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傾城之戀》年代中的香港

2022-01-06 唯相

縱觀張愛玲的小說,故事大抵發生在兩個地點,一個是她的出生地——上海,這自然無需多言,另一個便是香港。張愛玲對香港有著特殊的感情,以至於不自覺地把書中的人物安插到 香港這個大背景之中。

但是,她對香港太過了解,這種了解是深入骨髓的,所以她看到的不僅僅是香港的燈紅酒綠 ,男歡女愛,在張愛玲的眼中,香港在它的華美背後是悲哀,是無奈,是世態炎涼。

1939年,因為「歐戰」爆發,她以倫敦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改到香港大學註冊入學,在港大 的兩年零三個月期間,「發奮用功了,連得兩個獎學金,畢業之後還有希望被送到英國去」;未曾想,1941年12月8日「港戰」又起,打翻了所有的計劃和努力,張愛玲不得不回 上海,開始了她的「賣文」生涯。

1952年7月,張愛玲第二次赴港,香港對她也不暇款待,重新報讀港大竟然未果,以至不歡而別,終於在1955年8月赴美,走上了她遠離故土的「逃難」歲月;1961年11月為了生 計張愛玲再到香港,1962年3月由於丈夫賴雅病重回到美國。算起來,整個五六十年代,張愛玲前後居留在香港有三年半時間。

不難發現,香港這座城市對於張愛玲來說,並不是一塊生活的「福地」。但是,香港對於作家張愛玲而言卻至關重要,特別是那個兩次戰爭夾縫中的「香港」,不僅僅提供了她成 為一個作家的機緣,而且還形成了張愛玲穩定的世界觀、文學觀的基礎。

今天我們來透過照片看看對張愛玲影響如此之大的香港在她那個《傾城之戀》的年代中是什麼樣子。


1910年代的港督山頂別墅, 當然早已拆掉了,高地臺猶在, 上面建了大涼亭供公眾使用


1920年代的紅磡


1966年初的中環海濱


1920年代太古糖廠的, 中間為電車路(可見電車)﹐左邊的應該是一個水塘


太古康山宿舍


太古康山宿舍,1982年坼卸改建為康怡花園


1960年代的太古船塢/側魚湧一帶


1950年代由筲箕灣望太古方向


1940年代的筲箕灣


1940年代的筲箕灣


1940年代的筲箕灣


1960年代筲箕灣的木屋區


1950年代中環德己立街明信片


1930年代有錢人出殯巡遊隊伍


1960年代觀塘裕民坊


1960年代的黃大仙


美孚巴士總站舊照


1952年從太古船塢  (今太古城)望向茶果嶺


1890年代鳥瞰中環海傍


1950年的中環德己立街, 即今日蘭桂坊


1960年代的中環港外線碼頭


動植物公園舊影


1950年代的銅鑼灣軒尼詩道, 右面為今日的SOGO,左面是已拆卸的三越, 街尾是舊紐約戲院


1890年的九龍倉


1950年的九巴舊照


在紅磡舉辦的工展會


還未正式入夥的屯門大興邨


1960年代的堅尼地城海傍


1970年代的啟德遊樂場, 我小時候有個錯覺, 以為啟德遊樂場位於啟德機場裡


1980年代初花園道反方向望向灣仔, 左邊為美利道停車場

1960年油麻地上海街近鹹美頓街


1965的柴灣道賽馬會筲箕灣診療所


1950年代旺角段彌敦道


九巴舊照


1983年的幹諾道中, 我挺喜歡那種寬濶和開揚的感覺


外號白水箱的舊型中巴


中巴舊照


中巴舊照


1960年代的中環街市


1960年代的皇后大道西


1960年的柴灣道


1910年代的皇后像廣場, 右下方的是德輔道中


元朗恆香老酒家


此處我猜是佐敦道舊景


1970年代的灣仔舊照


1950年代的中巴舊照


早期的尖沙咀碼頭


1960年代的尖沙咀火車站


1957年筲箕灣碼頭


1970年代的沙田酒店


1970年代的沙田酒店, 你對這間酒店有沒有印象?


