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RideIP玩轉智慧財產權」(ID:RideIP0606)
2008年註定是載入史冊的一年。這一年,中國如願以償的舉辦了奧運會;這一年,馬爸爸如願以償的開啟了「雙十一」。
每年的11月10日11點59分,全國5億多人齊聚電腦手機旁,緊張和激動的程度完全不亞於除夕夜倒數跨年的鐘聲!3,2,1,0...
而最初的「光棍節」已經成為了博取全民共鳴的「羊頭」,一轉眼,各大商家就開始神不知鬼不覺地賣起了「購物狂歡」的「狗肉」。極(預)其(謀)突(許)兀(久)的轉型後,再也無人care真正的「單身狗」了,大家都只在乎「狗肉」,到底夠不夠便宜。
時值「雙十一」十一周年之際,我作為一名資深單身文科生,已經深刻認識到了當年沒有厚待數學的慘痛教訓,並且前瞻到了數學這一偉大學科對於未來市場營銷的可幹擾性。因為當年的「雙十一」,還只是「雙十一」日,而如今的「雙十一」已經儼然變成了「雙十一」月,即一年中的其他十一個月都在為十一月份的全民狂歡「預熱」。
「我正在PK人氣贏能量,快來為我點讚」;
「我正在參加『雙十一』挑戰,快來為我助力砍一刀」;
各種狂砸手機屏後:「恭喜!你搶到了0.68元的紅包!」
剛一進入十一月,我的手機電量每天都被上面的簡訊快速消耗著。不論男女,不論單身,不論老少,全員幾乎都進入了戰鬥狀態。大家每天早中晚各搶一遍紅包,睡覺前再檢查一遍購物車,看到東西都在,才放心睡去。
01、
作為單日2000多億銷售額中的「一元」,「雙十一」倒數第三天,我的購物車也已經基本加載完結。那麼,在這麼普天同慶的節日裡,到底「雙十一」能為我們省下多少錢呢?下面就讓能靈活運算加減乘除的我(就是這麼優秀),為大家掐指一算:
假設一款空氣淨化器,原價3880元,領券後為3880—200 (預定100元抵扣200元)—450 (滿400減50購物津貼)—200(天貓家電券)—半價(前10名半價)—50(店鋪公眾號關注專屬優惠券) –X(拼顏值搶到的不定額紅包)—+ 100(定金) = 1190元,總共便宜了2690+X元!!!
這就是我們在公交站,電梯裡,各大商場,電商平臺,電視劇裡比比皆是的誘人廣告。但是:
1.「預定款」是必須提前支付的—一旦支付,只能買預付款式,想要退款手續極其繁瑣;
2.「滿400減50購物津貼」是要用積分換購的—積分是用各種「澆水/蓋樓/養貓」的方式來累積的;
3.「天貓家電券」是特定日期特定時間攢人品才能搶到的;
4.「前10名半價」是要在零點用賣腎換的流量和手機搶的,而且由商家公布的「非透明」名單決定;
5. 「店鋪公眾號關注專屬優惠券」是要關注店家公眾號並通過微店下單才有的;
6. 「拼顏值搶到的不定額紅包」 是要每天靠籤到打卡「毛毛錢」紅包雨才能有被砸到的幸運。
由此推算,想買一款空氣淨化器的我:
1. 假設搜索和比較各個品牌、款式的性價比和質量需要花費5個小時;
2. 在選中的幾個品牌裡提前關注比較優惠信息,例如刷簡書小紅書和其他各類直播等平臺總計需要花費5個小時;
3. 每天時不時搶突然降下的「紅包雨」總計需要花費5個小時;
4. 在搶券過程中順便再看看推薦的衣服、鞋子、化妝品需要花費50-∞個小時;
5. 計算各種優惠以達到佔便宜最大化需要花費2個小時;
6. 最後定好鬧鐘準點搶券和搶單又需要花費3個小時
綜上,僅僅購買一臺空氣淨化器,我投入的時間成本大約為70-∞個小時。按照一線城市平均時薪50/時來計算,我的單件產品的時間成本為3500-∞元!!!為了搶到最多2690+x元的折扣,我花掉了價值3500-∞的時間!!!
「雙十一」讓我原本除去996之後就少之可憐的碎片閒餘時間,全部耗散在 「搶券」、「紅包」、「湊滿減」、「一元秒殺」、「限時半價」…… 最終,貌似自己斬獲了一堆昂貴的「戰利品」,省下了一大筆錢,然而透支的卻是人生時間的額度。我也許搶到了物品的「折扣」,被打折的卻是人生夢想的帳單。
所以,到底是我們在「雙十一」消費,還是「雙十一」在消費我們?
