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友們在芳香遊學之臺灣埔裡的芳香植物種植園裡認識芳香植物「琉璃苣」
引言(德芳中國程早補記):2015年2月底、3月初,《最精油》孫浩然先生代表2015洛陽芳香大會組委會給德芳發來邀請,希望德芳能組團出席這次盛會。由於大會於4月24-27日舉行,籌備參展的時間極其有限,德芳為了保證參展效果,同時多位老師行程此前早已排定不便更改,故未能參加。很多老朋友事前事後關心德芳,問及「這次大會怎麼沒見到你們?」
為了給大會組委會和廣大芳友一些「交代」,德芳中國和紹安老師商量了下,希望由紹安老師針對臺灣芳香療法產業的發展情況,介紹、分析和總結一些情況給到大家,供借鑑和參考。紹安老師欣然接受約稿,以下為正文部分。
其實廣泛來說,中草藥也算是芳香療法。但若專限於純露、植物油、精油等方面,的確是近年來開始蓬勃推廣。在臺灣,芳療產業已推動好一段歲月,就讓我這個沒什麼老資格的芳療師,鬥膽地粗略聊聊臺灣的芳療產業。
臺灣芳療產業可簡單分為:獨立芳療師(獨立工作室)、芳療教育機構、芳療相關產品銷售、一般spa按摩店面、芳療自有品牌經營、芳香植物栽種與萃取、進出口芳療原料貿易。
就讓我們先從獨立芳療師工作室開始談起。獨立芳療師通常不附屬於公司行號,為獨立開業的芳療師,通常會進行:芳療教學、按摩療程、銷售產品等活動。
獨立開業的芳療師,優點在於自由。可自由安排工作的時間,可全權自行設計服務的內容、服務的環境、服務的價格。其缺點在於少了公司與企業的門面行號,廣告營銷的預算少,普羅大眾的信賴度較低,非常仰賴芳療師自己本身的魅力,可能來自於療程的細心與耐心,可能來自於芳療教學的口條與新穎。也因為如此,通常臺灣獨立芳療師多數依賴網絡、網誌的推薦與介紹,推廣知名度,網絡進入的門坎較低,所以臺灣獨立芳療師多擁有介紹自己工作室的網誌,在上頭介紹工作室的信息, 在上頭髮表芳療信息與文章。此外,獨立芳療師若有著作刊物,也會使得大眾對其信心較高。
獨立芳療師盈虧自負,因此臺灣也有部份的獨立芳療師會互相合作,有些一起合租工作室分攤租金,有些則是異業結盟,比如專心作皂的和芳療工作室合作擺放商品;專心種植的與教學講師合作,提供場地供其使用教學,再酌收場地餐飲材料費;或是去芳療店面或百貨公司作芳香DIY教學順便帶動商品販賣等等。近幾年,異業結盟的花樣逐年翻新,越來越有趣。
而當然芳療師常會為客人製作按摩油、油膏、滾珠等等。但事實上,臺灣的化妝保養品法令規定,這些必須經由合格工廠產出,並有妝品生產字號,才能公開販賣(教授如何製作的課程則不在此限)。因此,其實這些自行製作的按摩油、油膏、滾珠等等,在臺灣並不是合法銷售,若被檢舉得付出不低的罰款。
另外,自由代表著每天得督促自己作完該作的功課,得督促自己學習精進,得督促自己為工作室帶來新的氣息往前進,否則容易被市場所淘汰。
茹絲老師在德芳臺灣總部辦公室,在其著作《芳香療法實證學》上為芳友籤名留念
下面我們再說到芳療教育機構。芳療教育機構這幾年如雨後春筍,學費落差很大,派系風格也落差很大。通常出版專業芳療書籍刊物,是教育機構讓社會大眾認識與信任的一個很有效的手段。而能否持續有趣而質量穩定的課程往往是機構能否長久經營的關鍵點,這時機構的講師就是重要的角色了。優良的教育機構可提供講師安心的環境、足夠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優良的教育機構能給予講師進修的管道與金援,講師不斷升級,機構就能有新的課程可開,讓講師與機構達到雙贏的局面。
那麼身為學生該如何選擇教育機構?聽其言觀其行,仔細地觀察機構的精神與行為是否表裡如一,仔細地分析閱讀其教學的觀念與理論是否合理,若有一樣您不以為然,那就三思而後行。
至於證照是否重要?這點就很見人見智,老實說,芳療相關證照不論在東西方,通常不是被官方認可的文件,並不是在法律上有效力的證明,只能表明這個芳療師曾經修習過某個課程。個人建議,把課堂與考試當作是學習的鞭子,把通過證照當作成就感的糖果,這個心態可能較為實在。而不管在哪個位置,進修或自修是芳療師一生的課題與責任!
