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五峰小學精心花好40元,用心做好一桌菜——
學生圍桌吃 營養午餐香
廈門五峰小學學生在吃午餐。本報記者 熊杰 攝
小學生午餐八人一桌,四菜一湯:芋頭燒豬蹄、炒花菜、炸餛飩、辣椒炒豬肝、玉米海帶湯。這是記者在廈門五峰小學看到的學生吃營養午餐的情景,近90名學生在學校餐廳安靜就餐,氣氛溫馨。
6月26日,記者來到離廈門中心城區約40公裡的五峰小學採訪。這是廈門市同安區汀溪鎮中心小學下的一所完小,位於廈門最高的山——雲頂山腳下。由於地處山區,這裡經濟相對落後。學校現有150多名學生,分別來自周圍10公裡內的4個行政村。
吃這樣一桌飯,錢從哪裡來?汀溪鎮中心小學校長柯土地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現在教育局給每個學生每天的午餐補助是5元,8個人共計40元。今年的食用油全部由愛心人士捐助,不用花錢。米也有人捐助,吃完後就由學生自帶,統一蒸飯。食堂的煤氣、水電、廚師工資統一由政府埋單。柯土地說,這40元錢全部是菜錢,現在豬肉10元左右一斤,所以保證每桌學生「兩葷一素」和1份湯沒有問題。到了月末有節餘,學生可以加餐吃到4個菜和1份湯,有時還能吃到好一點的魚。柯土地說:「現在是學期末,因為有節餘,所以加餐到4菜1湯。」
五峰小學校長葉振飈說,當初之所以想到圍桌用餐,一是孩子太小,排隊打飯不適應;二是做套餐菜的花樣少,而圍桌用餐一、二年級的小孩子也能吃得香。
記者親口品嘗了一下飯菜,感覺比較地道,而且菜很有「看相」,搭配與刀功都不錯。葉振飈笑言說:「廚師的水平,可以到大學周圍開個小餐館吧。」他介紹,廚師是本地村民,做本地菜,學生喜歡,而且在學校做了好幾年飯,大家很信得過。
記者看到,食堂窗口前面,貼著各類採購發票和菜譜。菜譜每天都有變化,就拿周一來說,有乾飯、豬肉煮豆乾、炸雞腿、炒包菜、大骨蘿蔔湯,周二則換成其他花樣。
為解決學生吃午餐的難題,廈門市從2012年春季學期起,對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食堂用午餐而不住校的初中、小學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即午餐夥食補助,補助標準為每生每天5元,全年在校天數按200天計算。從2012年春季學期起,對在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就讀的初中、小學寄宿生的生活補助標準從原來的每生每天4.5元提高到每生每天8元,其中農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寄宿生,小學生每生每天補助生活費9元、初中生每生每天補助生活費13.5元。全年在校天數按200天計算。
葉振飈介紹,除了40多個午膳生,還有40多個寄宿生,他們每天8元的補助,中午用去5元,早晚就每人按3元的標準安排夥食,這3元也是菜錢,米由學生自帶,每周兩斤,上交學校統一煮稀飯,早晚餐吃稀飯與饅頭,一周保證有兩次水果供應。
對於午膳生,學校確定家離學校3公裡以上,家長無法接送的學生以及孤兒、低保戶、特困家庭學生、留守兒童為用餐對象。由家長填寫申請表,班主任對每個申請對象進行調查籤署意見後,學校進行公示再送交學區審批。
記者隨機找到一名姓盧的五年級小女生聊起來,她家住下埕村,中午如果走路回家要40分鐘左右,她說:「在學校吃飯,比家裡還要好,因為中午爸媽時間緊,只能隨便做點吃的。」
廈門市教育局局長助理蔡良山對記者說,各個區和學校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學生家庭經濟條件,都有差別,因此不能用統一方式來管理餐補費用,不管用哪種方法,只要學生和家長滿意,就要鼓勵和推廣。
據了解,廈門各個農村學校根據自身特點,採取了形式多樣的營養午餐形式。在翔安區巷東中學,為了方便管理,由學校統一辦理餐卡,設立固定的購餐窗口,學校將補助款打到學生餐卡中,午餐按5元標準計算,一些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則可自費充值,提高用餐標準。而同安區的蓮美中學則直接將餐費打入學生卡中,由學生自主支配用餐。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