1970年代的中巴舊照


1960年代彌敦道由樂宮戲院望向油麻地


1974年彌敦道由倫敦戲院望向油麻地


1972年彌敦道


1970年佐敦道


尖沙咀富都酒店


1890年代的中環海傍


1950年代的中環幹諾道中


1950年代調景嶺慶祝雙十節


1965年的維園年宵市場


香港仔舊貌


香港仔舊貌


香港仔舊貌


香港仔舊貌


不知名街景


石硤尾舊景


1950年代的東頭邨, 右方那間有紅色外牆的該是協同中學或協和中學


1960年的調景嶺


1950年代的皇后大道西


1950年代的中環石板街


香港仔舊貌


1980年葵湧


一位網友傳我的珍貴的1968年堅尼地城鳥瞰圖, 謹此致謝並公諸同好.  其時垃圾焚化廠仍在運作冒煙, 堅尼地城的環境之差可見一斑


1964年長沙灣夜景


1956年石硤尾大火災


1950年舊大埔墟


1945年的啟德機場, 左下方是九龍

《茉莉香片》的開篇張愛玲就說:「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在張愛玲的心中早就給香港下了一個定義——悲哀。所以她筆下的香港傳奇「也是一樣的苦」。

無論是《茉莉香片》,還是《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傾城之戀》…… 張愛玲的筆下香港永遠是個悲傷之地。

