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菩提樹下覺悟後,說出一句話,影響了無數人!

2020-12-17 悟空說禪

佛教的創始人,名叫釋迦牟尼佛,在釋迦牟尼佛還沒有成佛之前,還有一個名字,名叫:悉達多。悉達多的父親是釋迦族國王淨飯王,出身高貴的悉達多,不喜歡榮華富貴,卻喜歡追求真理,最終走上了一條出家苦修之路。

悉達多太子苦修六年後,終於在菩提樹下,悟道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見到了世間的真相,悟道後的悉達多被稱為佛陀。佛陀覺悟後,說了一句話,影響了無數人,也包括生活在今天的人。

佛覺悟說,說了這樣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就是這樣一句話,影響了無數後世之人,這一句話當中,包含了兩層重要的意義。

第一、這句話告訴後人,其實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的佛性與佛的佛性無二無別,眾生、佛、心,皆沒有分別。這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之處。

佛教認為,佛是由眾生成就的,只要眾生覺悟了,眾生就是佛,這與當時的婆羅門教和其他很多宗教思想完全不同,在很多宗教當中,都有崇拜神的,在其他宗教當中,神並不是人可以成就的,神是至高無上的,人和神是不平等的,而佛則說,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第二、這句話同時也指明了眾生與佛的本質區別,那就是因為眾生妄想執著,沒有證得,而佛去除了妄想執著,或者說佛找到了本來就沒有妄想執著過的自己,所以佛見到了本來清淨的自性,本來就不生也不滅,不垢也不淨的自性,本來就具足、且能生萬法、本無動搖的自性。

因為佛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可以超凡入聖,轉迷為悟,轉識成智,一念覺悟而成就了佛果。

這句話也關係到你對佛教的正確認識,因為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總是認為佛是主宰,人是被主宰的萬物,人要依靠佛,人要給佛燒香供養才行,這樣佛才會保佑你。這種思想,顯然與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矛盾的。

佛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人要依靠自己,學會專注於自己的內心,不要依賴環境或是他人,做好自己的一盞明燈,讓自己發光發亮。我們學習佛法,就是在向佛學習,把佛成就自己的方法學來,把佛具足的慈悲和智慧學來,自己依教奉行後,有一天也可以離苦得樂,這才是佛要我們去做的事。

