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扁食)的發明者——河南南陽張仲景

2020-12-25 臨窗觀景LCGJ
醫聖張仲景畫像

張仲景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醫學家,河南南陽人,我國中醫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也是我國中醫學的基礎理論。

張仲景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是醫學家,那麼餃子的發明又與他有什麼聯繫呢?餃子是中國傳統美食,經歷史文獻記載,餃子原名「嬌耳」,是由張仲景首先發明作為藥用。

中國傳統美食餃子(扁食)

相傳在東漢末年的一個冬季,天氣奇寒,許多百姓的手腳和耳朵被凍傷,張仲景發現後,用麵團包裹羊肉和草藥,捏成耳朵的形狀,稱之為「嬌耳」(餃子的最早稱呼,有些地方人們稱之為「扁食」),煮熟後發放給當地百姓,很快百姓們的手腳耳朵凍傷被醫治好,於是這種到冬天就吃餃子的習俗便被百姓們流傳下來,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相關焦點

  • 餃子(扁食)的發明者——河南南陽張仲景
    ,河南南陽人,我國中醫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張仲景是醫學家,那麼餃子的發明又與他有什麼聯繫呢?餃子是中國傳統美食,經歷史文獻記載,餃子原名「嬌耳」,是由張仲景首先發明作為藥用。
  • 餃子、扁食、抄手、餛飩、雲吞,歷史上張仲景到底做的是哪一種?
    張仲景發明的到底是那種食物呢?餃子、扁食、抄手、餛飩、雲吞,看似十分相似,所以容易導致我們分不清,今天編者給大家整理一下他們的異同之處,好讓大家加以區分。扁食,河南一帶在過年過節時會做扁食,扁食的餡料和餃子無異,但是扁食用的是方形皮,和餛飩,雲吞,抄手不同的是它沒有特製的湯,湯通常是清水不放其他任何調料和輔料。還有它的形狀和其他也有不同,常做成元寶的形狀。最後是餃子,多用圓皮,餡料有豬肉大蔥,三鮮,韭菜雞蛋,薺薺菜等。
  • 餃子、扁食、抄手、餛飩、雲吞,歷史上張仲景到底做的是哪一種?
    張仲景發明的到底是那種食物呢?餃子、扁食、抄手、餛飩、雲吞,看似十分相似,所以容易導致我們分不清,今天編者給大家整理一下他們的異同之處,好讓大家加以區分。扁食,河南一帶在過年過節時會做扁食,扁食的餡料和餃子無異,但是扁食用的是方形皮,和餛飩,雲吞,抄手不同的是它沒有特製的湯,湯通常是清水不放其他任何調料和輔料。還有它的形狀和其他也有不同,常做成元寶的形狀。最後是餃子,多用圓皮,餡料有豬肉大蔥,三鮮,韭菜雞蛋,薺薺菜等。
  •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原來源自東漢南陽郡的張仲景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原來源自東漢南陽郡的張仲景時間:2018-12-22 20:2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原來源自東漢南陽郡的張仲景 熱乎乎的水餃,在驅走寒意的同時,也提醒自己和家人,凌冬將至,珍重身體。
  • 餃子本名是嬌耳,嬌耳是的發明者張仲景嗎?因何而發明的呢?
    芙蓉張仲景(公元2-3世紀),東漢末年醫學家,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當張仲景要返回家鄉時,這對夫妻故意送給了張仲景一匹老馬,等張仲景半個月後回到家中時,看到自己的家已經被這對夫妻翻蓋一新,並且在自己家的大門上掛了一個大大的門匾,上書「醫聖」兩個大字。從此,張仲景「醫聖」的美名便被傳揚開來。張景給服藥取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自己多年的醫療經驗,和輩們三百多年臨床實踐而成。
  • 迎元旦感恩親子活動「我為媽媽包餃子」
    時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痛恨統治階級的貪腐無能,更不忍看百姓飽受疾苦,毅然辭官回到河南老家。張仲景到河南南陽的時候正值冬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不僅饑寒交迫,而且正深受大瘟疫的折磨,因病或者死於飢餓寒冷的人甚多。張仲景家在當地是個大戶人家,值此天災人禍,二百多口人竟有三分之二死於非命。
  • 冬至吃餃子,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這一天,家裡的餐桌上,都會擺上兩盤熱氣騰騰的餃子!因為冬至吃餃子,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個傳統習俗,就好比端午節要吃粽子。同樣,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緬懷一位古人——偉大的詩人屈原!冬至吃餃子也是為了紀念一位古人,他叫張仲景,是一名醫生!
  • 冬至吃餃子傳統習俗追溯 源自張仲景祛寒嬌耳湯
    具有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的餃子是從何而來的呢?相傳是由享譽「醫聖」之稱的我國東漢醫學才子張仲景率先發明的。時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一邊做官一邊,訪病施藥,坐堂行醫。後來毅然辭官回鄉,為不少鄉鄰百姓把脈問診。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
  • 韓城美食之:扁食和煮角子(一)
