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橫濱三年展——審視藝術和作為文獻的藝術

2021-01-07 藝術中國


麥可·蘭迪(Michael Landy),《藝術垃圾箱》(Art Bin),2010,裝置,展覽現場圖

2014年的第五屆橫濱三年展以「藝術華氏451度:朝向遺落之海的航行」為主題,分別從本土和全球化視角出發,展開對藝術作品「文獻性」的探討。此次雄心勃勃的三年展充分利用橫濱沿海地區的歷史建築和倉庫,體現了這座城市作為日本早期多文化聚集地的特殊位置,並呈現了一批來自全球的知名作品。藝術總監森村泰昌(Morimura Yasumasa)藉由此次展覽,強調了藝術作品作為文獻資料這一常常被人忘卻的內在特性。

三年展由若干區域組成,分別代表了不同章節,分散在橫濱美術館和新港展覽廳兩個主會場周圍。觀眾步入每個展廳,猶如邁入一本書的場域,構成一場意象與文本在觀念上的拉鋸,這種體驗貫穿整個展覽,尤其體現在展覽的第三章「藝術華氏451度」。藝術家中屋幸吉(Moe Nai Ko To Ba)受三年展委託而特別創作了作品「世界唯一的書」,向雷·布雷德伯利(Ray Bradbury)1953年創作的小說《華氏451》致敬。這部超大尺寸的書是由他所收集的八段文本和作品組成,包括一批重新找回的資料和草圖,觀眾可以在現場親手翻閱,直面藝術作品的物質性及其記錄特定時間和空間的能力。此外,大谷芳久(Otani Yoshihisa)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文學收藏,以及福岡亞洲三年展的文獻,連同展覽的其它部分使對作為文獻的藝術的審視得以不斷推進。通過將大量文獻在美術館中進行展示,展覽成功強化了觀眾對藝術作品作為物理檔案的感知。

森村泰昌以「套層結構」,即書中書,或展中展為策略揭示了藝術作品和文獻之間的複雜關係。展覽中隨處可見印刷品和手寫文字,伴隨著各種類型的文本並置,與共同展出的繪畫、錄像和裝置一起令觀者產生疑惑。其中一個例子是馬塞爾·布達埃爾(Marcel Broodthaers)的「一隻貓的採訪」(1970),作品巧妙表現了在展覽空間中閱讀與觀看之間的無盡張力。在一間全黑的房間正中擺著一張桌子,上面分別放有法文與日文的採訪稿,觀眾可以聽見布達埃爾的聲音,可以閱讀文本,就是「看不見」任何東西。訪談中引用的那句名言「這不是一個菸斗」則幽默地指向了瑪格麗特的繪畫實踐——然而布達埃爾的這位受訪者僅能用「喵」來回答提問。

通向布達埃爾作品走廊上展出的《圖像的保真度》(1935)是雷內·瑪格麗特的一組攝影,深受前者的推崇。而作為瑪格麗特一系列繪畫的靈感,這些攝影作品在與今日觀眾相遇之際,又同時是傳記式和藝術史般的文獻,這令人不由思考究竟是什麼構成了歷史文獻或藝術作品?

除橫濱美術館的主展區之外,還有眾多由一條巴士路線串聯起來的衛星展覽空間,包括BankART1929、橫濱創造都市中心、急阪工作室和Hatsuko和Hinode地區,讓觀眾得以在參觀過程中體驗到橫濱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展覽「東亞的夢」的舉辦地 BankART1929(原日本郵船海岸通倉庫)是坐落於城市濱海地區的一處創意空間,與主會場展覽相互呼應,「東亞的夢」(Dreams of East Asia)主要探討了藝術作品的物質性與文獻的觀念性之間的聯繫,比如在三樓展出的「蔡國強和巖城故事」,就表現了藝術家和福島地區長達20年的關係,除了受人矚目的從巖城海灘運來的15米長的廢棄漁船裝置,還有蔡國強眾多項目的攝影記錄,以及他《萬株櫻花種植計劃》的紀錄片。「東亞的夢」強而有力地表達了憑藉合作構築未來「亞洲」文獻的美好願望,正如蔡國強與巖城居民的協作,象徵了東亞各城市之間的合作可能。

當踏進BankART1929的展廳,每位觀眾都會收到一本「護照」,引發「究竟何為亞洲?」的思考,而針對這一假設展覽所做的是開放而樂觀的回應。參展作品共同提出了一個對亞洲未來的可能定義:即由藝術家與藝術空間形成的合作新網絡。通過展出諸如大野一雄節、朝倉攝檔案、臺北橫濱藝術家交流計劃等一系列成功合作範例的文獻,呈現了東亞藝術社群的視野。

