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的姑蘇城中,經濟發展的隱憂正在逐步顯現。
只有一些頭腦清醒的人還記得當年蘇州是如何發展起來,現在又面臨著怎樣的困境。蘇州能否保持自己的優勢?能否發現新的增長機遇?能否迎來第四春?則要看蘇州人民如何應對,蘇州的主政者如何著手。
蘇州,一座充滿傳奇的江南城市,古老而又現代,「上有天堂,下遊蘇杭」是人們對她最大的讚譽。
說她傳奇,是因為改革開放後,蘇州僅僅用了十幾年時間,就從上海後花園變成了世界工廠。至今,蘇州還是唯一一座GDP挺進全國前十的地級市。說她古老,是因為她有2500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元素至今是許多人對她的印象。
▲蘇州園林說她現代,是因為工業園裡的現代化工廠,金雞湖畔的高樓大廈,還有上百公裡的地鐵線路在這座城市裡不斷「生長」。
然而,被譽為天堂的蘇州,如今卻有一些人、一些企業,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得不選擇離開。繁華的姑蘇城,再一次走到了發展的緊要關口上。
工業園依然火熱,
但這次不是機器的轟鳴聲
2019年9月的一個下午,一位在蘇網友突然加了筆者的微信,詢問我蘇州附近哪個城市更有投資價值。我告訴他,我不是房產分析師,並不懂行情,只能分析分析哪個地方更有發展前景。這位網友聽了我的話以後,並沒有改變主意,而是選擇了繼續交流。幾番交談之後才得知,他本人是淮安來蘇工作的房產銷售員,手上雖有十幾萬存款,火熱的蘇州樓市也為他帶來了不少收入,但他也早已買不起蘇州的房子,只能在蘇州周邊的湖州、嘉興尋找機會。曾幾何時,許多在上海買不起房子的小白領,將目光放在了崑山、蘇州等臨滬城市。希望通過在江蘇買房的方式,實現「留在」上海的夢想。現在,一些在蘇州上班的小白領,也不得不尋找臨蘇城市來安放自己小小的「蘇漂」願望。在蘇州的另一群人中,節節高升的房價為他們帶來了許多興奮。從2015年年初開始,蘇州的房價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迎來了最強一輪上攻趨勢。二手房均價從原來的1.3萬元一平上漲到了2019年5月份的將近2.7萬元一平,翻了整整一倍。在蘇州人最驕傲的園區,不少熱門樓盤的價格早已突破5萬元。為了遏制不斷上漲的房價,蘇州市政府自今年5月份後連續出臺「降溫」政策:非本市戶籍居民限購、購房人限期內不得轉讓、加大土地供應保障力度、加強存量房交易合同監管和稅收徵管、延長學區房學位年限等等辦法,悉數用上。但是從第三方研究機構提供的數據來看,這些措施延緩了上漲速度,卻沒有完全控制住房價。2019年10月,蘇州的二手房均價已經攀升到了2.9萬/平。在這一輪蘇州樓市盛宴中,炒房者、開發商、房產中介和商業銀行賺得盆滿缽滿。他們是蘇州高房價時代的獲益者。房價上漲帶來的財富增長和收入增長,讓他們樂開了花。在一些蘇州經濟的看多者眼中,不斷高漲的蘇州房價正是蘇州經濟持續向好的表現,高房價代表了世人對蘇州的認可度,以及蘇州在中國城市中的地位。
但對另外一些人群來說,節節攀升的房價開始成為他們離開這座城市的緣由。只有一些頭腦清醒的人還記得當年蘇州是如何發展起來,現在又面臨著怎樣的困境。
造就蘇州經濟奇蹟的三個歷史故事
看懂蘇州經濟當下的困境,就要從蘇州發展的3個歷史故事說起。
▲1978年-2018年蘇錫常三市的GDP增速 數據來源:蘇州、無錫、常州統計局,吳曉波文章19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的大潮席捲全國,基礎條件較好的蘇南地區率先迎來了第一波增長。彼時,一些有敏銳意識的農民看到了當地薄弱的工業基礎,在原有的生產隊組織中辦起了社隊企業。沒有工人,他們就從農民中轉化,沒有資本,他們就以集體名義籌資,沒有技術人員,他們就在周末從上海聘請。就是這樣接地氣的處理方式,他們抓住了改革開放初期的市場空隙,利用靠近上海的地緣優勢、人才優勢以及當地的富餘勞動力,就地形成生產力。在物資十分短缺的背景下,當地創辦的大量的社隊企業迅速成長起來。1984年3月,經中央批准,這些「社隊企業」更名為「鄉鎮企業」。這就是日後聞名全國的鄉鎮經濟一詞來源。經過幾年發展,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工業經濟蓬勃發展起來,走出了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獨特發展路徑,被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稱為「
