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50多年奮鬥,十堰從一個偏僻山區小鎮發展成現代化汽車城。
十堰因車而建,因車而興。第二汽車製造廠(現東風汽車公司)的建設是三線建設中典型的成功範例,是我國汽車工業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在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汽車工業文化將東風人、十堰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的優良品質展現得淋漓盡致。見證歲月變遷的廠房、車間、機械、設備,和老一輩創業者們留下的「馬燈精神」「蘆席棚精神」「幹打壘精神」,共同構成了豐富厚重的汽車工業文化資源。
馬燈照亮東風人的創業路。
馬燈照亮創業路 山溝裡建起
回首上世紀五十年代,藏在山溝裡的十堰是一幅偏遠落後的景象。據十堰市檔案館資料記載,當時的十堰鎮中心地帶只有百十戶居民、幾家小商鋪,現代工業一片空白,被人們形象地戲稱為「重工業是鐵匠鋪,輕工業是豆腐坊」。
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在三線建設的大潮中,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以下簡稱二汽)在鄂西北的十堰拔地而起。從1967年4月在十堰大爐子溝召開二汽開工典禮,到東風汽車公司的成立,經過50多年艱難而輝煌的發展歷程。
隨著二汽籌建,操著天南海北方言的數十萬建設者們擁入這個曾經寂靜的小山溝。從搭建蘆席棚、點著馬燈開始,再到幹打壘建房,一錘一斧、一磚一瓦建立起了現代汽車城。艱苦創業、勇於創造、激情奉獻是十堰的城市靈魂、基因血脈。
一代代東風人奮發圖強,克服資金、設備、技術、人才缺乏的重重困難,開創了「中國式的汽車工業發展道路」,創造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奇蹟,取得了彪炳史冊的輝煌成就。從1970年EQ240車型參加國慶21周年典禮,到2019年「猛士」參加國慶70周年大閱兵,東風車在共和國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歷經50多年的發展,十堰從一個偏僻山區小鎮成為年均生產銷售各類汽車100多萬輛、國內生產總值1000多億元的現代化汽車城。「汽車城」成為十堰的三張靚麗名片之一。
沒有現代化的機械,老東風人用幹打壘建起一棟棟廠房。
賦予全新內涵 「三大精神」是十堰人的傳家寶
16歲參加革命的黃正夏是襄陽人,1978年起接任二汽廠長。當時二汽連年虧損,每年都向國家要補貼。1978年,好強的黃正夏帶領全廠幹部職工超產3120輛,一舉摘掉長期虧損的帽子。
次年,二汽被列入「停緩建」名單。「3萬多職工,2萬多臺設備的出路在哪裡?」面對生死抉擇,二汽向國務院提出「自籌資金、量入為出、續建二汽」的方案並獲準,走上「軍轉民」的轉型發展之路。
建廠技術功臣支德瑜,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系。篳路藍縷,擎起馬燈,支德瑜帶領技術人員大膽創新,在國內率先使用珠光體球墨鑄鐵取代鍛鋼製造EQ140發動機曲軸,並在矽、錳、釩、鈦、稀土系列低合金高強度鋼材等新材料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為汽車材料國產化和2.5噸越野車、5噸民用車的量產作出卓著貢獻。
「中國悍馬」——「猛士」的締造者、曾任東風汽車公司產品總設計師的黃松,自2002年起帶領團隊攻堅6年,衝破國際技術壁壘,創新5項理論方法、應用19項新工藝新材料、掌握75項專利技術。在全部15項戰技指標中,「猛士」有12項超過美軍「悍馬」,其中經濟性、生存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國家級技能大師、全國勞動模範王濤,「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是他的信條。自1975年進入二汽以來,他累計參與裝配、調試汽車16萬輛以上,從未出現瑕疵,人稱「汽車調整大王」。他完成30項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獨立撰寫5本共60多萬字的專業書籍,其中《東風八平柴調整方法和常見故障排除30例》一書,被東風汽車公司命名為「王濤操作法」。
老東風人幹活靠肩扛手提,住的是蘆席棚。
蘆席棚、幹打壘、馬燈,這些承載著東風人早期艱苦創業回憶的詞彙,演化成為「三大精神」,變成東風人的傳家寶。
2015年5月,從吉林省委副書記到「東風」掌舵人的竺延風,在東風十堰基地視察時表示,希望乘用車公司繼承「三大精神」,將其轉化成產業發展動力。
「馬燈精神」「蘆席棚精神」「幹打壘精神」為何物?二汽創業初期,領導和群眾一起勞動,同一個食堂排隊打飯,同一盞昏暗的馬燈下工作奮戰,在低矮的蘆席棚裡生活辦公,用幹打壘的方法建設廠房。條件雖然艱苦,但大家幹得熱火朝天,鬥志昂揚,打下了汽車發展的基業。這種精神流傳下來,經過提煉升華,概括為「馬燈精神」「蘆席棚精神」「幹打壘精神」。
今天的東風汽車公司,躋身全球車企十強。經過幾十年傳承和發展,「馬燈精神」在新時期被賦予了新內涵:「堅定信念、追求夢想的激情創業精神,同甘共苦、無私奉獻的艱苦奮鬥精神,深入群眾、心系職工的為民服務精神,求真務實、敢做善為的責任擔當精神。」
從鐵匠鋪、豆腐坊開始,到名揚海內外的「東方底特律」,十堰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東風」的發展史,汽車工業遺產是城市的重要記憶。從這個角度看,第一代東風人留下來的「三大精神」,不僅是東風汽車公司的傳家寶,也是十堰人的傳家寶。
在蘆席棚裡,技術人員忙著組裝第一輛東風車。
留住城市的記憶
汽車工業文化構成十堰城市的靈魂
在十堰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巨大體量的廠房、車間、機械、設備等豐厚物質的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也創造了「馬燈精神」「蘆席棚精神」「幹打壘精神」為代表的精神財富,共同構成了豐富厚重的汽車工業文化遺產資源。這種文化與十堰城市發展融為一體,形成了十堰城市的基因和靈魂,深深融入到十堰人的血脈之中。
