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心情沉悶,雖然已經是萬木復甦春光明媚,可由於疫情的持續不能遠行,只能在家門口欣賞湖邊春色桃花開。隨著時間的推移,疫情的減輕,決定走出去,面向大海,春暖花開。去沐浴天津第一縷陽光,走訪天津最後一個漁村——大神堂村,呼吸一下大海的味道,放鬆一下忐忑的心情。
從家出發跟著導航的線路,大約10公裡左右從黃港收費站上高速,一路朝東北的方向狂奔,標牌上顯示去往漢沽、唐山。由於疫情期間高速免費,所以選擇了高速優先。此時雖然已是陽春三月,可高速路兩邊的草木還沒有發綠,公路兩邊都是一望無際的蘆葦蕩和沼澤、溼地,給人以「千頃蒹葭十裡洲」的感覺。只是車快到大神堂出口時,看見大片的海灘被分割成一塊一塊的,遠遠望去像未播種的稻田,這些都是海產品人工飼養基地,主要飼養大蝦、螃蟹。駕車在高速上跑了50多公裡駛出高速,進入縣道。由於是縣道馬路顯得十分狹窄,僅夠兩車行駛。大約在縣道上行駛5公裡,一個小漁村顯現在眼前,因為疫情的需要,進入漁村要出示天津的健康碼、測量體溫,隨後進入大神堂村,把車停在簡陋的停車場,我們就直奔碼頭。在通往碼頭的路上,兩邊有漁民賣自己製作的蝦醬、魚乾,還有幾家經營海鮮的飯店在開門營業,別具小漁村的特色。
據說大神堂村是天津市漢沽最東邊的一個漁村,這裡被稱為天津第一縷陽光照射的地方,名叫大神堂,村南近海處有一座大廟,名叫魚骨廟。傳說這個村原名叫黎家莊,後又叫陸家莊,在明朝永樂初年改名叫大神堂。明朝洪武帝期間,曾在這裡打了一場惡仗。據說屍橫遍地,血流成河,後遷民到這裡又遇到瘟疫,由豐南來了一個術士說只有神才能鎮住邪氣,因此當地設立神壇進行作法驅邪,後來當地人把村改名神堂莊,後北面又建了個小村莊,因此神堂莊叫做大神堂,小莊叫做小神堂。現在,魚骨廟早已不知毀壞到哪裡去了,而大神堂村倒成了天津至今仍保持傳統打漁作業的最後的自然漁村。
一進入碼頭,首先看見的是國旗在漁船上迎風飄蕩,矯健的海鷗圍著漁船在飛翔,漁民們在忙著往船下卸貨。因為潮水已經退卻,漁船都停靠在半水半泥的碼頭,只有小汽艇穿梭在大海和碼頭之間。帶著迫切的心情,懷揣面向大海的希望來到海邊,結果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這裡的大海沒有波濤洶湧,沒有碧波蕩漾,也沒有「我愛這藍色的海洋」。有的是黑泥水一樣的大海,有的是沼澤一樣的泥灘,還有那鋪滿牡蠣殼的淺灘。然而,就是這不起眼的大海,就像一個不愛打扮的村婦,她不靠華麗的外表去吸引人,靠的是一顆奉獻的心贏得大家的認可。就是在這淤泥的海灘是牡蠣,青蛤,扁玉螺等海洋生物的重要棲息地,尤其是這裡的牡蠣,遠近聞名。它不僅是牡蠣礁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也是我國北方緯度最高的活牡蠣礁聚集地。在淺淺的海灘上,看見人們在用小筢子在扒拉著,是在收穫牡蠣和青蛤,聽趕海的人講,如果勤快一點,一個上午能收穫二三十斤。
順著通往海邊的棧道,來到大海的懷抱,遠遠望去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廣闊,那無邊無際的滄海,任憑海鳥在翱翔,常常讓人心潮澎湃,多少英雄人物,觀滄海示雄心壯志。秦始皇觀東海以求長生不老,永續霸業,只可惜萬裡長城今還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一代梟雄曹操登山望海發出了: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表達了他的宏大抱負和理想,抒發了一統天下的志向。而我們普通人沒有偉人的遠大目標,也沒有才高八鬥的文筆,只能感慨大海寬廣胸懷,自己的渺小;大海的永恆,生命的短暫,告誡自己珍惜當下,好好活著。
在棧道的終點矗立著一塊高大的石英石,石頭是刻著「津門第一縷曙光」七個大字,許多觀海者在此留念。也有早上起來在這裡觀看紅彤彤的太陽從海上冉冉升起,迎接津城第一縷陽光灑滿全身,猶如幸福的花兒盛開。在石碑的兩側,一邊是風力發電的葉片好似大風車迎風轉動,另一側大型火力發電廠冷卻塔冒出的淡淡白煙,為天津市的發展提供著強大動力。
來到碼頭當然要買些海鮮回家。順著碼頭邊上有十幾家海鮮攤位,主要是賣皮皮蝦、海螺、牡蠣、螃蟹,由於皮皮蝦和螃蟹不是季節,我們主要問了牡蠣、海螺的價格。一般牡蠣是20元一袋,一袋10斤。海螺的價格是20元一斤。經過討價還價35元買了2袋牡蠣,折合一塊多一斤,在豬肉30多元一斤的今天,牡蠣真是良心價。
提著兩袋牡蠣走在碼頭上,看到漁民們在忙碌著修船、補網,那厚重的木船上沾滿小海螺,告訴著人們小船歷經滄桑;修船的打磨聲仿佛向人們訴說著漁村的歷史;那編織漁網的姑娘眼神是那麼的安詳,仿佛在編織未來美好的生活。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大神堂村就和中國千千萬萬的小村落一樣,逃脫不了衰敗的命運,天津最後的小漁村也在慢慢的時光中消失,村裡的年輕人都去市裡打工,不遠處的高樓是他們新的家。看著來來往往的遊客,想起了錢鍾書先生《圍城》的一句話,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雖然他是描寫愛情的,可對居住者、旅遊者何嘗不是這個心情。
失去的往往更加珍惜,真希望小漁村就像大海一樣潮起潮落,永不停歇。正如作家馮驥才老先生所說:我們民族最悠遠最綿長根,是在村落裡,文明的根基是在我們的大地裡。要留得住綠水青山,系的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