蘇南模式」。根據統計局數據,1978年到1990年這12年時間,蘇州經濟增長了6倍多。這一時期,蘇錫常三市保持了齊頭並進的態勢。然而,鄉鎮經濟的局限也很快就暴露出來。政府和企業有著理不清的關係,產權不清、債務責任不明晰等問題逐步顯現,開始制約鄉鎮企業的發展。就在蘇南模式遭遇瓶頸期之時,蘇州的第二個傳奇開始上演了。這一次,蘇州開始展現自己的驚人能量,拉開與無錫、常州的差距,坐穩新時代江蘇經濟的龍頭老大。20世紀80年代末,國際、國內政經局勢風雲突變,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產生了一定的動搖。憂心忡忡的鄧公自1988年開始,一直待在上海過年,思考著接下來國家經濟發展應該做些什麼。在看到經濟特區的迅猛發展勢頭,和上海當地的一些實際情況之後,終於下定決心打出上海這張王牌。1990年4月,上海市政府終於宣布了開放浦東的消息,向世人表明了中國繼續奉行改革開放的決心和恆心。浦東大開發的消息發布之後,整個西方世界為之一振,大量資本開始進軍長三角,回到幾十年前他們曾經布局中國的東方「大本營」。此時的蘇州人沒有閒著,而是在尋找新的機會。在地球另一頭,敏銳的新加坡人也嗅到了新的發展機會,希望在中國找到一個地方,按照「新加坡模式」建設一個園區。1992年3月,李光耀帶著當時的副總理王鼎昌和李顯龍來到中國,名為訪問,實為考察。從中國的大江南北走了一圈之後,這些新加坡人還是比較中意上海。沒錯,新加坡人一開始看中的地方是上海。畢竟上海當時經濟基礎最好,交通便利,人才優勢明顯,在國際上也有較高的知名度,投資上海更有保障。但是,上海人沒有悟透新加坡人的誠意,讓新加坡人不免有些許失望。這時,李光耀回國了,留下了李顯龍在上海繼續觀察。閒來無事的李顯龍,在助手的建議下,決定到上海周邊走一走、看一看。作為純粹「私人旅遊」的李顯龍一行來到蘇州後,由當時的蘇州市長章新勝和市人大的吳克銓親自接待。就是這一次接待,讓新加坡人對蘇州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但這還不足以確保項目落戶蘇州,當時李光耀一行考察的兩個城市中,反倒是無錫略微領先。就在這時,眼光敏銳的章新勝決定親自出馬,帶隊去新加坡商談。這才最終將新加坡即將落地的項目拉到了自己地盤上。在比較了蘇州城市周圍的幾塊地之後,最後選擇了蘇州老城區東邊的一塊胡多水密的地方。至此,日後聞名全國的
蘇州工業園被確定下來。
▲如今的蘇州工業園區1993年5月11日,李光耀再次訪華,在蘇州竹輝飯店和中方正式籤約。這個項目的金額高達200億美元,以當時的匯率計算,相當於1600多億人民幣。那時的1600億,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當時蘇州一年的GDP也才500多億。事實上,讓蘇州人興奮的不只有錢,還有新加坡人帶回來的園區規劃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先進的企業融資、生產、銷售、管理模式。以園區建設為例,當時的中國人普遍一邊規劃、一邊建設,缺乏前瞻性。新加坡人是一步到位,從園區建設的第一天,道路、消防、通訊、綠化、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在外商入駐園區前就必須按照世界現代化工業城市最先進的條件配備好。
