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燙類事故是《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 6441-1986中規定的二十類事故類別之一,也是製漿造紙企業比較常見的事故類型。之所以說其比較常見,其一是由於製漿造紙生產過程中存在的灼燙類事故危險源種類多而且分布範圍廣,其二是由於員工在設備操作和檢維修作業過程中接觸頻繁而且不易配戴個人防護用品,造成員工直接暴露在灼燙風險下的概率高。灼燙類事故輕則造成皮膚損傷,重則出現器官類損害嚴重時導致死亡類事故。下面,筆者就結合製漿造紙企業典型事故案例和安全生產工作實踐,針對灼燙類事故進行風險分析並提出具體的安全對策措施。
一、造紙企業灼燙事故風險分析
(一)灼燙事故分類
灼燙通常包括接觸火焰燒傷、高溫物體(固體、液體、氣體)燙傷、化學(如酸、鹼)灼傷及其它物理(如電焊光、放射性物質)性燙傷,但是並不包括電灼傷和火災引起的燒傷。GB6441中規定的二十類事故類別是按照事故原因分類的,電灼傷是觸電類型之一,屬於觸電類事故;火災燒傷則屬於火災類事故。
(二)灼燙風險分析
由於製漿造紙原材輔料、工藝設備和參數等生產工藝需要,製漿造紙企業發生灼燙事故風險包含了高溫物體燙傷風險、化學性燙傷風險兩種主要類型。
1、高溫物體燙傷風險
在製漿及其造紙生產過程中,蒸汽是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之一,化學漿製造需要採用蒸汽加壓蒸煮原料,而紙機烘缸更是以蒸汽為唯一的換熱能源。製漿造紙蒸汽使用壓力一般在0.3-0.8mpa,飽和蒸汽溫度130-170℃之間,過熱蒸汽更是高達200℃以上。高溫蒸汽以及管道、容器構成對周圍員工灼燙風險。
纖維漿料在蒸煮容器內時溫度高達150-170℃,噴放時呈現流液體狀,溫度仍達90℃以上,在氧漂段溫度高達100℃以上;清洗漿料後產生的黑液溫度高時可達80℃,而且含有殘留化學蒸煮液。高溫漿料和黑液以及管道、容器構成對接觸人員灼燙風險。
製漿及造紙餘熱回收、蒸汽冷凝過程中產生的熱水以及管線、容器也構成對周圍接觸人員的灼燙險。這些設備主要包括製漿車間蒸煮工段餘熱回收裝置、熱水罐、抄紙車間汽水分離器、造紙烘缸冷凝水排放裝置、分汽包排汙管線等。
表一高溫物體燙傷事故風險分析表
2、化學性燙傷風險
製漿造紙化學品儲存容器、輸送管線以及加注操作作業都可能對周圍危險區域內員工造成灼燙風險,這些化學品主要包括蒸煮液(如NAOH、NA2S等)、鹽酸、殺菌劑等。化學品主要作用於接觸者皮膚,容易造成皮膚燙傷,如果飛濺到身體敏感器官,可能導致器官性功能損傷。而且,有時化學性灼燙和高溫物體灼燙同時發生,比如高溫蒸煮液灼燙傷,對人體的傷害更加嚴重。
表二化學品燙傷事故風險分析表
二、造紙企業灼燙事故典型案例
(一)2007年5月14日21點左右,山東省某造紙廠製漿車間漂洗工段停機清洗,車間操作員工孫某(化名)配戴耐酸鹼手套從鹽酸噸桶內接鹽酸往手提塑料桶內盛裝,另一員工周某(化工)在現場監護,孫某使用快餐杯作為中間工具,在接滿快餐杯往手提桶內倒時,杯子碰到桶簷兒上,杯中鹽酸飛濺到未採取眼部防護的孫某眼睛裡,孫某立即被周某帶到清水處清洗眼部後送往醫院治療,經檢查幸未造成嚴重傷害。
(二)2010年9月3日17時左右,山東省某知名製漿造紙企業製漿生產線拆除蒸煮車間噴放區漿渣罐,該漿渣罐已經連續多年未使用,但是與臨近漿管線相連通,維修工張某(化名)、趙某(化名)到達現場後,首先清除連通漿渣罐的漿管線,但是作業前未確認漿管線閥門是否關閉,當趙某使用氣割清除掉管線法蘭最後一個固定螺栓時,法蘭口突然噴出熱漿料造成趙某燙傷,經診斷造成其全身80%左右灼燙傷。
(三)2015年5月31日22時左右,江西省某知名製漿造紙企業BTMP(漂白化學機械漿)生產線出現木片泵緩衝槽溢流管堵塞,熱水以及木片從排氣管排出,車間領導安排值班長王某(化名)查明原因,並疏通溢流管。王某到達現場後,在未確定木片堵塞位置的情況下,聯繫工作人員在溢流管上盲目開孔,在未開啟木片緩衝槽排汙閥、未確認緩衝液位的情況下,通過開孔用鋼管向上疏通溢流管道,在溢流管內木片疏通瞬間,上部堵塞的熱水(80℃以上)順疏通開孔處湧出噴射到王某身上,造成其全身78%熱水燙傷,送醫院治療十餘日後死亡。
三、造紙企業灼燙事故安全防範對策措施
結合造紙企業發生的以上灼燙事故典型案例,特提出以下安全防範對策措施:
(一)組織開展灼燙事故風險點識別與管控。
結合近期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以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為工作基礎,以「頂層設計」指導和全體員工參與為主線,組織開展「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兩個體系建設工作。全面深入識別出各類事故風險點,制定出具體的管控措施,明確管理責任人,同時,以此為基礎組織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健全隱患排查治理配套管理制度以及隱患分級臺帳、隱患整改銷號記錄等過程記錄文件,使各類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範圍之內,改變以往「頭疼治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局面,推動企業安全生產工作長治久安。
