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到謀士,可能很多人會想到諸葛亮、龐統、郭嘉等人,的確在三國演義中描述了太多太多的能人異士。
在《三國演義》中的徐庶,確實是個神人。雖然亮相的時間很短、參與的事件不多,卻人物形象清晰,更有幾分神秘色彩。他謀略高超,幫劉備以弱勝強戰勝曹仁帶領的強大敵人,自不待言。而且,還給後人留下幾個迷局,確是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範。
徐庶是潁川人,都說潁川出人才,徐庶就是個超級人才。他流傳最廣的故事便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徐庶少年時喜歡練劍行俠仗義,後來為人報仇被官府抓,逃脫後改名換姓前往儒家的學捨去學習儒學。但是同舍的學生們都嫌棄徐庶先前做賊,凡事都不肯與徐庶一起。徐庶於是每天都起床的特別早,一個人打掃衛生,不管什麼事都先問問別人的意見,認真學習儒學,漸漸的,徐庶對於儒家的經義學問都非常精通,而且還結識了同郡的石韜,倆人膠漆相投 ,後來一起在魏國做官。
而在投身曹營之前,徐庶可以說是劉備身邊的重要謀士,劉備在沒有得到臥龍和鳳雛之前,徐庶就先行來到了劉備的身邊,只是,徐庶為了掩人耳目,化名單福出現在劉備面前。來到之後,就出謀劃策,替劉備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以少勝多,使得曹操的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正因為如此,徐庶的才能也得的了曹操的賞識。只不過,徐庶也是有一個致命弱點的,那就是他的孝心。於是,在程昱的謀劃下,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請到了曹營。名為邀請,實為脅迫,這一點,聰明的徐庶自然也看出來了。但是,雖然看出來了,作為大孝子的徐庶,依然選擇離開劉備前往曹營。於是,便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傳說。而說到徐庶,作者不得不提下一個人,那就是諸葛亮。因為劉備是在徐庶的推薦下才認識的諸葛亮,可以說,徐庶是諸葛亮的引薦人。在荊州,徐庶將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劉備在見過諸葛亮後,經過談話,知道徐庶所言不虛,就將諸葛亮收至麾下。
徐庶才能過人。曹操營中有個謀士程昱,對徐庶頗為了解,曹操問他:「徐庶之才,比君如何?」程昱很坦率:「十倍於我。」後來赤壁之戰,黃蓋用苦肉計,闞澤下詐降書,龐統獻連環計,將曹操騙得團團轉,卻瞞不過徐庶。
也許很多人會問,既然你說他是三國中最厲害的謀士之一,那諸葛亮和徐庶之間,誰跟厲害呢?作者認為徐庶所表現出來的才幹,有些地方諸葛亮也比不過。
首先我們說說倆人戰績之比,徐庶在新野輔佐劉備,打了為數不多的幾仗百分之百是勝仗,而且令曹操非常嫉妒的是:這麼有才幹的謀士怎麼跑到劉備那兒去了!這樣的戰績在三國所有的謀士中都首屈一指,可跟郭嘉法正等相比。不可一世的曹魏大將曹仁不僅顧此失彼丟了樊城,而且敗得丟盔卸甲逃回許都。在看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敗多勝少。可見徐庶在軍事才能方面應該是超過諸葛亮的。
其次,我們說說徐庶的情商,在處理與關羽張飛趙雲的關係上,徐庶做的比較得法。和氣商量,彼此尊重,他講究平等相待,因而贏得了他們的信任與尊重。關於這一點在三國故事公眾號之前的文章關羽張飛為什麼近徐庶而遠諸葛 有詳細剖析。諸葛亮代替劉備執掌軍權後,居高臨下的姿態也讓同樣傲氣的二將軍很不受用。也就是在處理與將軍們的關係時,有些不夠和諧。看來諸葛亮不如徐庶更懂得中庸之道。
還有,我們對比下徐庶的為人,徐庶比較謙虛低調,他總是把自己擺在較低的位置上去仰視諸葛亮,從來沒有吹噓過個人的才能。在實際謀劃作戰之時,徐庶又審時度勢,用兵得法,舉重若輕,以一個個勝利證明了自己的價值。這就讓關羽和張飛打心裡佩服這位單福軍師,認為人家果然會神機妙算,牛皮不是吹的!諸葛亮則不同,喜歡自我標榜,人在草廬之中,寸功未立就自比管仲樂毅。