    「扁食」,把素餃子稱「煮角子」。「扁食」、「煮角子」就是不同時代的標準名稱。   餃子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漢民小吃,從網上的一篇文章看,說是東漢名醫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東漢名醫,河南南陽人,曾做過長沙太守。其告老還鄉後,為百姓診脈治病,施藥救人。有一年冬至之日,他讓弟子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專做一種「祛寒嬌耳湯」,施捨給體弱貧困、耳朵凍傷的窮人。
  • 「中華典故」冬至吃餃子,為了紀念誰?
    今天,家人一起吃餃子,溫馨浪漫,其樂融融。我之所知,有朋友飛抵海南,陪著父母吃餃子,也是幸福,更是心安啊!餃子,是大號,類似學名。其實,河洛大地,原本不叫餃子,叫扁食。現在,大家統稱餃子,好像這樣顯得洋氣一些,就如現在流行叫爸爸媽媽,很少叫爹娘一樣。而我到福建,一些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扁食館的門頭還有存在。客家人的土樓非常有名,但他們的根在河洛。
  • 關於張仲景國醫大復建地,不管開封或者南陽,只要在咱河南就行
    大家都知道,張仲景國醫大學早已經併入南陽理工學院了,後來又聽說從南陽理工學院分離出來,併入南陽醫專了,繞來繞去讓人很糊塗。我就搜索一下,竟然發現這個學校現在還是單獨存在的。大家請看下圖:開封新聞報導張仲景國醫大在開封選址並且開封網友反應也很強烈,一致支持張仲景國醫大在開封重建,如下圖:
  • 中國傳統食物之餃子
    我們都知道相聲演員嶽雲鵬愛吃餃子,同樣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但餃子從古到今是如何演變而來的。餃子,是中國傳統食物。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鄧州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作為藥用,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是由餛飩演變而來,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發。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 追根溯源話餃子
    餃子起源目前在學術界仍然是個謎。 中國人普遍認可「張仲景說」,餃子為東漢河南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稱「餛飩」;唐代「湯中牢丸」「偃月形餛飩」。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曾提到市售有「水晶角兒」「煎角子」「雙下駝峰角子」。
  • 你吃過的混沌,還有一個新名字叫『扁食』
    扁食扁食的俗稱有很多,北方統稱扁食,也稱餃子或混沌,廣東一帶納入餛飩的範疇,沙縣小吃稱之為扁肉,部分地區的人們也稱之為扁食,在甘肅天水一帶把扁食和餃子是分開的,餃子的皮是圓形的,而扁食皮是梯形的。因為在閩南,小吃眾多,扁食和餃子的區別還是比較大的,在福建、臺灣等地被稱為扁食。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 扎克伯格學包餃子 春節吃餃子的由來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 傳說中的餃子發明者居然是「醫聖」張仲景
    說到餃子,那可是馳名中外,不但是咱們中國人的傳統食品,現在外國人也是對餃子讚不絕口,又快過年了,大家又要吃餃子了,那麼大家知道餃子的發明人是誰嗎?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醫聖」,為中醫注入的靈魂的張仲景。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人士,他的傳世巨作《傷寒病論》,確立了中醫的辨證論治原則,成為了中醫臨床的基礎原則。大家都知道張仲景是大名醫,但很少人知道人家可是世襲的大官,那可是長沙太守呢,別忘了那可是東漢,實實在在的一方諸侯呢。
  • 餃子是由醫聖張仲景發明的
    中國是餃子的發明國。餃子,就是交子。是「交在子時」的意思。是上一年的最末,下一年的最始,而且有「交運」的吉祥意。至於,後來中國的周邊國家也有了餃子這種食物,這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一大特色和最有利的證明。
  • 我國醫學事業的翹楚,「餃子」的發明者,講述醫聖張仲景行醫歲月
    與華佗外科醫生相對應的這位內科醫生,他被後世中醫尊為「醫聖」,他在中醫學上所取得的成就,影響後世的中醫事業,他就是張仲景。張仲景生活的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地諸侯混戰,老百姓飽受戰爭之苦,當時疫病肆虐,醫療水平有限,導致很多人死於非命。從小目睹這些慘狀,立志學習醫道,完成自己心中救世濟人的理想。
  • 在河南本地,為什麼都把餃子叫做扁食,外地人很少能聽明白
    那麼今天小妖帶大家走進河南,看看河南當地村民到底是怎麼樣製作餃子,為什麼餃子會受到當地很多人的喜歡,是有種獨特的手法嗎,河南當地的餃子名字叫扁食,你們聽說過嗎包餃子相信在生活當中大部分家庭主婦都會做的一道美食,餃子的外觀最經常看到的就是元寶
  •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由來 冬至吃餃子的寓意及故事傳說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由來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