02、
「買買買」從來都沒有錯,消費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槓桿。問題在於,我們真的是在滿足需求還是只是在滿足虛榮?我們購物車裡的一件件爆款真的是自己出於喜愛的自由選擇,還是為了增加我們對自己的認可和別人對我們的喜愛?這些名牌和折扣帶給我們的,真的是物美價廉的品質嗎?還是只是一瞬間的「我也可以」的快感而已?
說實話,大家很容易發現,「雙十一「的價格和平時比起來,大部分產品其實並沒有很大幅度的優惠,或者類似的優惠力度,在一年中會出現很多次。但為什麼,這樣一個集中「血拼」的節日就能給予全社會程度如此之高的歸屬感呢?
我常常聽到坐擁幾十個口紅色號的姑娘說:「雙十一「我要買xxx口紅,「不塗口紅,人就沒有氣色」;
或者粉底液倒出來可以灌滿一個泳池的妹妹說:「雙十一「我要買xxx粉底,「不化妝就如同裸奔,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
但是,到底是誰定義了有氣色=嘴唇是紅色?又是誰定義了「尊重」就只能通過化妝來體現?
我們塗上的到底是口紅,還是自己對自己的喜歡?更或是別人對自己的喜歡?
我們穿上的到底是名牌,還是對自己的認可?抑或是別人對自己的認可?
我們清空的到底是我們的購物車,還是我們對自己的不滿?
我們賺到的到底是被捆綁銷售的周邊贈品,還是我們被捆綁銷售的時尚審美標準?
03、
當我們無法完全接納和認可自己的時候,就不會願意接近真實的自己。不願接近自我本相就無法了解自己,進一步就會失去自我價值的認知。失去了自我價值的認可,就自然的會陷入不斷的自我懷疑中,而不斷的自我懷疑最終,會讓我們失去判斷善惡美醜的能力。
於是,我們只能隨波逐流,聽著外界的噪音不斷質疑自己,不斷想要改變自己,卻又不知道到底要變成什麼標準,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的滿足。結果只能在焦慮感中,靠各種外在附加值,來讓自己看起來強大。
另一方面,不斷的自我懷疑,就需要不斷的去證明自己,而不斷證明自己最快捷的方式就是為自己「背書」。用名牌包,名牌衣服,名牌學校,明星產品,名企名氣來證明「我是誰」。
因為沒有人相信,除去這一切「背書」之後赤身裸體的我們,到底是不是值得被愛和被信任的。而背上這一切「背書」的我們,卻好像穿上了皇帝的新衣,對自己的懷疑和羞恥感從來就未曾離去過。
在英語中,化妝品的動詞搭配是put on,衣服首飾的動詞搭配也是put on,笑容的動詞搭配還是put on。所有這些可以用put on搭配的東西有一個共性:就是這些物品都不是人類自身的一部分,是外在的,是可以脫卸的。可是,這些東西一旦被穿戴上,常常就會被我們視做自身價值的一部分。
於是,當我們卸掉精緻的妝容,卸掉昂貴的衣飾,卸掉甜美的笑容,我們就會覺得自我價值被減少了,我們「不再夠好」。然後,我們越來越不願脫下所有這些,本來屬於可脫卸屬性的東西。一旦脫下,就好像缺少了什麼,再沒有了安全感。但是,是誰讓我們從一開始就相信了,我們「還不夠好」,我們需要所謂定義下的「夠好」!
購物不是為了改變自己,或者成為另一個更好的自己,更不是為了迎合社會和他人的目光,而是慶祝和享受當下真正的自己。「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我們真正要慶祝的不是我們的銀行卡存款,不是我們的消費能力,不是我們又買到了什麼,又省下了什麼。而是慶祝脫去一切之後的你和我,不論美醜善惡,我們都足夠值得。
如果繼續用購物車「裝載」我們的價值,我們就好像黃河中的一條條鯉魚,每條鯉魚原本都懷揣著有一天終會「躍龍門」的夢想。
但是,某天,我們卻被放入了一個巨大的魚缸。魚缸裡有各色炫人眼目的假山假石。我們望了望遙不可及的「龍門」,開始夢想成為一條幸運的錦鯉,於是每天為了投餵的魚食爭搶到頭破血流。
即便有一天,我們中的一條鯉魚真的成為了錦鯉,被抽中清空了曾經滿載的購物車,也無法擁有安全感和勇氣來對抗魚缸外的任何風險。那麼,我們只能永遠的呆在魚缸裡,繼續繞著漂亮的假山假石,爭搶掉下的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