(二)重點規範管理灼燙風險介質輸送管線及存儲容器。
製漿造紙企業灼燙事故風險點分布範圍廣,總體數量大,無論是日常操作還是設備正常檢維修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接觸這些危險源,針對存在灼燙風險的採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是避免事故發生的最可靠方法。第一,建立安全巡查機制。採取崗位點檢結合定期巡檢的方式,加強對管線和容器的安全檢查,建立檢查記錄。第二,高溫壓力管道和壓力容器屬於特種設備範疇的,必須依法辦理註冊登記和定期檢驗,安裝施工委託有安裝資質的單位施工,嚴禁盲目改裝改造。第三,高溫表面必須安裝符合標準要求的保溫隔熱材料,防止接觸人員造成表面燙傷。第四,化學品儲罐設置高低液位報警及安全聯鎖裝置,設置溫度、壓力、液位現場顯示及遠程顯示控制裝置。化學品儲罐及管線材質應符合化學品理化性質,採用耐腐蝕材質或襯裡。
(三)檢維修作業要研究作業方案並執行「掛安全牌」規定。
在對掌握的製漿造紙企業灼燙類事故進行統計分析時發現,絕大部分灼燙事故受害者是在現場進行設備檢維修的作業人,這些作業人或者不了解作業設備存在或連通高溫介質,或者在明知道作業設備存在高溫介質情況下盲目作業,共同點是都沒有採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所謂「掛安全牌」管理,就是斷開與作業設備有關的能源,無論是電源、介質源、汽源等都要斷開與其相關閥門並上鎖掛「有人作業,禁止合閘」安全牌,蒸汽管道必要時加盲板封堵。檢維修作業前,作業負責人要與作業人全面熟悉所作業設備存在的事故風險,討論確定具體作業方案。
(四)現場設置規範的安全警示標識和風險告知。
知道生產作業現場及作業過程中可能接觸到的危險危害因素是法律法規賦予員工的權利之一。企業應依據GB2894-2008《安全標誌及其使用導則》標準規範規定,在存在灼燙危險的部位設置醒目的安全標識,提醒、警示周圍員工現場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禁止無關人員靠近較大風險區域,指示作業人員配戴必須的防護用品。同時,依據風險辨識結果在風險點周圍設置風險告知,告知現場存在的事故風險、可能造成的後果及緊急處置措施。
(五)組織開展灼燙類事故安全知識培訓。
針對灼燙類事故風險,搜集整理有關灼燙事故案例、職業健康、風險識別、個人防護用品、應急處置等安全知識,組織崗位員工及可能接觸灼燙事故危險源的其它員工進行專門的安全技能培訓。通過形式多樣的安全警示教育和安全知識培訓,使員工真正了解灼燙事故的危險性和特點,知曉灼燙事故危險源種類和危險部位,能夠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並且,熟練掌握運用安全作業基本防護措施。
(六)配備並監督員工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
勞動防護用品是保障員工作業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最後一道屏障,企業應嚴格按照勞動防護用品配備標準為接觸職業危害的員工配備必須的個人勞動防護用品,嚴禁以金錢補貼形式代替發放勞動防護用品的違法行為。針對可能接觸灼燙事故危險源的員工,應給予配備防護面罩、防護眼睛、耐酸鹼手套及膠靴等個人勞動防護用品並且指導、監督員工正確配戴和使用,同時,應設置洗眼器、清水管、沐浴間等勞動衛生安全設施。
四、灼燙事故現場應急處置
灼燙事故發生後,切忌慌亂,可以採取以下處置程序緊急處置:
1、報警。事故現場人員發現事故後,立即撥打120請求醫療救援,並呼喊周圍人員協助救援。
2、受害人員急救。依據傷情,對受傷部位現場緊急處置。立即將受傷人員引領至最近清水管或沐浴間處,衝洗灼燙傷部位至少15分鐘。衝洗後,小心小心脫掉貼身衣服、首飾等物品。使用乾淨的或無菌的紗布或棉質的布類輕輕覆蓋於傷口,減少汙染和刺激。
3、現場勘察。發生人員跌入熱危險源容器內或作業時誤開啟熱源,應立即就近採取緊急措施,關閉熱源閥門,再對人員進行搶救。
4、注意事項。第一,清水衝洗時,在人體可以耐受的前提下,水溫越低越好。第二,面積大或年齡小的人員,可減少衝洗的時間,防止體溫下降過度。第三,弱酸弱鹼燒傷,應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徹底衝洗傷口;強酸強鹼燒傷,應用清潔的幹布迅速將酸、鹼蘸幹後,再用流動的清水徹底衝洗受傷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