最後,作者在誇讚下徐庶,他是文武雙全,練過武功,曾經行俠仗義,路見不平,出手傷過人。如果上陣衝殺,也是一員智勇雙全的將軍。諸葛亮只是滿腹經綸的一介書生,雖然能騎馬,能用劍。但是沒練過拳腳功夫,只是一個智慧的化身。因為徐庶和諸葛亮同為水鏡先生的學生和好友,學識能力不可能相差那麼懸殊,只能在伯仲之間。所以作者妄下一個結論,徐庶是個不遜於甚至要厲害於諸葛亮的一個謀士。儘管二位各有千秋,雖然不能五五對開,打個平手。
最後我們來說說徐庶忠義兩全的事情,徐庶被人敬佩的原因就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典故出自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徐庶通過自薦的方式成為劉備的軍師,但被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曹營。徐庶在知道母親被抓後,去投奔曹營的事情,就體現了一個孝。在漢朝,一個人要想做官,一靠門第,二靠孝道。漢朝以孝治天下,皇帝的諡號當中都有一個「孝」字,官吏的選拔也有孝廉一科。也就是說,在漢代無論是做人還是做官,孝是最基本的條件和要求。反過來說,不孝是難以在社會上立足的,這就是徐庶母親被擄掠要離開的直接原因。
但有人會說,他投奔敵人了,為何還說他忠誠呢,他的忠表現到了一言不發上,劉備自始至終都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恥笑,又以劉備有諸葛亮輔佐為由拒絕,並告訴劉備,自己雖然身在曹操營,但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謀。「徐庶進曹營」後與「關羽降曹」事件演化為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一點體現了一個忠字,儘管這樣的情況下,徐庶做到了忠孝兩全,但我們在三國後面的故事裡,卻再也看不到徐庶的身影,很多人都在問徐庶去哪了?
關於徐庶的結局,《三國演義》是這樣交待的:在赤壁大戰前夕,龐統過江巧獻連環計,為躲避戰火的硝煙和曹操的迫害,徐庶聽從鳳雛之計,在曹營散布西涼馬騰、韓遂造反兵犯長安的謠言,主動討令,與大將臧霸一起,脫離了戰場西去長安,從此,在風雲變幻的三國史詩中,徐庶就像一條見首不見尾的神龍,永遠地消失了蹤影。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於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我們無從考證。徐庶的去處也眾說紛紜,在膠南近年整理校注的編纂於清乾隆年間的《靈山衛志》中找到了徐庶在青島膠南隱居傳說的記載。
據說徐庶遠離曹操隱居後,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過人的智慧幫助鄉民。他知天文,曉地理,為漁民出海打魚選擇適當的氣候時令。躲惡風,除蛟害,用他的岐黃之術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教農人採桑養蠶,耕種五穀,鄉人有難無不傾心相助。他為當地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同時也留下了很多有關他的傳說故事,在膠南還有「徐庶不離帽子峰」之諺語。在《靈山衛志》中就記載有徐庶在膠南活動的傳說。他被鄉人奉為神仙,傳頌方圓數百裡。若干年後,人們在大珠山帽子峰建起了徐庶廟,從此香火不斷,供奉達到了狂熱的程度,無事不求。過往漁民和膠南、膠州、諸城、高密等地的群眾都來進香,十分敬重。像南方人出海前拜祭媽祖一樣,此地人出海則是到徐庶廟叩拜。
對於歷史上的三國中,大部分人最喜歡的就是諸葛,但是其他英雄人物也在某些方面令人敬佩,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點和作用,各位網友,您有什麼有意思的話題,歡迎留言給我們,讓我們一起聊聊歷史上的這些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