時間回到1967年4月1日,隨著張灣區紅衛街辦爐子溝村傳出的一聲炮響,中國工業建設序列裡出現了「第二汽車製造廠」的名字。彈指間50多年過去了,東風汽車公司創造的一系列輝煌,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永遠刻在了世人的記憶裡。
令人遺憾的是,2000年以來,隨著東風汽車公司部分廠區外遷、城市發展「退二進三」和工業生產「退城進園」,很多老廠區被空置,不少機械設備被處置或流失,建廠最初的老廠房、舊裝備、「幹打壘」幾乎不見影蹤。2016年11月,十堰市第四屆人大常委會第39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政府《關於辦理儘快啟動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的議案情況的報告》,並提出5條審議意見。
2016年6月,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主要領導齊聚位於張灣大嶺路的東風懸架彈簧廠,初步確定將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試點放在該廠的老廠區,由此拉開我市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序幕。
其實,在2015年4月,市規劃局就抽調30多人組成9個專班,分赴東風汽車公司各專業廠,以及張灣區、茅箭區、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鄖陽區踏勘、走訪、座談,調查了解中心城區歷史、工業文化遺產等情況,為規劃編制工作收集第一手資料。市文體新廣局等單位組織專班歷時18天,通過走訪調查、與東風汽車公司部分廠領導座談等方式,對東風汽車公司十堰老廠區汽車文化遺址進行了調查摸底,並提出東風汽車公司十堰基地部分廠房功能利用的合理化建議。這次調查摸底為做好全市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比較翔實的基本素材,也為深入推動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打下了基礎。
「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十堰人熟知。很多市民和網民對十堰開展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背景、意義、措施有了深刻了解。市文體新廣局還組織開展「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在行動」圖片展,全面展示了我市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現狀和成果。
2016年,市政府審議通過了《十堰市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辦法》。該《辦法》從法律淵源,以及汽車工業文化遺產定義、保護與利用、獎懲處罰等方面對我市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了規範,為全市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7年5月,《十堰市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辦法》納入十堰市2017年立法工作目標。目前,該《辦法》草案已經市法制辦審核通過。
東風汽車公司不斷創新產品,最新的天龍KL車步入無人駕駛時代。
政企合作
給汽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添加「催化劑」
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與東風汽車公司進行了多次座談,加快了這項工作的步伐。
2017年3月底,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新武深入東風汽車公司相關板塊進行系統調研,與相關專業廠負責人就加強老舊廠區建設等工作進行座談。4月26日,市委書記張維國,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新武與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青一行,就十堰開展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達成相關意見。6月初,市領導和東風汽車公司領導,就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大項目對接合作、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等進行深入交流,並就我市汽車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進行了商榷。
同時,市政府協調文體新廣、規劃、政企共建辦、國土等單位加強與東風汽車公司各專業廠的聯絡,確保領導層面互動結果儘快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今年7月,我市啟動「歷史名人活化工程」和「歷史文化活化工程」,十堰汽車工業文化被納入首批「歷史文化活化工程」名單。傳承優秀汽車工業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汽車工業文化,有助於豐富「現代汽車城」內涵建設和加強「現代汽車城」品牌形象塑造,有助於建設發展十堰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市和工業強市建設。
(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記者 何利 編輯:艾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