芳療相關產品銷售與一般spa按摩店面,面對的問題點很像。因為工作時間較長,如何留下資深員工,就是一大課題。除了福利與假期外,店家能提供員工進修機會是很重要的。芳療或按摩,其觀念日新月異,每幾年都有新的累積與發現,若能提供進修機會,除了員工在學習中能排解一成不變的銷售內容,更重要的是客人也能感受到商家的誠意與進步。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對於商品與原料的把關質量,甚至是商品來源的種植農法(後面段落會解釋農法的不同)。比方說,植物油與純露不適合長時間、高溫的運送,精油的學名標示是否正確與使用對像的禁忌等等(嬰幼兒與孕婦等狀況)。
筆者在業界曾見過許多光怪陸離的商品原料狀況,比如說,A品項的精油誤裝入已經裝過B品項的瓶子,而造成氣味汙染。也曾經見過冷壓甜杏仁油,生產業者為以避免油耗氧化,在裡頭加了濃度5%的真正燻衣草精油,卻沒有標示,因而造成後續濃度過高,皮膚刺激的問題。還有的是訂了松紅梅,瓶子上貼著松紅梅但瓶裡明明裝的是穗甘松…。
也曾遇過spa店家為了節省成本,以低價皂用油代替高價芳療級優質冷壓油,幫客人按摩,也碰過商家為了快速銷售,大力鼓吹客人長期大量口服精油,或者是長期高濃度使用精油。筆者在此呼籲,切勿因小利而失大業,或許這樣會帶來一時的利潤,但長久下來損害消費者健康,卻會造成芳療汙名化,讓大眾認為芳療不可信任! 謹慎小心實為長久經營之道。
講到芳療就不能不提芳香植物栽種與萃取。
臺灣的芳療消費者開始很在意農法的選擇與環境的保護。通常農法大致可分為 : 慣行農法(conventional farming)、自然農法(no fertilizer farming、natural farming、MOA、)、有機農法(organic farming)、生物動力農業(Biodynamic Agriculture、Demeter)等等。筆者曾略為涉獵種植之事,自然較為推薦慣行農法以外的種植方式。
慣行農法因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多數芳療消費者會擔心其農藥殘留等問題,特別是脆弱的嬰幼兒。此外,慣行農法較易傷害自然環境,臺灣的芳療消費者,近年來會期望商品的來源與種植,能友善環境與土地。他們希望子孫後代能享有乾淨的土壤與水源,希望野生的動植物能永續留存,而非因一時短利而造成環境永難平復的傷害。
芳友們在生態優美的臺灣新竹尖石鄉原住民部落參訪香草種植和純露蒸餾,芳香產業在美麗的同時,更需要堅實的付出
採用友善環境方式種植,栽種植物的選擇就十分重要,別在溼潮之地種植沙漠植物,別在炎熱氣候區種植高山植栽,而通常原生土生土長的植物是最不需要費心顧的。我們常驚豔於西方的燻衣草好溫柔,卻沒發現東方的玉蘭很值得深入探索。我們常陶醉於土耳其玫瑰好豔麗,卻忘了東方的月季的獨特之處。千萬不要瞧不起陪著你長大的本土植物,他們只是少了足夠的論文探討,缺乏經費深入研究與廣宣,這有待各界齊心努力。
臺灣開始在推廣一個觀念叫作「運送裡程數」。越是本地的農作植物,飛機、船運、汽車的碳排放量就越少,環境負荷的程度也越小,除此之外,在地的農家也能得到收入支持,在地的植物能躍上舞臺展現他們的姿態。
而說到萃取,歐美的萃取技術仍是較為細膩先進,其對於芳療的學術、醫療的論文研討,質與量也遠遠勝出,若是成立本土品牌,仍需要多多引進歐美的技術與研究,提升素質、精益求精。
以上為在下粗略的心得感想,鬥膽野人獻曝,期以同好相長補益,望芳療產業前輩後進,齊開出芬芳花朵,結出甜美果實。
2015 仲春 羅紹安 Brenda
小編後記:
如果各位芳友也有這方面的「好菜」,不論是關於中國內地的、臺灣的,還是外國的,都歡迎大家投稿給我們,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