▲1990年-2018年我國出口總額與GDP比值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造就蘇州傳奇的第三個故事則是中國加入WTO。2001年11月10日,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通過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文件,標誌著中國終於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新成員。加入WTO雖然不是蘇州獨有的故事,但卻是蘇州傳奇的放大器。從這一年開始,中國開始發展成為國際貿易大國。國際貿易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性開始凸顯,日後財經新聞中常說的「三駕馬車」就是從這時候形成的。這一經濟趨勢的形成,對於蘇州這樣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城市而言,就是引擎加速器。廉價的土地,熟練的工人,便利的交通,便宜的運輸(近上海港),完善的基建,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商,看中了蘇州的巨大優勢,在蘇州這片土地上紛紛投資建廠,形成「
上海總部-蘇州工廠」的發展模式。來到長三角的外資企業會在上海進行營銷、管理、宣傳和交易,然後去蘇州的工廠進行生產組裝,之後通過陸路運往上海港,再從上海港將貨物運回本國或者發往世界各地。就這樣,蘇州成為我國重要的電腦、手機、存儲設備、化妝品、家電、服裝等產品的生產基地,一座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飛利浦、諾基亞、阿迪達斯、希捷、強生、三星、普利司通、歐萊雅、松下,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國際大牌都是蘇州製造業神話的締造者。
▲1990年-2018年蘇州出口總額與GDP比值 數據來源:蘇州統計局註:出口依存度僅僅是出口總額與GDP比值,不是出口增加值與GDP比值,超過100%是可能的。受此影響,在最高的時候,蘇州的GDP對出口的依存度高達154.5%。歷史最高值出現在08年金融危機的前一年2017年。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蘇州經濟達到了改革開放後的巔峰。在中國加入WTO後的第三年,蘇州GDP在全國的排名從到第7名上升到了第5名,並一直保持到了2009年。
負面因素內外交織,
蘇州神話終結
21世紀初期,蘇州經濟一路高漲之時,突如其來的美國次貸危機席捲全球,並最終演變成二戰後全球最大的經濟危機。其影響之深遠,足以改變世界區域經濟格局。蘇州也不例外。全球金融危機以後,蘇州的出口陡然下降,隨之而來的是蘇州經濟的下滑和外商投資的減少。雖然隨後的4萬億投資,止住了中國經濟的下滑步伐,但是全國的區域經濟格局已然發生質的變化。中西部省會集體崛起,東部沿海城市開始集體步入低速增長期。重慶、成都、武漢、長沙、鄭州、西安、合肥,這些中西部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就是在08年金融危機之後實現「趕英超美」的。重慶從08年的全國第7位上升到了全國第5位,取代原先蘇州的位置,並逐步拉開差距。成都、武漢雙雙齊頭並進,在你追我趕中,從全國的14、12名躍進到全國的第8、第9名,並逐漸縮小與蘇州的差距。名次上升最為迅速的當屬長沙、鄭州、西安和合肥,2008年,四座城市全國排名分別為23名、22名、36名和49名,2018年已經上升到全國第13名、17名、21名和26名。除鄭州外,另外三座城市的名次都上升了超過10個名次。如果說,外需的減弱會隨著全球經濟恢復而逐步復甦,那麼蘇州自身不斷上漲的土地成本和用工成本,則給蘇州的經濟根基——製造業帶去了沉重的打擊。在蘇州的大量外資企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追尋低要素成本而來,一旦勞動、土地這些生產要素快速上漲,他們就有繼續遷移的可能。與需求減弱帶來的經濟衰退相比,成本推動型帶來的經濟衰退更加難以治理。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脹,除了過度信奉凱恩斯主義之外,全球石油危機帶來的要素成本上漲亦是重要動因。之後,為了尋求解決方案,美國政府拋棄了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學派、供給學派、制度經濟學派在美國興起。根據統計局數據,2008年蘇州職工月平均工資為2986元,2018年上漲到7844元。2018年,相當於2008年的2.6倍。同期越南的平均工資僅相當於人民幣1783元,不到蘇州的1/4。