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張愛玲的小說,故事大抵發生在兩個地點,一個是她的出生地——上海,這自然無需多言,另一個便是香港。張愛玲對香港有著特殊的感情,以至於不自覺地把書中的人物安插到 香港這個大背景之中。
但是,她對香港太過了解,這種了解是深入骨髓的,所以她看到的不僅僅是香港的燈紅酒綠 ,男歡女愛,在張愛玲的眼中,香港在它的華美背後是悲哀,是無奈,是世態炎涼。
1939年,因為「歐戰」爆發,她以倫敦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改到香港大學註冊入學,在港大 的兩年零三個月期間,「發奮用功了,連得兩個獎學金,畢業之後還有希望被送到英國去」;未曾想,1941年12月8日「港戰」又起,打翻了所有的計劃和努力,張愛玲不得不回 上海,開始了她的「賣文」生涯。
1952年7月,張愛玲第二次赴港,香港對她也不暇款待,重新報讀港大竟然未果,以至不歡而別,終於在1955年8月赴美,走上了她遠離故土的「逃難」歲月;1961年11月為了生 計張愛玲再到香港,1962年3月由於丈夫賴雅病重回到美國。算起來,整個五六十年代,張愛玲前後居留在香港有三年半時間。
不難發現,香港這座城市對於張愛玲來說,並不是一塊生活的「福地」。但是,香港對於作家張愛玲而言卻至關重要,特別是那個兩次戰爭夾縫中的「香港」,不僅僅提供了她成 為一個作家的機緣,而且還形成了張愛玲穩定的世界觀、文學觀的基礎。
今天我們來透過照片看看對張愛玲影響如此之大的香港在她那個《傾城之戀》的年代中是什麼樣子。
1910年代的港督山頂別墅, 當然早已拆掉了,高地臺猶在, 上面建了大涼亭供公眾使用
1920年代的紅磡
1966年初的中環海濱
1920年代太古糖廠的, 中間為電車路(可見電車)﹐左邊的應該是一個水塘
太古康山宿舍
太古康山宿舍,1982年坼卸改建為康怡花園
1960年代的太古船塢/側魚湧一帶
1950年代由筲箕灣望太古方向
1940年代的筲箕灣
1940年代的筲箕灣
1940年代的筲箕灣
1960年代筲箕灣的木屋區
1950年代中環德己立街明信片
1930年代有錢人出殯巡遊隊伍
1960年代觀塘裕民坊
1960年代的黃大仙
美孚巴士總站舊照
1952年從太古船塢 (今太古城)望向茶果嶺
1890年代鳥瞰中環海傍
1950年的中環德己立街, 即今日蘭桂坊
1960年代的中環港外線碼頭
動植物公園舊影
1950年代的銅鑼灣軒尼詩道, 右面為今日的SOGO,左面是已拆卸的三越, 街尾是舊紐約戲院
1890年的九龍倉
1950年的九巴舊照
在紅磡舉辦的工展會
還未正式入夥的屯門大興邨
1960年代的堅尼地城海傍
1970年代的啟德遊樂場, 我小時候有個錯覺, 以為啟德遊樂場位於啟德機場裡
1980年代初花園道反方向望向灣仔, 左邊為美利道停車場
1960年油麻地上海街近鹹美頓街
1965的柴灣道賽馬會筲箕灣診療所
1950年代旺角段彌敦道
九巴舊照
1983年的幹諾道中, 我挺喜歡那種寬濶和開揚的感覺
外號白水箱的舊型中巴
中巴舊照
中巴舊照
1960年代的中環街市
1960年代的皇后大道西
1960年的柴灣道
1910年代的皇后像廣場, 右下方的是德輔道中
元朗恆香老酒家
此處我猜是佐敦道舊景
1970年代的灣仔舊照
1950年代的中巴舊照
早期的尖沙咀碼頭
1960年代的尖沙咀火車站
1957年筲箕灣碼頭
1970年代的沙田酒店
1970年代的沙田酒店, 你對這間酒店有沒有印象?
1970年代的中巴舊照
1960年代彌敦道由樂宮戲院望向油麻地
1974年彌敦道由倫敦戲院望向油麻地
1972年彌敦道
1970年佐敦道
尖沙咀富都酒店
1890年代的中環海傍
1950年代的中環幹諾道中
1950年代調景嶺慶祝雙十節
1965年的維園年宵市場
香港仔舊貌
香港仔舊貌
香港仔舊貌
香港仔舊貌
不知名街景
石硤尾舊景
1950年代的東頭邨, 右方那間有紅色外牆的該是協同中學或協和中學
1960年的調景嶺
1950年代的皇后大道西
1950年代的中環石板街
香港仔舊貌
1980年葵湧
一位網友傳我的珍貴的1968年堅尼地城鳥瞰圖, 謹此致謝並公諸同好. 其時垃圾焚化廠仍在運作冒煙, 堅尼地城的環境之差可見一斑
1964年長沙灣夜景
1956年石硤尾大火災
1950年舊大埔墟
1945年的啟德機場, 左下方是九龍
《茉莉香片》的開篇張愛玲就說:「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在張愛玲的心中早就給香港下了一個定義——悲哀。所以她筆下的香港傳奇「也是一樣的苦」。
無論是《茉莉香片》,還是《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傾城之戀》…… 張愛玲的筆下香港永遠是個悲傷之地。
普利茲攝影圖集賞析
攝影人原創交流園地
每日精選,晚間發布
寓學於樂,共同進步
↓長按識別,加入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