開啟致富新「稻路」
    當微風吹拂綠浪,終是稻兒彎了腰,魚鴨水中鬧......憑藉已經打響的「雲霧大米」成熟品牌優勢,結合村情實際,在擺城村發展了「稻+鴨」項目;在塘滿、燕子巖兩個村發展了「稻+魚」項目。當魚、鴨遊進傳統水稻田,田面種稻、水體養魚(鴨)、魚(鴨)糞肥田、魚(鴨)稻共生、魚(鴨)糧共存的立體生態農業,在雲霧壩區上煥發出不一樣的致富光彩。
  • 到連山探尋有機大米「鴨稻」
    在本周六將播出的第一期節目中,「農場體驗官」將前往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探尋當地獨特的有機大米「鴨稻」。寧靜的大山深處,梯田密布,水稻縱橫,當地農戶沿用山泉水灌溉、鴨子與稻苗共生等原生態種植方式,孕育出香糯的連山生態有機米。
  • 曹操「喜看稻麥千重浪」
    另外,《詩經》還有「豐年多黍多稌……為酒為醴……」等,醴是以稌釀的甜酒,稌就是稻。  但這時的稌或稻,說的都是糯稻、糯稻米,不是今天我們日常吃的非糯的秈米或粳米。古代非糯的秈稻或粳稻栽培,要比糯稻為少。  這,還得從中國農業的起源說起。
  • 日產公司發明機器鴨 可以幫助稻農清除稻田裡的雜草
    幾個世紀以來,亞洲的稻農一直使用鴨子作為殺蟲劑的天然替代品。在被水淹沒的稻田中划水時,鴨子會在把昆蟲和雜草當做零食,其糞便也可以作為額外的肥料。
  • 光州記憶:浮光多美鴨
    「鴨茵」的歷史典故,即出於豫南的光州。《仙雜記·卷四》記載:「浮萍為鴨作茵褥 浮光多美鴨。太原少尹樊千裡買百支置後池,載數車浮萍入池,使為鴨作茵褥。(《雲林異景志》)」說的是:太原少尹樊千裡養浮光美鴨,關懷備至,他將浮萍放在池塘裡,是為給鴨作為茵褥。後因用為精心養殖的典故。
  • 春「望」三湘|邵陽邵東:鴨軍集結 「今年的鴨稻米管夠」
    2019年,該公司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在邵東市推廣「鴨稻共作」生態種養模式。由公司提供鴨苗及稻田種養技術,保底回收稻穀及鴨子,降低農戶風險,提高種養收益,每畝可為農戶增收1400元左右。「鴨稻共作」是一種純生態的種養相結合的水稻種植技術。
  • 禾生萬物 稻法自然|走進喬府大院生態鴨稻種植基地
    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與麥、玉米並稱為「三大穀物」。中國稻米文化已經衍生千年,稻米品種已多達數百種,然而五常稻花香的「王者地位」始終無人撼動。每一粒鴨稻米的誕生,不僅依靠天造地設的沃土良田,也不僅依靠田間地頭的科技創新,其實背後還有一位功臣——那就是稻田守護者「鴨子」。喬府大院共有2000畝生態鴨稻種植基地,均遴選通過中國有機和歐盟有機雙認證的純淨沃土,同時也採取了「鴨稻共作」的原生態種植方式,為百姓舌尖安全保駕護航。雛鴨在放入稻田前是以人工飼餵為主。
  • 鴨稻米與普通大米的區別
    如今在星火大米鴨稻的生產基地上,這句古詩就改為了「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嘎』聲一片」什麼是鴨稻米?鴨稻米是生態有機大米的一種種植模式的簡稱,即在插秧15天左右的稻田裡放養出生20天的小鴨,只有無化肥、農藥殘留的有機生態環境才能保證小鴨安全長大。
  • 「北稻南移」 東北水稻在自貢榮縣這個村長勢良好!
    據了解,「北稻南移」項目的第一季超早熟粳稻收割後,再生稻長勢良好,在其周圍三畝多的超早熟品種(二季),已經結起了稻穗,這個月月底收割,8月中旬栽的超早熟品種(三季)秧苗長得青青翠翠。東北水稻緣何會在四川榮縣順勢生長?北稻南移,就是把東北水稻推廣到長江以南地區種植。2018年,榮縣抓住先機,率先在全省啟動「北稻南移」項目,以縮短川稻生育期、提升米質和口感,力爭適度面積推廣為試驗目的。今年,榮縣持續有力推進「北稻南移」繁育試驗項目,在觀山鎮板橋村「北稻南移」種業創新試驗基地開展24個粳稻品種試驗。
  • 「稻」亦有「道」
    > 「稻」亦有「道」 梁小平走在前面,嘴裡發出一迭聲的「鴨鴨鴨……」,像是聽到了「號令」一樣,3000多隻麻鴨緊隨其後,簇擁著、扭擺著肥胖的身子,從鴨棚走向稻田。
  • 石首農民玩起鴨蛙稻模式.
    仲夏時節,記者走進石首市團山寺鎮,青蛙與鴨群在田間共生共長,充滿生機;彩色的稻浪隨風搖曳,湖光山色,阡陌縱橫,雞犬相聞,令人心曠神怡。  望著豐收景象,長安村6組76歲的老人李新樹歡喜得合不攏嘴。他像往常一樣,打開堤埂上的鴨籠,將一群鴨趕進種植再生稻的田裡,身後響起鴨群的撲騰聲和片片蛙鳴。然後回到家門口與鄰居聊天去了。這位老農,最近一年熟悉了一個詞:「鴨蛙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