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佛在菩提樹下覺悟後,說出一句話,影響了無數人!
    悉達多太子苦修六年後,終於在菩提樹下,悟道了宇宙人生的真理,見到了世間的真相,悟道後的悉達多被稱為佛陀。佛陀覺悟後,說了一句話,影響了無數人,也包括生活在今天的人。佛覺悟說,說了這樣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 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後,說的第一句話,開悟了無數人
    佛陀並不是一個神,而是與我們一樣的人,而我們與佛陀的區別在於,佛陀是覺悟之人。說起覺悟不得不提一提當年佛陀經過六年苦修後,最終在菩提樹下覺悟後,他到底覺悟了什麼?佛陀覺悟後說的第一句話又是什麼?對我們有什麼影響?佛陀生活的時代是沒有佛教的,但卻有婆羅門教。
  • 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後,說的第一句話,開悟了無數人
    佛陀並不是一個神,而是與我們一樣的人,而我們與佛陀的區別在於,佛陀是覺悟之人。說起覺悟不得不提一提當年佛陀經過六年苦修後,最終在菩提樹下覺悟後,他到底覺悟了什麼?佛陀覺悟後說的第一句話又是什麼?對我們有什麼影響?佛陀生活的時代是沒有佛教的,但卻有婆羅門教。
  •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菩提樹有何功德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菩提樹有何功德?無論信佛與否,很多人常會說一句話「心似菩提樹」,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的心無波瀾。而對普通世俗人而言,菩提樹,也就是一種普通的喬木而已。可是,您知道嗎,對信佛的人來說,菩提樹那可是佛教的聖物。其原因很簡單,大概在距今2600年前,佛教的創始人、後來被尊稱為「佛祖」的釋迦牟尼,就是在一棵菩提樹之下覺悟成佛的。後世信佛之人為了紀念這個事件,便將菩提樹當成佛教的第一聖物,其地位簡直就是釋迦牟尼的化身。相傳,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有過很多年的苦修。
  • 菩提樹下,佛陀所覺悟的「道」是什麼?其實不過是這兩個內容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故事,雖然悟到的內容,他並不沒有親口說出來,也沒有寫出來,這從某種程度上只能說,他所悟到的內容是無法通過言語表達出來,甚至不能用文字記錄的方式來傳承。那麼,他在菩提樹下,到底悟到了什麼?以至於說法說了幾十年,仍不能完全表達他瞬間所悟到究竟呢?因此,對於佛陀當年在菩提樹所悟到的秘密,代歷的學者、聖賢、甚至高僧都曾有過探討,雖然也有曾得到過所謂的答案,但這些也只能供後人參考,是否是當年佛陀所覺悟的內容,還有待考證。
  •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菩提樹有何功德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菩提樹有何功德?無論信佛與否,很多人常會說一句話「心似菩提樹」,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的心無波瀾。而對普通世俗人而言,菩提樹,也就是一種普通的喬木而已。可是,您知道嗎,對信佛的人來說,菩提樹那可是佛教的聖物。其原因很簡單,大概在距今2600年前,佛教的創始人、後來被尊稱為「佛祖」的釋迦牟尼,就是在一棵菩提樹之下覺悟成佛的。後世信佛之人為了紀念這個事件,便將菩提樹當成佛教的第一聖物,其地位簡直就是釋迦牟尼的化身。相傳,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有過很多年的苦修。
  • 釋迦牟尼佛修行覺悟為什麼是在菩提樹下?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打坐的人需要清淨的心,需要沒有幹擾的心。蚊蟲在身邊叫來叫去,關鍵叮了還癢,癢了還疼,這對清淨心是一個很大的幹擾。所以這個羅網,是當年打坐環境的另外一種訴求。我們來看經文當中表現出的極樂世界與我們這個世界雜亂不堪與混亂不堪的明顯一個區別就是,它表現出有序。這個有序就是讓眾生能心嚮往之的。
  • 菩提樹下,佛陀所覺悟的「道」是什麼?其實不過是這兩個內容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的故事,雖然悟到的內容,他並不沒有親口說出來,也沒有寫出來,這從某種程度上只能說,他所悟到的內容是無法通過言語表達出來,甚至不能用文字記錄的方式來傳承。那麼,他在菩提樹下,到底悟到了什麼?以至於說法說了幾十年,仍不能完全表達他瞬間所悟到究竟呢?因此,對於佛陀當年在菩提樹所悟到的秘密,代歷的學者、聖賢、甚至高僧都曾有過探討,雖然也有曾得到過所謂的答案,但這些也只能供後人參考,是否是當年佛陀所覺悟的內容,還有待考證。
  • 釋迦牟尼佛修行覺悟為什麼是在菩提樹下?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打坐的人需要清淨的心,需要沒有幹擾的心。蚊蟲在身邊叫來叫去,關鍵叮了還癢,癢了還疼,這對清淨心是一個很大的幹擾。所以這個羅網,是當年打坐環境的另外一種訴求。我們來看經文當中表現出的極樂世界與我們這個世界雜亂不堪與混亂不堪的明顯一個區別就是,它表現出有序。這個有序就是讓眾生能心嚮往之的。
  • 禪修者應拋棄須經無數次輪迴才能覺悟解脫的說法
    一個人,要經過無數次的輪迴,才能覺悟解脫。這是許多學佛者,許多接近佛法者,都會碰到的一句話,也是時常聽到的一句話,甚至也許還是佛友的敦敦教誨。在求法的路上,精進不止,肯定能很快覺悟解脫的,肯定能在這一生就覺悟解脫的。佛陀離開皇宮,獨自出家後,前後找了兩個師父,分別跟著他們,各學了三年,總共也就禪修了六年。儘管這六年的禪修,沒能讓他覺悟,但卻為佛陀培育出了很強的定力。正因為這樣,當佛陀在菩提樹下,盤腿端坐,進入甚深禪定後,進入完全放鬆的狀態,佛陀就覺悟了,佛陀就明白了一切。
