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2017 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新聞中心作品《海上花園》
作品規格:300cm x 700cm
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2017年9月3日至5日在廈門舉行,會議圓滿,碩果纍纍。金磚五國領導人以廈門會晤為新起點規劃新藍圖,開啟金磚第二個金色十年,發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宣言》並舉行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話會令世界矚目。這些重大新聞都是通過金磚領導人廈門會晤新聞中心向全世界發布。設置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的新聞中心,吸引了來自中外記者3000多人,長槍短炮陣容龐大。新聞中心面積8000多平方米,主牆布置巨幅《海上花園》青綠山水畫作品,富麗炫目的青綠山水畫作品《海上花園》引發中外記者聚焦,向世界展現習近平主席讚譽為「女王皇冠的寶石」,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鼓浪嶼,新聞中心的這幅巨大的青綠山水畫作品也隨記者的精彩報導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被廣泛關注。
新聞報導
1、2017年9月2日,中國網記者直擊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媒體新聞中心綜合服務區內名為《海上花園》的壁畫
2、2017年9月2日,廈視綜合頻道直播
3、2017年9月2日,廈視一套新聞報導
4、2017年9月3日,CCTV13新聞頻道:鼓浪新語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即將開幕直播
5、2017年9月3日,人民網國際頻道記者探訪廈門會晤會場
6、2017年9月3日,海峽導報;廈門會晤新聞「最大美青綠山水《海上花園》」
7、2017年9月7日,中國美術網;「金磚會議裡的藝術品們」專題報導
8、2017年9月14日,廈門海峽書畫產業協會:「青綠山水《海上花園》被中外記者聚焦」
9、2017年9月21日,廈門電視臺二套節目—金磚記憶「本土畫家幾筆勾勒似雲錦,點墨繪出心中情」
10、2017年9月28日,廈門電視臺十分關注欄目專題報導:廈門藝術家的「金磚情」
11、2017年10月26日,海西晨報兩岸文創欄目,廈門本土畫家鄧紹炳用青綠山水畫描繪廈門美景「韻致現樸拙,落墨透清亮」——《海上花園》亮相廈門會晤。來源:廈門日報
創作思路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本土畫家見證了廈門翻天腹地舉世矚目的變化和成果,對這座高顏值城市充滿了感情。作為廈門畫院畫師滿懷激情投入創作之中迎接廈門國際盛事。用傳統青綠山水畫的獨特表現形式來表現明豔澈麗的鼓浪嶼之美,是會給來自世界各國友人一種新的視覺享受。青綠山水畫作為獨特的藝術語言,秉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原始認知,以及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審美取向,始終延續著獨有的文化個性與藝術傳承。
數次登島、環鼓浪嶼、環廈門全島採風寫生搜集素材。作品主體描繪《海上花園》鼓浪嶼,以此來表現「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高顏值廈門。作品創作選用大尺幅、全景式的構圖以此來表現鼓浪嶼大氣、典雅、高貴之美。在創作構圖中巧妙採用「山」字形結構,分解成晃巖、復鼎巖和鼓聲洞三處青綠景點,不僅序列感強,整個畫面統一在大青綠效果裡,同時增加寫生意韻,使筆下的鼓浪嶼顯得明澈且富有生活氣息。在藝術表現上對青綠的設色講究法度,一層一層一遍一遍地渲染,獲得淡得深層,豔而清雅,濃且厚古的青綠山水畫精髓之美,營造即古典雅致又富有現代氣息的意境之美。用傳統青綠山水畫的手法表現現代城市山水同時也是探索和藝術追求。
獲獎情況
青綠山水畫《海上花園》榮獲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美術創作貢獻獎
青綠山水畫家-鄧紹炳
簡介
祖籍福建龍巖。畢業於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師從楊夏林、邱祥銳、鄭景賢諸老師。2012年9月至2014年7月就讀於中國國家畫院盧禹舜山水畫高級研修班。