普利茲攝影圖集賞析

攝影人原創交流園地

每日精選,晚間發布

寓學於樂,共同進步

↓長按識別,加入聯盟↓

相關焦點

  • 上海·張愛玲·傾城之戀
    諸多的影視作品當中,我想細聊的是《傾城之戀》,張愛玲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及最喜愛自己寫的哪部小說,她淡然一笑說「我的小說結局大多不完滿,《傾城之戀》算是擁有完滿結局的一部,要說喜愛應該是她了。」《傾城之戀》講述的是來自上海的白家小姐流蘇,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後,身無分文,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
  • 組圖:電視劇《傾城之戀》高清劇照欣賞 - 1
    2009年3月14日「白色情人節」起,中央電視臺八套黃金時段將播出34集電視連續劇《傾城之戀》,講述了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和香港兩地的一段華麗而蒼涼的傳奇愛情故事。
  • 《傾城之戀》跨半個世紀的「傳奇」
    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這段愛情從小說、話劇到電影,張愛玲筆下的《傾城之戀》(blog)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張愛玲曾自言:「我希望傾城之戀的觀眾不拿它當個遙遠的傳奇, 它是你貼身的人與事。」六十一年後的今天,這段愛情又一次登上舞臺,張愛玲若泉下有知,可否感受,傳奇並不遙遠。  時間:20世紀40年代。  這是一篇天才女作家的成名作。
  • 《傾城之戀》開播
    商報訊(記者 陳和生)《小團圓》令「張迷」大呼「坦率得嚇人」之後,張愛玲的另一部遺作《傾城之戀》今晚走上央視八套,黃覺在劇中出演範柳原。  一部《傾城之戀》,奠定了張愛玲在文壇上的獨特地位。舊上海的白流蘇和範柳原,已成為都市男女內心處一個自省的經典。電視劇《傾城之戀》改編自張愛玲經典小說,其中加入了編劇鄒靜之的大量創作。
  • 張愛玲與她的《傾城之戀》
    都說亂世出英雄,但是那個年代卻湧現出一大批「巾幗」,她們用文字記錄下那個時代的特徵,記錄下那個時代人性的特點。但她們的愛情之路也是坎坷,其中最讓人憐憫的是便是張愛玲。張愛玲(1920.9.30—1995.9),中國現代女作家,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誌上發表作品。
  • 張愛玲版舞臺劇 梁家輝初嘗《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繼滬港兩地演出後,將於今年5月17日開始在北京首都劇場連續上演5場。據主辦方介紹,上世紀80年代,張愛玲本人曾專門將小說《傾城之戀》改為話劇版,而此次由香港著名導演、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毛俊輝重新改編的《傾城之戀》則進行了大膽創新,毛俊輝針對原作結尾過於平淡的缺陷,設計了與張愛玲原著完全不同的結局,將時光延續到60年後的今天,張愛玲原著的戛然而止、過於平淡的結局如今被大大延伸。
  • 傾城之戀
    今天給大家分享她在23歲時寫就的《傾城之戀》,這本書一經發表便震驚四座,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愛情更是讓無數男女為之傾心 這篇小說以1941年日本侵略香港的那場戰爭作為背景,向我們展現了個人算計與命運交錯之下的男女戀愛
  • 《傾城之戀》:在婚姻的戰爭中保持勢均力敵的姿勢
    《傾城之戀》是民國才女張愛玲的成名之作,也是她唯一一部結局圓滿的小說。故事講述了上海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的小姐白流蘇,二十歲時經家庭操辦嫁入門當戶對的唐家,因忍受不了丈夫的家庭暴力憤而離婚回到娘家。當帶回的錢財被哥哥嫂子盤剝乾淨後,她受盡家人的冷嘲熱諷,甚至連母親都不願為她出頭。於是,她不得不為自己另謀出路。
  • 曾經的淺水灣酒店,再無《傾城之戀》
    現在淺水灣超市假期在香港最後幾日,住在悅家。我母親從內地發微信給我「趕緊回來吧,聽說很亂。」我回復「很安全,不像報導中說得那樣。」給老母親發了幾張在香港的照片,她才安下心來。張愛玲《傾城之戀》裡流蘇和徐太太一家第一次到淺水灣飯店,也是經過的這條路吧?卻看不見了那「紅的崖,黃的崖」。就那樣慢慢走,沒有一輛車夾三和鳴笛,轉眼到了超市地下停車場,走到上面,悅才對我說:「這個超市就是張愛玲《傾城之戀》裡寫得淺水灣飯店。」我聽後嘴巴張得大大的:「是嗎?」
  • 懂了「傾城」的雙重含義,你就讀懂了《傾城之戀》
    她的小說,用參差多態的手法寫出了現代男女的複雜情感,在虛偽中見真實,浮華中見質樸。《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寫於1943年,講述了白流蘇與範柳原之間的愛情故事。這個小說名,會讓人以為小說寫的是一個絕代佳人的故事。雖然《傾城之戀》的女主人公白流蘇相貌也很美麗,但這並非作者所要強調的內容。
  • 賭神周潤發曾與前女友再度同戲《傾城之戀》愛恨情仇一次爆發?
