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桂英
鴨稻共作,本是農業生產的一項成熟技術,這個春夏之際,卻在農業大省掀起一場全新的綠色革命。
日前,記者走進全國聞名的優質稻基地、五常稻花香的發祥地五常市杜家鎮,在金福萬畝生態觀光園內,記者看到修葺整齊的稻田鬱鬱蔥蔥,半尺高的稻苗隨風輕擺,自然愜意,每個稻田的一隅都矗立一個鋼架稻草混合搭制的鴨舍,顯示著這片稻田的與眾不同。離此不遠處是一個簇新的養鴨大棚,3000餘只小鴨子被分割在一個個小單元內,正歡快地吃食……
「再過幾天,這些鴨子就該進稻田幹活了。」觀光園的所有者、五常市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合作社副理事長項文秀告訴記者說,「可別小看這些鴨子,有了它們,我們的水稻可就變成名符其實的『金稻』了——一斤大米的價格賣到上百元,還瘋搶呢!」。
鴨稻為何如此神勇?項文秀說,「近年來我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最大一個困惑就是優質不優價,明明自己生產的是品質非常好的綠色有機食品,但卻很難讓消費者相信這一點。稻鴨共作就巧妙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鴨子在稻田中生活,喝水採食,如果稻田有了汙染,鴨子就活不了,我們曾做過實驗,哪怕是生物質有機肥,也會導致鴨子死亡。所以這一技術應用,就讓消費者直觀地看到了稻田的安全性,相信了稻米的安全性。」有著近30年農業生產經驗的王家屯合作社副理事長項文秀對此深有感觸。
據介紹,稻鴨共作的原理在於鴨子喜水,可在稻田生存,同時鴨子是雜食性動物,既可吃草又能吃蟲,鴨糞還能肥田。選擇野性較強對餵食不依戀的鴨子放進稻田,可以起到除草、除蟲防病、增溫、渾水肥田和刺激生長五種作用。由於有機鴨稻營養安全的名聲在外,今年剛剛擴建了基地面積的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合作社的500畝鴨稻,剛剛種進田間,就被阿里巴巴的市場推廣人員相中了,以每畝地3.4萬元的價格包下了300畝地的鴨稻米銷售;合作社折合每斤大米可實現銷售收入60元。
無獨有偶,在齊齊哈爾市拜泉縣,記者同樣領略了稻鴨共作樣板田的風採。與五常鴨稻田不同的是,這裡更有一種未經人工雕琢的天然原生態的味道——泥土堆砌的池埂上邊長滿了野草,從地下噴湧而出的礦泉汩汩地注入一個碩大的水池內,經過日曬升溫從水池的另一側源源不斷地流入一池池稻田;每一池稻田裡,都有二三十隻鴨子遊戲其間。聽見人來的動靜,呱呱地跑向遠方,過一會兒,又試探著回來。這裡的稻秧,也與別處不同,個個濃綠壯實,但卻不很整齊,偶爾還能看見缺苗斷壟的地方。儘管這裡處處原生態,不過稻田四周整齊排列的一根根電線桿和伸向各個方向的攝像頭,無聲地提示人們,這同樣是一片不同尋常的土地。
這裡就是賣出每斤138元天價大米的拜泉縣鴻翔亨利米業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公司董事長張洪利不無驕傲地說,「我們追求的是原生態理念,回歸原始水稻種植方式,生產過程不使用任何肥料和農藥,只利用鴨子在稻田活動起到的除草、除蟲、增肥、中耕渾水、刺激生長作用,來實現提質增產。別看田裡的稻苗有缺的,那是因為弱苗、病苗都被鴨子踩碰死掉了,剩下的棵棵都是壯苗,保證了出產的水稻品質統一。而用化肥催生的水稻就不一樣了,弱苗也照樣結籽,但品質卻不好。所以我們有信心,一旦吃了我們的米,就忘不了這個味兒。這些安在田邊的攝像頭,就像窗口一樣,通過電腦網路告訴人們鴨稻是怎麼生產出來的;也像客戶的眼睛一樣,時刻監督我們。」
