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辛亥革命作為推翻擁有2132年帝制的標誌,是一個時代開始的標誌,而在歷史洪流中,原本作為清代「舊朝新軍」代表人物之一的黎元洪成為了當時的重要人物,那麼當時人稱「黎協統」的他是多大級別的軍官呢?
辛亥革命:由「黎協統」變「黎大都督」
宣統三年,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黎元洪已經是湖北軍界的領袖人物之一,是湖北新軍第21混成協協統,當時湖北新軍有第8鎮和暫編第21混成協兩支力量。10月11日,黎元洪被革命黨人強迫推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成立後,先後推選黎為中央軍政府大都督、假定副元帥、大元帥。
根據1909年10月的清朝《陸軍軍官軍佐官職品目比照文官補官等差表》,協都統是當時清朝軍隊上等三級的軍官,就我們比較了解的清代官階品級上,相當於巡撫、布政使,從二品官階。
當時經過現代化改革的清朝軍隊,基本構成為:鎮、協、標等,相當於師、旅、團;混成協與現代意義的混成旅,在編成思路上有相似的地方,當時的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在1907年時有4612人,軍官288人,擁有獨立的炮營、馬營、工兵隊、輜重隊。
歷史交替的洪流中,黎元洪的名望很高
對於歷史的選擇,讓黎元洪成為辛亥革命中第一位成為軍政府都督,後來兩次成為了中華民國大總統,其實也有必然性,生於1864年的黎元洪此時已經年近50,早年曾參加過著名的甲午海戰中的黃海戰役,擁有12年的海軍生涯。
後來,被張之洞調入南京自強軍,張之洞也是黎元洪早期崛起的貴人,多次委以重任,並十分重視他的建議,黎元洪曾多次出國考察,是一位思想很開明,見識廣闊的軍事政治人物。
雖然,黎元洪當時是清政府湖北地方的高級軍官,但是他對於進步思想和同盟會、革命黨人卻也有欣賞和同情,在他所統領的第二十一混成協中,就有許多的進步人士,在平時黎元洪對於革命黨人也盡力維護,因此在封建官僚體制和進步革命黨人中,他同樣有很高的威望。
立於權力核心:只是沒了兵權
有得必有失,在南北議和時期,黎元洪對於民國政府的走向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雖然最終他傾向於袁世凱,並成為了民國副總統,不過,雖然黎元洪對於革命黨人有爭權奪利的行為,有著很大的爭議,卻在結束封建帝制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始終堅持民主共和的歷史趨勢,1924年黎元洪還曾招待過孫中山先生,甚至在孫中山去世時,也曾在設靈堂供奉。
但是他南北議和後受袁世凱邀請到了北京,脫離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湖北,雖然身在權力核心,身居高位,但是沒了兵權的他,失去了左右大局的能力。
在袁世凱復闢稱帝時,黎元洪有心反對,卻無力抗爭,與蔡鍔不同,他沒有再回到湖北,只能無聲的反對,在袁世凱死後的歷史洪流中,因為之前很高的名望,導致自己深陷當時的政治漩渦中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