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說,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站在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大廳,或許你會覺得,天堂就是這個樣子吧。
這個今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的圖書館,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目前,圖書館的日常人流量在3000左右,周末和節假日則能達到每天15000人左右。而其中,年輕人佔了大多數。在採訪中他們表示,圖書館的顏值是吸引他們前來的很重要因素。
圖書館的高顏值,有賴於建設者的巧手裝扮,濱海新區圖書館由中建裝飾集團所屬中建深圳裝飾有限公司北方分公司承建。中建深圳裝飾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李營介紹,在整個建設過程中,他們秉承工匠精神,堅持創新、環保理念,精益求精,力求將這一建築做成精品。
圖書館裡有「乾坤」
文化中心的圖書館大堂由「濱海之眼」及書山兩個區域組成,同時也是裝修工程中施工難度最大的部位。李營介紹說,書山區採用了穿孔3D列印油印圖文鋁板,在保證美觀的同時,又巧妙地運用聲學原理,利用鋁板上的孔洞,實現了較好的吸音效果,很好解決了大空間帶來的回聲難題。在這裡,讀者可以拾級而上,隨手取書,既感受「書山有路勤為徑」的意境,更體會坐擁書城、博覽群書的樂趣。
「濱海之眼」的球體外表皮是由751塊梯形雙曲鋁板組成,每塊鋁板的接縫位置必須是90度的直角,對原材料鋁板加工精度要求就很高,但真正困難的還是在安裝階段。整個球體只能採用手工安裝的方式進行,為保證質量,他們精心挑選14名經驗豐富的施工人員進行手工裝配,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打磨,成功完成了難度最高的球體拼接,完美實現了設計意圖。
綠色施工點亮濱海
在建設過程中,建築方還將環保理念貫穿始終。除了從設計到選材使用綠色可再生資源外,文化中心的長廊區域3000多平米的光伏幕牆,是太陽能光電池技術與玻璃幕牆融合的產物。這些光伏幕牆產生和儲存的電能,足夠地下停車場的日常用電需求,充分體現了綠色建築特徵,引領了環保節能的潮流。
「鐵骨柔情」的文化長廊
圖書館外的文化長廊是文化中心最具特色的看點之一。目前國內各個城市的文化中心中,只有濱海新區文化中心是通過封閉式連廊進行有機連接的。整個連廊由28把「鋼筋傘」——傘狀鋼結構並排組合而成,全長340米、寬25米,高30米,宛若一條絲帶貫穿五個場館,並將其緊密聯合,成為了濱海文化中心最具特色的形象標誌,而這個大傘相連的形象也成為了濱海文化中心的形象LOGO被廣泛使用。
李營介紹說,傘狀鋼結構在設計之時,先通過BIM技術對結構模型進行了精確計算和論證,而後用3D印表機列印出樣板,再由設計師進行色彩和細節的驗證與修改,最終28把「鋼筋傘」還要經過16道工序,變成充滿金屬質感的模樣,呈現在大家面前。這一設計將整個文化中心連接成一個整體,設計感與功能性融於一體,為前來參觀遊覽的市民提供了獨特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