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喜歡的清代文學家鄭板橋的一首詩

2020-12-13 雅俗都市人
鄭板橋畫
鄭板橋畫
鄭板橋

竹子,歷代被人文人雅士歌頌,不僅是竹子翠綠如玉,還是因為它氣質高潔,與梅蘭菊並稱為四君子。除了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生性喜竹,還有一位知縣文人也愛竹,他就是清代的鄭板橋。

鄭板橋是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他曾留下一個傳奇般的四個字,至今我們常引為經典「難得胡塗」。鄭板橋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有首詩是他在山東濰縣做知縣時所做: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首詩的注釋是這樣的:「在一個悽風冷雨的夜晚,我在縣衙書齋躺著休息,聽見風吹竹葉發出蕭蕭金石之聲,立即聯想是百姓啼飢號寒的怨聲。我們這些小小的州縣官,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

歡迎關注、評論、留言、轉發、

相關焦點

  • 清代詩壇最孤獨的一枝梅花,傲立在鄭板橋的詩中,驚豔了無數時光
    今日,想與大家分享一首清代詩作《山中雪後》,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文學世界中的梅花。全詩如下:山中雪後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簷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這是清代詩人鄭板橋的一首代表作,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清代詩壇最孤獨的一枝梅花,傲立在鄭板橋的詩中,驚豔了無數時光。對於這首詩的作者鄭板橋,很多人的印象還停留在那首《竹石》中。
  • 清代畫家 鄭板橋
    清代畫家 鄭板橋 鄭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清代著名畫家。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書畫史。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
  • 清代鄭板橋為什麼喜歡竹?不僅畫竹還寫竹,千磨萬擊還堅勁
    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說起梅花,想到的是「牆角數枝梅,凌寒獨只開」;說起蘭花,便想到屈原;而說起菊花,便想到那「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而說起竹,最先想起的,就是鄭板橋。鄭板橋是清代的書畫家和文學家,為什麼說鄭板橋是竹的代表呢?因為他以畫竹出名。
  • 鄭板橋著名的一首詩,短短二十八字,堪稱弘揚師志的典範!
    其實前面所說的能傳授正確的知識和指導便已經足夠令人感恩,但它只是最基本的一個原因。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鄭板橋這一首詩《新竹》,卻能告訴你感恩老師的根本原因。這首詩是清代詩人、書畫家鄭板橋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是一首題畫竹詩,是鄭板橋祝賀其兄孏石生男孩所作。這首詩富有哲理,鄭板橋借用了新竹和老乾這一自然常態,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師生之間的一種深情厚意。
  • 鄭板橋最經典一首詠雪詩,只是那麼淡淡著筆,但是美得令人驚豔!
    那除了小說之外,在這一時期的詩歌同樣也有所突破,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詩人有黃景仁、龔自珍、袁枚、鄭板橋等人。在這眾多的詩人,我個人比較喜歡鄭板橋,他也是那個時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藝術家,也是揚州八怪裡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作為清朝最著名的才子,他不僅在藝術上有著極高的造詣,另外在文學上也是可圈可點,創作出了很多優美的詩歌,譬如《竹石》、《新竹》、《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等等,那都是難得的經典名篇。
  • 據說鄭板橋曾來濟南「公幹」,後又做《糟魚詩》一首
    據說鄭板橋曾來濟南「公幹」,後又做《糟魚詩》一首原創:月上西樓清代乾隆年間,畫壇八位畫家橫空出世,一掃畫苑中陳腐氣息,個性張揚,令世人驚駭,被稱為「揚州八怪」。而「八怪之首」,就是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
  • 小央美美術品牌加盟:清代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鄭板橋的一生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這段時期,板橋所作書畫作品極多,流傳極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畫了一幅《竹石圖》,一塊巨石頂天立地,數竿瘦竹几乎撐破畫面。右上角空白處題詩一首:「七十老人畫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筆非凡,挺挺千尋之壁立。乾隆癸未,板橋鄭燮。」下撳兩方名號印。畫幅右下方空白處又押上「歌吹古揚州」閒章一方。
  • 古詩詞賞析 |《竹石》鄭燮(鄭板橋) |【清代】
    詩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2)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青山不鬆口一樣。(3)立根:紮根,生根。(4)原:本來,原本,原來。(5)破巖:裂開的山巖,即巖石的縫隙。(6)磨:折磨,挫折,磨鍊。(7)擊:打擊。(8)堅勁:堅強有力。(9)任:任憑,無論,不管。
  • 在清代時期,鄭板橋辭官後,走過了哪些歷程?