    周潤發與繆騫人曾有過一段情在華人文學世界中,張愛玲是粉絲無數、備受推崇有如傳奇一般的巨星作家,最有名的幾篇作品先後被搬上大銀幕,第一部就是香港邵氏拍攝的《傾城之戀》,此故事描述婚姻失敗白流蘇奮力一搏,為自己的後半生謀出路,與範柳原玩起愛情遊戲,卻沒有任何贏面,眼看又是白忙一場,兩人突然被困在日軍攻陷的香港,竟然卸下了彼此的心防,真的成為一對,香港傾覆竟似為了成全他的愛情。當年香港眾演員之中,具有193、40年代氣質且演技能夠勝任的並不多,邵氏將這改編自知名女作家的小說電影之重任交到最負盛名的女導演許鞍華手中,而許鞍華心目裡最合適的白流蘇與範柳原的分別是繆騫人與周潤發。
  • 《傾城之戀》︱有些婚姻,不過是各取所需
    張愛玲的書讀了不少,我最喜歡的是她的中篇小說《傾城之戀》和隨筆集《流言》。下面簡單談談《傾城之戀》的閱讀感受。傾城之戀,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一位傾國傾城的大美女的驚心動魄的愛情故事。讀過才知道,由於一座城市的傾覆成全了一對平凡的夫妻。
  • 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再次討論「愛」的含義
    《傾城之戀》是一部以愛情為題材的短篇小說,男女主人公的戀愛過程一直以來都是讀者關注的焦點。張愛玲曾說:「因為我用的是參差的對照的寫法,不喜歡採取善與惡,靈與肉的斬釘截鐵的衝突那種古典的寫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時候主題欠分明……」在各種人物混雜的《傾城之戀》中,不同人物的描寫互為對照,使得愛情這個主題在這部小說中摻雜著社會的煙火氣,從更深層次來說,愛中透著無奈,透著隔閡,透著對彼此的保留和算計,但這恰恰使得這部小說有血有肉,人物形象也尤為豐滿
  • 《傾城之戀》:白流蘇的愛情,真不簡單!
    《傾城之戀》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主要講述的是白府六小姐白流蘇和香港首富範天河之子範柳元「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傾城之戀」字面意思指的是一座城市(香港)的毀滅,才成全了一段愛情。「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 傾城不傾城 | 紙上電影張愛玲—— 《傾城之戀》的誤讀和再讀
    張愛玲說:《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歡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
  • 《傾城之戀》熱拍 陳數婚紗揭示30年代上海時尚
    《傾城之戀》熱拍 陳數婚紗揭示30年代上海時尚 《傾城之戀》劇照   目前,由著名編劇鄒靜之操刀擔任編劇、根據張愛玲名著改編的30集大戲《傾城之戀》正在浙江橫店拍攝,因成功塑造《新上海灘》中的方豔芸一角而被稱為
  • 「傾城之戀」 ——香港文學的在地書寫譜系|新批評
    這是一句大家都熟悉的話,出自她的《傾城之戀》。我想,「傾城之戀」這四個字也正好可以用來總結張愛玲關於香港的文學書寫,同時又可以用來形容香港文學的一大特色。在張愛玲所書寫的「香港傳奇」中,最集中描述香港傾覆之蒼涼境地的,莫過於散文《燼餘錄》。且看看她怎樣塗抺戰時的香江亂世景象……我記得香港陷落後我們怎樣滿街的找尋冰淇淋和嘴唇膏。我們撞進每一家吃食店去問可有冰淇淋。
  • 張愛玲《傾城之戀》
    傾覆城池只為你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講述了白流蘇與柳原的一段曲折深刻感情,讀張愛玲文章總讓人感到悲情,在唯美中感到了淡淡的悲傷之感。傾覆城池只為你,為你,一座城池又如何?有的愛值得傾城執戀,而有的愛情卻不堪  回首。《傾城之戀》中感覺與張愛玲的經歷關係很大,張愛玲一生追求一種脫離現實的純粹愛情不問緣由,不問經歷,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超越了階級和信仰。
  • 《傾城之戀》中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
    張愛玲,作為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獨具才情的女作家,以其通俗的作品在上海文壇引起了一時轟動。但是張愛玲的小說大多數都瀰漫著一種悲劇色彩,「蒼涼」「悲涼」更是成為了其小說的基調。《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代表作之一,所講的仍然是男歡女愛的愛情故事。女主人公白流蘇,男主人公範柳原,一個沒落家族的離婚女人,一個飽經世故的留學生。
  • 張愛玲《傾城之戀》:世紀末的愛情 既有浪漫情慾 又兼有虛偽自私
    在20世紀40年代初,那個戰亂時期,張愛玲在淪陷時期的上海一舉成名。她連續發表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張愛玲的小說流露出一種世紀末情懷,這裡所說的世界末,並不是一個時間界限,而是源於西方十九世紀世紀的末的一種大論述的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