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來去翔安住一晚 兩岸攝影師聚焦紅磚古厝」的主題拍攝活動在廈門翔安舉行。「透過鏡頭捕捉古厝景觀時,也發現古村落中民風淳樸,景美人更美。」 受邀的福州攝影師唐希說。
古民居是閩南傳統建築的典型代表,主要建築材料就是紅磚,因而得名紅磚古厝。在翔安,不僅古村落多,且村落中的紅磚建築規模大、保護完整、歷史悠久。不管是古意悠悠的呂塘、綠意盎然的大帽山、古樸嫻靜的烏山還是充滿兩岸元素的大嶝、小嶝,每一地的紅磚古厝群,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吸引了不少遊客。極具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已成為翔安的一張耀眼名片。
一張鄉土名片
十幾間古厝錯落有致,石階、林子上散落著斑駁的陽光,交融成一幅自然水墨畫。夕陽下,明豔的三角梅與老石牆相映成趣,古早氣息令人心醉。新圩烏山村裡,連片的「九十九門」形成壯觀的古厝群,更顯閩南人家生活氣息。
走入宅厝內,埕、廳、院相通,屋屋相連,門門相對。九十九間厝的建築形式為六牆五間開,加上兩旁護厝,共6個房間,稱「大六規」或叫大六路,另外加上外埕、大門、內埕、天井、廳堂、回巷等,是廈門大六規標準的紅磚大厝,具有典型的閩南特色。
新圩烏山只是閩南紅磚古厝的一隅,在翔安的許多村落,至今仍可看到紅磚、紅瓦、紅地板,裝點彩繪木雕石刻等。閩南紅磚古厝集中分布於閩臺兩地,代表性建築有大嶝鄭氏聚落、金門山後聚落等。其中,大嶝田墘社區紅磚古厝就有100多座。
2012年,閩南紅磚建築群作為廈門和南安聯合申報的項目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廈門地區入選的申遺點是翔安區大嶝島上的田墘古建築群,包括金門縣政府舊址和五棟民居。大嶝鄭氏家廟,就是抗戰時期大嶝金門縣政府的會議室。
活躍人文內涵
紅瓦大坡屋頂、燕尾脊、鏤空雕花石窗……翔安的紅磚古厝,讓62歲建築工人魏淵樹心動了。他拿起畫筆,創作了《古屋一角》。這幅作品被選送參加華東農民畫畫展,受到一致好評。有了第一幅作品,魏淵樹又繼續創作了第二幅、第三幅……這些作品都是以古厝為主,聯繫生活實際,把民間味、鄉土味、裝飾味、現代味融為一體,將古厝風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在魏淵樹看來,閩南古厝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失去了閩南特色建築,如何弘揚閩南文化?魏淵樹希望通過自己的畫筆,永久「留」住閩南古厝。
「子孝孫賢萬世尊」。一踏進翔安區內厝鎮蓮塘村「老人之家」,這些刻在古厝上的字顯得格外耀眼。
當地企業家林良菽自己掏錢把祖厝修葺一新,開辦了「老人之家」,免費為70歲以上老人提供三餐。每到飯點,「老人之家」就熱鬧起來,村裡70多位老人準時到此免費用餐,還可以聊天、打牌、讀報,盡享晚年之樂。林良菽的善舉感動了村民,有人把自家種的蔬菜送過來,有人主動到「老人之家」做義工。
閩南古厝融合了當地人民的智慧與文化,它濃縮了閩南人堅忍、開朗、沉穩、豁達的性格。時至今日,在紅磚古厝仍然可以尋覓到這種精神。
在當地還有一段佳話。有300年歷史傳承的新圩,各處遍布數不清的歷代古厝。村民群策群力、集思廣益,讓村裡曾經破敗不堪的閩南古厝群得到修整,重新煥發出古樸而典雅的風貌。
留住鄉愁味道
翔安區是大陸距離臺灣地區的金門島最近的地方,最短距離僅1800米。翔安的古厝,既是鄉親們自古以來的精神家園,也是海外遊子寄託鄉愁的地方。
不久前,新店鎮呂唐社區董水前村一座一百多年歷史的祖厝被重新修葺,修建者是遠在美國的遊子柳水林。1937年日寇南侵,年僅6歲的柳水林隨父親泣別親人、告別古厝,遷居到美國,母親彭氏一人守護古厝,種田看家。這座翔安獨有的九架構古厝,還有祖厝大門口被彭氏雙腳磨光了的地磚,寄託了海外遊子的濃濃鄉愁。柳水林對這座帶著「搖籃血跡」的古厝念念不忘,一直希望靠自己的雙手重修古厝。
除此之外,在翔安的眾多村落中至今仍可看到用紅磚、紅地板作為主要建築材料且保存完整的閩南紅磚古厝。這些古厝,講述著不同的故事,是閩臺文緣的見證。在來自臺灣的攝影記者陳鬱文看來,兩岸的老房子「一脈相承」,有很多共通之處。正是這些共通之處,賦予了紅磚古厝獨特而濃鬱的鄉愁味道。(記者馬躍華 通訊員 林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