在基地育秧大棚內,一個大顯示屏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隨著滑鼠輕點,一幅幅基地周圍、稻田、鴨舍、水源地的畫面都同屏呈現,打開任一個畫面,就是動態的監控圖像。張洪利說:「在世界各地只要有網絡的地方,無論用手機終端、還是電腦終端,都可以隨時上網查看我們的基地。只要是我的客戶,都可以方便地隨時查看、監控。」
曾在國外經商創業多年的張洪利做起農業來,思路也與眾不同。他告訴記者,市場只相信事實。我們的生態環境好,這樣的環境出產的農產品質量好,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具體到產品上、到消費者花錢時,他又疑惑了:你怎麼證明你的東西好?(下轉第二版)
在拜泉縣「黑龍江省鴨稻共棲有機水稻核心示範基地」裡每畝都放養著25~30隻喜動、生命力強、生長快、善奔跑、營養價值高的稻鴨。 本報記者王振良攝
掃二維碼看視頻報導
(上接第一版)我們曾在北、上、廣開過多次產品推介會,來賓最關心兩個問題:一個,這東西是不是真的,另一個,能不能長期供貨。這讓我們明白,講道理說概念沒用了,因為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信任危機,所以我不說了,安上攝像頭,讓消費者親眼目睹。
張洪利的創新成功了。2014年,他的800畝鴨稻基地吸引來廣州帕斯婷商貿有限公司、深圳宜室宜家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與之合作,以「帕斯婷」、「殷宜燕的窩」、「人善米良」等OEM品牌產品進入淘寶網、天貓網等電子商城網上銷售,網上價格138元/斤,如此高價仍擋不住搶購的熱情,連續數月,鴻翔亨利米業出產的有機鴨稻米,在淘寶網有機糙米銷售排名中都名列第一,產品銷路從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港澳臺地區,擴大到全國所有省份,並打入日本、韓國,已累計實現銷售額1.46億元。2015年地還未種,稻米採購方就找上門了,除了貼牌合作,還有兩家企業直接以每畝地2.5萬元的價格包了900畝有機水稻田,只要嚴格按有機標準生產,不管打多少糧,都行。
有機鴨稻為鴻翔亨利米業帶來了可觀的效益。張洪利為記者算了他的效益帳。他說,種植有機鴨稻每畝可產大米320斤,市場售價138元的大米,他們的OEM出廠價為52元/斤,每畝地可實現產值1.67萬元;每畝放養25隻鴨子,鴨子產蛋及銷售科實現產值1.88萬元;剔除有機鴨稻種植和加工成本,以及鴨子養殖成本,每畝有機鴨稻可實現利潤2.35萬元。雖然有機鴨稻畝產水稻只有六七百斤,差不多是傳統水稻的一半左右,但效益卻是傳統水稻的一二十倍。
「鴻翔亨利米業的成功,最大的意義在於他們利用技術創新和高科技手段,證明了自己的產品質量;同時也印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市場不怕貴,只要產品是真正的好東西,只要贏得消費者信任,就會銷路暢通,就能賣上好價。」拜泉縣委書記秦向東對記者說。
近年來,伴隨我省綠色食品產業的迅猛發展,由於市場營銷和品牌打造上的一些問題,「龍江綠」叫好不叫座,總有一些企業和生產基地感嘆「我們生產的農產品這麼好,市場咋就不認呢?」但拜泉和五常鴨稻共作的成功,無疑為我們找到了破解這一難題的金鑰匙。
而隨著採訪的深入,記者感到,稻鴨共作技術革命帶給我們的思考和收穫,還不止這些。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如傳統產業和現代新興產業的融合,現代技術與經營方式的創新,農民合作經濟發展與土地規模經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