勞動密集型產業本身的學習成本不高,一個工人經過一兩個星期的訓練,就能很快上手。與勞動力成本一同上漲的還有蘇州的房價。在很長一段時間,蘇州房價都是長三角地區的窪地。但是如今,蘇州房價已經領漲長三角,僅次於上海、杭州和南京,超過了曾經房價很高的寧波、溫州。在蘇州當地一個論壇上,一位網友這樣形容蘇州房價:「在2009年,5千每平可以在正湖東買到新房,現在5萬每平;在2011年,1萬1每平可以在湖東上車,現在5萬每平;在2015年,最後一次低價上車的機會,遠湖東近十萬套新房1萬4每平,現在漲到5萬至6萬不等……」在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雙重作用下,一些企業難堪重負開始從蘇州撤離……
強省會時代來臨,
前面,我們說到中西部省會城市和直轄市趁著外需減弱,東部沿海城市勞動、土地成本上漲的機會,快速崛起。其原因除了中西部城市承接東部城市產業轉移之外,各省正在推行的
強省會戰略成為他們崛起的共同原因。一方面,中西部地區不像東部沿海城市,缺少港口,無法利用物流優勢發展製造業,多數城市不具備大規模建設的條件。另一方面,大城市在爭取國家資源支持和吸引各類經濟要素中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集中力量辦大事成為他們的共同的選擇。正是在這樣的考慮下,強省會戰略開始流行起來。
▲蘇州和中西部主要城市GDP數據對比 數據來源:重慶、蘇州、武漢、成都統計局成都、武漢、重慶、西安,甚至曾經不起眼的長沙、鄭州、合肥都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崛起。個別優秀者如成都、武漢、重慶、西安和鄭州在自身越來越強的實力支撐下,最終拿到了國家中心城市的名號。看到中西部省會的集體崛起,東部省份的省會們也開始「眼紅」了,強省會戰略逐步蔓延到東部省份。南京、杭州、濟南、福州等城市開始或明或暗的實施這一戰略。其中,2019年1月濟南吞併地級市萊蕪,就是這一戰略最顯眼的「信號槍」。1992年,無錫GDP超越南京,南京成了江蘇的「千年老三」,但是2013年,南京的GDP重新超越無錫,躍居第2位。
▲南京和蘇錫常2000年-2018年GDP 數據來源:各市統計局同時,南京和蘇州的經濟差距也在逐步縮小。2008年是蘇州經濟的巔峰,那一年南京的GDP僅為蘇州的54.53%,是南京與蘇州比重的歷史最低谷。此後,屬於南京的時代來臨,2018年,南京的GDP已經上升到蘇州的68.94%。
▲南京和蘇州GDP比值 數據來源:南京和蘇州統計局作為省會城市,一方面,南京有著全省最好的人才、教育、科研、醫療和文化體育資源,在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另一方面,南京是全省政治中心,可以充分調動全省資源來發展自己。我們看到過去四十年,蘇州經濟真正發揮優勢的是改革開放初期蘇南地區的製造業空白和蘇州人的資源整合能力;是浦東大開發後,蘇州離港口近的優勢,離上海近的地緣優勢,以及蘇州相對於國外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是蘇州人一直以來審時度勢的態度和善於機會的勇氣。而前兩個優勢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失,只剩下蘇州人優秀的精神氣質和資源整合能力。因此,可以預計,未來南京在江蘇的經濟地位還將繼續上升。至於蘇州能否保持自己的優勢?能否發現新的增長機遇?能否迎來第四春?則要看蘇州人民如何應對,蘇州的主政者如何著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或許這一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在這裡不妨留給讀者朋友們自己思考。但至少,蘇州的主政者依然很努力。2017年年中,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李強,特別點了深圳、上海張江、北京中關村、杭州濱江4地,要求蘇州對標學習。而蘇州的主政者也確實虛心去這些地方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