    可見,鄭板橋與李鱓關係密切,他對李鱓年少成名的經歷非常羨慕。鄭板橋在《署中示舍弟墨》中向堂弟鄭墨感慨他的一生經歷,其間提到李鱓:「李三復堂,筆精墨渺。予為蘭竹,家數小小;亦有苦心,卅年探討。速裝我硯,速攜我稿;賣畫揚州,與李同老。」鄭板橋說三十年來他和李鱓時常切磋畫藝,願辭官後作為知己,相伴終老。李鱓罷官歸鄉後,板橋作詩懷念好友。《懷李三鱓》寫道:「待買田莊然後歸,此生無分到荊扉。
  • 鄭板橋真正把詩歌融入進了生活,一首有趣的詠雪詩,美得令人心醉
    那麼提起鄭板橋的詩,可能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竹石》,這首詩不僅抒情,同時還有著一層深刻的哲理:「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一首很典型的題畫詩,當時他畫了一幅《竹石圖》,然後在旁邊題寫了這首詩,所要表達的其實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告訴了世人要勇敢地面對生活,要像竹子一樣有著堅韌的品格。
  • 鄭板橋的《新竹》,是不是讚美教師的
    一首古詩鄭板橋曾經寫過一首詩,叫《新竹》: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有人把它當作是讚美教師的一首詩,其實並不是。這首詩寫的非常妙,一石二鳥。既讚美新竹挺拔出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同時有讚美老竹才德高尚,堪為宰相,是國家棟梁。詩中的老枝到底指的是誰呢?是指教師嗎?其實並不是。
  • 鄭板橋信手拈來的一首詩,題寫在自己畫作上,成全了蘭花的美名!
    鄭板橋是清朝著名的詩人,也是「揚州八怪」之一,他不僅在文學上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另外在書畫方面,更是有著極高的造詣,尤其是他的竹子,更是覺得精髓,流傳下來的畫作,早已成為了無價之寶,深受收藏家的青睞。作為清朝時期的大才子,其實現實生活中的鄭板橋,他也是並沒有受到過重用,一輩子也只不過是做了地方上的小官,可是他的詩壇的地位,則是令他名垂青史,寫下諸多膾炙人口的名篇。明清兩朝雖然是以小說為主,特別是到了清朝小說的創作更加的成熟,達到了一個高峰,尤其是曹雪芹的一部《紅樓夢》,更是寫盡了人生百態,道盡了人生的無奈。
  • 鄭板橋這首詩寫得很有趣,通篇富含哲理,告訴了世人許多的大道理
    筆者今天要重點與大家聊一聊《新竹》這首詩,雖然這首詩在名氣上不如前面的兩首,但也是難得的佳作,整首詩也是意境唯美,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另外通篇還富含哲理,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讀這樣的作品,我們只要讀懂了,同樣也是能夠明白很多的道理。
  • 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喝茶的趣聞故事
    原標題: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喝茶的趣聞故事   在民間有一則關於鄭板橋喝茶的趣事,充分反映了鄭板橋的性格特點。傳聞,有一天,清代著名的畫家鄭板橋來到集市上的一家茶館準備喝茶。
  • 清代詩畫家鄭燮的《墨竹圖題詩》,一枝一葉總關情!
    墨竹圖題詩清·鄭燮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作者簡介:鄭板橋(1693—1765)清代畫家、文學家。名燮(xiè),字克柔,漢族,江蘇興化人。鄭燮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是「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逾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橋全集》。
  • 詩文故事:鄭板橋的受助與助人
    清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是當時「揚州八怪」之一,現代著名畫家徐悲鴻稱他是「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經歷及其筆下作品都很有特色。
  • 鄭板橋為竹子題詩,因其中的人生智慧流傳至今,最後14字點醒世人
    鄭板橋是清代的書畫家和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也曾經短暫的進入過仕途為民謀福利,只是後來受不了官場的不作為,私自開倉救濟災民,惹怒了上級官員,只好告病還鄉。辭官的鄭板橋依舊回揚州以賣畫為生,一介文人畫家在封建王朝行將就木的時代有這樣的歸宿,一生也算得其所哉。
  • 鄭板橋以畫竹稱道,他畫的竹有何不同?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其詩、書、畫的獨特風格和傑出成就。他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 穀雨時節,賞析清代鄭板橋的《七言詩》
    《七言詩》清代·鄭板橋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正好清明連穀雨,一杯香茗坐其間。賞析談到鄭板橋,就繞不開一個「竹」。鄭板橋的畫,鄭板橋的字,鄭板橋的詩,都離不開「竹」。就連寫穀雨,也要扯上心愛的「竹」,才好下筆。總共兩首,每首都寫「竹」。仿佛鄭板橋喜歡的松蘿茶,不是為好友準備的,倒像是為筆下的竹子準備的。
  • 鄭板橋這首題畫詩寓意深刻,通篇充滿了哲理,讀懂了一定受益終生
    他的很多畫都是藝術佳品,到了現代早已是成為了無價之寶;其實他在詩方面,同樣也是有著極高的造詣,往往畫好了一幅畫之後,他就會在旁邊題寫上一首詩,久久而之,他的作品也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那這首詩也是頻頻地入選我們小學的課本,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只要提起鄭板橋,那必然是會想到這首詩;儘管這首詩寫得很簡練,通篇並沒有使用典故,更加沒有使用生僻的字,完全是以一種白描的方式來寫,但卻是最為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