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騎行,熱愛聊城。歡迎大家來到聊城騎談。在騎行的路途中,我們會遇見很多值得留念的東西,還有那些古老的文明,期待那些老文物可以加以保護、加以重視。
聽翟繼賢聊七級古街
6月26日,我們騎行七級鎮,見到七一村委會的翟繼賢先生,他熱情地招呼我們,跟我們聊七級古街。謝謝這位好客的主人!
七級是明清時期的運河古鎮。唐時稱「毛鎮」。清朝乾隆三次在這裡登臨,碼頭十七級臺階正好在水面露出七級。「七級。」登岸後,乾隆隨口一說,便成金口玉言,叫了上千年的「毛鎮」改名「七級」。
七級鎮是清朝翟姓運糧道的故鄉。沿運河古街,朝廷設有三處官倉,俗名米廒。大橋處運河西是莘縣廒,中橋南運河西岸是陽穀廒,中橋東過隅首路南是東阿廒。
資料稱,七級古鎮分為東西兩部分,鎮上有六縱八橫十四巷,六門四關。六縱是雙井街、老街、東順河街、西順河街、丁家街、幸福街;八橫是興隆街、石獅子街、東關街、北關街、大隅首、小隅首、夏家街、西街,統稱為十四巷。現在六門四關已經損毀,只剩下遺址。至今仍有一條古街保存還算完整。
從七級碼頭石階,向東進入古街,現在道路的下面都是青石板路,從碼頭往東二三百米長的街下都埋著這樣的青石板。
往東約四十米,路南是翟家祠堂。翟姓是當地的大姓,祠堂是宗族興旺傳承的重要活動場所。祠堂現在一處大院子內,因為院子主人不在,我們沒法進入參觀。據介紹,七級鎮翟家祠堂已經破敗不堪,祠堂門額上的「芝蘭寶」三字。
路北是遠近聞名的狄家藥鋪「春和堂」,是素有「南毛北狄」之譽的名醫狄大光的住宅,原鋪面懸有當時的府臺、縣臺所賜匾額。門前豎立龜馱碑兩座,今兩石龜猶在。
東邊路口處,是「一碑擔兩間」茶館。這個茶館地處要害,當年生意很紅火,從七級碼頭上岸的商人都會到這裡歇腳,要上一壺茶慢慢品嘗。茶館只有兩間,中間是大梁,正下方埋著一座石碑,石碑正好處於中間,因此有「一碑擔兩間」的說法。另有說法認為,「一碑擔兩間」的諧音是「一百單兩間」,意思就是茶館雖小,但是很敞亮。
茶館後面是玉皇皋。茶館後的這處破損建築,裡面空蕩蕩的一個鑲嵌在牆體中間的木製窗閣,玉皇皋的石刻就放在這個窗閣中,可惜多年前被盜了。
茶館斜對過,是當地知名的建築「八卦樓」,磚結構建築,因有八個角而得名。
古街東首的十字路口,是七級鎮中心,成立人民公社以後,供銷、郵電、稅務等部門也都設立在此處。
七級鎮東關街也叫翟家街。清朝這條街曾出過一位名人─—嘉慶皇帝的授業恩師翟作楨。在前東門和後東門之間路北,建有功德牌坊─—「旌表儒林郎翟作楨之妻安人馮氏壽坊」。
提供者:聊城騎友念以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