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海南萬寧興隆熱帶花園創建者鄭文泰在一次野外考察中,不慎從山坡上狠狠摔下來,滑落山溝裡不省人事。當他被人救醒時,睜眼說的第一句話便是:「我找到蘇鐵了!」
在一般人看來,蘇鐵明明就是一種常見的觀賞植物,為何能讓他如此牽掛?事實上,讓鄭文泰甘冒生命危險去尋找的,並不是庭前院後常見的人工栽培蘇鐵,而是蘇鐵的野生種群。
「少!太少了!」羅水興說,在歷經漫長的地質變遷後,大多數野生蘇鐵類植物如今都已罹難,只有在熱帶和亞熱帶中某些環境特別適宜的地方,才能追尋到它們的身影。
目前,全球約有300餘種野生蘇鐵類植物,過半種類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自然分布在我國的20餘種野生蘇鐵均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我國西南地區是現代蘇鐵科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之一,海南作為我國唯一具有島嶼型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區域,更是為蘇鐵植物野生群落提供了絕佳生境。
羅水興介紹,目前海南擁有4種海南特有種蘇鐵植物,其中海南蘇鐵在全島均有分布,葫蘆蘇鐵集中分布在昌江霸王嶺,為極小種群,三亞蘇鐵和念珠蘇鐵分別分布在三亞和陵水。
「蘇鐵是地球上現存最原始的種子植物,它代表著一條特殊的種子植物演化路線,對研究植物的起源和演化、種子植物區系、古氣候變遷、植物遺傳多樣性和親緣關係等課題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羅水興看來,海南所擁有的蘇鐵植物野生群落,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自然資源財富。
但不可否認的是,蘇鐵這一地球上曾經的「植物霸主」,如今早已淪為「弱勢群體」。
隨著花卉業的興起,具有觀賞價值的蘇鐵被大量濫採、走私、販賣,不少地方的蘇鐵植物野生群落甚至從此絕跡。
據五指山地區的部分村民回憶,早年間當地村落附近曾分布有大面積、數米高的海南蘇鐵種群。但當時,不少園林苗木商販以不足百元的價格來收購蘇鐵,導致這些生長在人類居住地附近的蘇鐵植物野生群落大量減少。
除了人為幹擾,蘇鐵的瀕危與其自身的繁育機制也不無關係。
「蘇鐵類植物個體壽命雖長,但從種子發芽到植株成年『開花』就需要十多年甚至更長時間,再加上雌雄異株必須依靠媒介才能傳播花粉,這本就是一種十分消耗能量且低效的方式。」羅水興介紹,更讓人頭疼的是,許多蘇鐵類植物屬於雌雄異熟,即當「雌花」需要授粉時,早早盛開的「雄花」花粉活性已大大降低,到頭來,只能無奈上演「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悲情戲碼。
種種因素疊加,讓蘇鐵植物野生群落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