  • 菩提樹是佛教聖樹,見菩提樹如見佛陀.
    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因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才得名為菩提樹(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為「覺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們還經常在菩提樹下思考。一棵位於斯裡蘭卡阿努拉德普勒的聖菩提樹種植於公元前288年,據說源自釋迦牟尼在下面覺悟的那棵菩提樹,是目前有確定年齡的最古老的人工種植的被子植物。菩提樹是印度的國樹,臺灣花蓮的縣樹。
  • 佛經故事:佛證道後,大象、獼猴、鳥爭奪菩提樹的所有權……
    據說,佛覺悟後第二年,他離開了菩提樹,往鹿野苑廣轉法輪,普度眾生去了。有道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佛沒有所謂「雞犬」,更放棄了世俗種種,了無牽掛。唯獨留下那顆畢缽羅樹,也就是菩提樹,它成了聖跡。無論人畜天鬼,一切有情悉皆來此參拜供養。
  • 佛教:什麼是覺悟?佛陀在菩提樹下究竟證悟了什麼?你懂嗎
    釋迦牟尼佛覺悟之後,從菩提樹下下山,在進入村落之前遇到一群小孩子,小孩子看到這個人說:「你這個人好莊嚴,為什麼你這麼莊嚴?我們大家都很喜歡跟你在一起。」佛陀說:「我是覺悟的人,我已經醒來,而其他很多人都處於睡眠當中,在做夢。」所以有一個詞叫醉生夢死,就是形容這批人。
  • 佛陀剛悟道的時候就說出了佛法的基本教義,卻被人忽略了千年!
    這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之後,面對梵天的勸請說出的一句話。「停,停,不要再勸了,我所悟到的東西,不能言語,不可思議,我又如何住世說法呢?」不過幸運的是,佛陀憑藉他出世間的智慧找到了解釋這不可言說真諦的方法。那麼佛陀到底悟道了什麼呢?
  • 原創:三千年前,菩提樹下,釋迦牟尼佛目睹明星說了這麼一句話。
    戲中人不願滅夢,水中月鏡中花,諸行無常。透過星光,我似乎看到三千年前,菩提樹下,釋迦牟尼佛目睹明星,歡喜說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分別而不能證得。」我願常守菩提樹,時時憶佛恩。唯願花開見佛,南無阿彌陀佛。
  • 重走玄奘路特稿:菩提樹下悟人生
    他恢復體力後,走到尼連禪河裡洗去泥垢,便來到了菩提伽耶的一棵畢缽羅樹下,鋪上吉祥草,向著東方盤腿而坐。經過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燦爛的陽光再次照亮大地時,他的腦海終於明澈起來。他對生命的意義大徹大悟,從而成了佛陀。    那棵畢缽羅樹,由於庇護佛祖頓悟,被更名為菩提樹。「菩提」是梵文譯音,意為「覺悟」或者「智慧」。他的弟子們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那年他35歲。
  • 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了證四聖諦
    佛教說「緣起法」是一種客觀理法,自存常在,覺悟「緣起法」才得以成佛。若用「緣起法」來分析世間萬象,分析到最後都沒有獨立自成、永恆不變的「自性」,認為諸法無有恆常主宰之實體,站在真諦的角度「諸法無我」,而不是否認世間的一切。
  • 一花一天堂,一樹一菩提,菩提樹開花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傳相在20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無論是印度教、佛教還是耆那教都將菩提樹視為「神聖之樹」。
  •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他不像我們現在人學佛,三心兩意的,東面去拜個老師,西面去拜個老師,這邊去套幾句話,那邊去套幾句話。而釋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誠誠懇懇去學,該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後他認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於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經過六年,認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離開了。後來在恆河邊菩提樹下打坐,發誓非成無上正等正覺不可,否則便死在那裡,最後終於睹明星而悟道。
  • 罕見的菩提樹和菩提花,歡迎轉載
    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因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得名菩提樹,意為「覺悟」。後來阿難陀把這件事告訴佛陀,佛陀對阿難說:「世間有三種器物應受禮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樹。禮拜菩提樹吧,這和禮拜如來功德一樣大,因為它幫助我圓成佛果。」所以,見菩提樹如見佛。現在,在印度金剛座,每年都有祈願法會。在金剛座的菩提樹下有時候好多人在下面等一天,尤其是秋天,風一吹過,大家就在樹底下搶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