現任:廈門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民盟中央美術學院廈門分院常務副院長、廈門民盟美術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福建省政協書畫院特聘畫師、福建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山水畫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廈門市政協畫室畫師。2015年榮獲:「廈門風」書畫雙十佳稱號。2017年創作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新聞中心青綠山水畫作品《海上花園》。榮獲: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美術創作貢獻獎」。2018年9月為廈門友城創作青綠山水畫作品《海上花園》被馬克思故鄉德國特裡爾市收藏。2019年9月創作青綠山水畫作品《海上花園》作為中共廈門市委、廈門市人大、廈門市人民政府、廈門市政協同賀紀念品贈予香港廈門聯誼總會,並由香港廈門聯誼總會永久收藏。
典雅純正 率然玄遠
——鄧紹炳山水畫初識
陳明
中國畫的色彩體系建立在中國獨特的哲學觀念上,具有注重色彩的象徵意義,重視固有色的表現等特點。謝赫《六法論》以「隨類敷彩」概括中國畫的用色方式,體現出此種傳統觀念,而這一點在青綠山水上表現得最為明顯。青綠山水重視線條及對色彩的運用,充分體現出中國山水畫在發展初期所特有的「丹青」特徵,並在其此基礎上產生具有個人精神的色彩性格,比如唐大小李將軍的青綠山水,宋人的金碧山水。青綠山水創作至明有了新的發展,明人薄施色彩的小青綠山水融入了文人畫的趣味,對今人影響很大。當代青綠山水創作在多元化的藝術環境中突破了傳統的矩範,不斷創製出新的圖式,從而開拓出青綠山水的新境。在這當中出現了一批有實力的中青年畫家,鄧紹炳是其中的重要一位。
初讀鄧紹炳先生的青綠山水,可以體會到一種古與今相互交織的味道。前者使之作品蘊含著深厚樸拙的氣質,後者則為其體現出清亮活潑的趣味。鄧紹炳從傳統筆法和用色入手,顯露出紮實的功夫。在這方面,鄧紹炳充分發揮線條的堅韌綿密,而色彩則盡力單純鮮亮,呈現出某種裝飾性。這一點在《陵巖幽壑》、《四時鳴泉半山吟》、《武夷春天》、《雲湧武陵巖》、《峽江祥雲》等作品中皆可見出。值得注意的是,鄧紹炳的青綠山水中內蘊著明顯的文人畫韻致,有些作品還帶有小寫意的特徵,同時他也創作了一些寫意性的作品,如《清音》、《秋聲秋色》、《鴻山織雨》等。鄧紹炳的山水在構圖上體現出開闊壯麗的氣勢,常以大山大水的畫面結構,與文人山水的婉約精緻拉開了距離。在工與寫之間,鄧紹炳顯示出遊刃有餘的自由,畫中勁秀挺健的用筆、自然流動的墨痕,與濃妍的色彩形成張力,而蒼勁超逸的筆意增加了畫面的野趣和逸趣。
鄧紹炳融合細麗之美與雅韻之逸,形成骨氣豐滿而色彩濃麗的藝術風格,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青綠山水和金碧山水創作的空間。舉例來說。《陵巖幽壑》一作中,峻岭疊嶂,煙雲瀰漫,叢林翠碧,喬林紅葉,滿目繁華。畫家在這件作品有明顯的宋人風格,線條頓挫有致,體現出輕重、疾徐的豐富變化。在色彩上,他利用純色平鋪,以青、綠、紅的相互穿插,與金色相互映襯,顯得熠熠生輝。創作於2009年的《峽江祥雲》尺幅巨大,以橫構圖鳥瞰峽江景觀,氣勢開闊,境界雄壯。在這幅畫中,鄧紹炳充分發揮了線條的勁利特點,用長線條勾勒出山石,輔之以蒼渾的點苔,架構出整個畫面的博大氣象。在此基礎上,畫家以青、綠、紅、赭等顏色層層渲染,造成細潤又不失渾厚的色彩效果。
與上述兩件作品有所不同,《雲湧武陵巖》和《四時鳴泉半山吟》在筆墨上更注重了線條的趣味和渲染的氤氳效果。《雲湧武陵巖》中,處於畫面右下端的松石與屋宇,是以寫意性的筆墨塑造出來的,特別是松石之間,典雅剛勁的用筆與醇厚濃鬱的墨色,渲染出細潤渾圓的藝術效果。鄧紹炳在描繪雲彩時,更側重於裝飾性,這一方面與松石形成一種張力;另一方面也造成畫面的些許牴牾。或許,在這幅畫中,畫家尋求的正是對這種對比關係。相對於前者,《四時鳴泉半山吟》在語言上更貼近於宋人的小寫意山水,儘管在色彩運用的是清亮穠麗的色彩,但始終給人清幽可人之美感。工與寫在這裡變得互為因果,不可分辨:寫意處,有工筆之趣;工筆處,有寫意之趣。另外一件作品《山氣氤氳松自吟》構圖奇妙,畫家以大開大合的方式,描繪出山的崇高峻厚,松的挺拔妖嬈。在語言上,畫家利用水與色、水與墨的印漬,造成斑駁豐富的效果,與松的細密嚴謹形成鮮明對比。
《清音》和《秋聲秋色》是小寫意作品。《清音》筆墨清雅別致,用色澹泊,有寧靜肅穆之美。《秋聲秋色》筆墨沉著溫厚,色調典雅純正,有蕭疏清曠之美。從風格上來看,這種寫意作品消除了純色和細密線條所帶來的張力,但凸顯出筆墨趣味,不過,鄧紹炳始終沒有脫離開語言的謹嚴,他總是在乾淨利落的用筆和俊逸深秀的墨色中尋求一種平衡,這讓他的寫意山水既不遠離傳統的程式規範,又有一定程度的錯落變化,使畫面洋溢著豐茂氤氳的美感。鄧紹炳的繪畫語言全面而深入地打進了傳統,對於傳統語言程式的熟練把握,對於傳統哲學的深刻理解,對於當代審美情趣的深諳,使其可以在工與寫之間輕鬆轉換,並在深味中國畫筆墨趣味的過程中,獲得創作的自由。
註:作者系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研究員、藝術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