這個展覽中最具象徵性的作品或許是《國境之家》(A House on the Border Between Nations),由柳幸典、金沢壽美、開發好明、夫學柱、林潤秀等藝術家協力共建的這棟木屋以同等比例複製了江戶時代在韓國釜山日本居留區的一間房子,同時混合了兩國的設計和建築風格,有著韓國式的屋頂與日本式的地板和牆面。總之,2014 橫濱三年展將城市視作一個開放的文獻庫以產生各種深具啟發性的合作,而在藝術家和展覽的幫助下,我們得以穿越大陸和海洋,去追尋未來的東亞文獻。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智慧財產權。

相關焦點

  • 40位藝術家,如何構建一個國際三年展?6大亮點看2107橫濱三年展(附...
    作為亞太地區最為重要的三年展之一的第六屆日本橫濱三年展將於今日(8月4日)開幕。本次三年展如果從參展藝術家規模來看,可算是歷年規模最小的,因為只邀請了全球40位藝術家。5.走出美術館,在橫濱街頭體驗不一樣的藝術類別伴隨著本次三年展的藝術作品,在橫濱的街頭也邀請特邀演員進行各類的藝術表演與文獻鑑賞,如戲劇表演、文化財產觀摩,讓觀者從多方面感受橫濱的文化魅力。
  • 從「橫濱三年展」看日本當代藝術
    「2008橫濱三年展――《時間的裂縫》」日前落幕,這是日本目前最大規模的國際當代藝術展。當時出現的「物派」作為最具日本文化特徵的現代美術現象,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現代美術在經歷了60年代的政治性和70年代的觀念性之後,對個人狀態和身體感覺的探究開始引發藝術家的關注,體現出日本人特有的生命意識和自然觀;90年代以來,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國民心態普遍產生幻滅的危機感。但作為世界經濟大國之一,日本社會表層依然維持著消費型文化的現象。
  • 2017年全球即將開幕的雙/三年展與文獻展
    文獻展期間,卡塞爾的弗雷德裡希廣場將用10萬冊禁書築起一座巨大的雅典衛城複製品,作為對阿根廷藝術家瑪塔 · 米努欣1983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創作的《書之帕特農神廟》的重現。威尼斯雙年展 5月13日至11月26日義大利威尼斯/軍械庫與綠園城堡
  • 今夏的橫濱,藝術無國界
    (蔡虹 攝)中國日報東京8月22日電(記者 蔡虹)日本與兩個近鄰中國和韓國的關係依然陷在深深的僵局中,但是藝術讓三國的人民跨越障礙走到一起。橫濱是今年東亞的文化之都。在炎炎夏日,這座城市正在舉辦有三國藝術家參與的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其中有2014年橫濱國際三年展、東亞年輕芭蕾周和日中韓沙雕展。
  • 日本將新增當代藝術三年展「岡山藝術峰會」
    Lawrence Weiner的作品今年10月9日,原本緊張飽和的全球藝術博覽會日程上又將新添一個當代藝術三年展——「Okayama Art Summit」(岡山藝術峰會)將在日本岡山縣舉行每一位參展藝術家都將以獨樹一幟的方式表現不同語境下的觀念,這其中包括有意識形態上的、嚴肅而正式的社會活動中的,甚至是政治性的,旨在以多元化的藝術探索為參觀者們提供一場多維的視覺藝術體驗。此外,吉利克還計劃將觀眾們帶入到以「開發」為概念的影像環境氛圍中,呈現作品的方式大概有兩種。為此,利亞姆?
  • 從「橫濱三年展」看日本當代藝術-光明日報-光明網
    「2008橫濱三年展——《時間的裂縫》」日前落幕,這是日本目前最大規模的國際當代藝術展。當時出現的「物派」作為最具日本文化特徵的現代美術現象,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現代美術在經歷了60年代的政治性和70年代的觀念性之後,對個人狀態和身體感覺的探究開始引發藝術家的關注,體現出日本人特有的生命意識和自然觀;90年代以來,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國民心態普遍產生幻滅的危機感。但作為世界經濟大國之一,日本社會表層依然維持著消費型文化的現象。
  • 「深圳當代藝術文獻展」開幕
    ——深圳當代藝術文獻展」日前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雲中心開幕。本次展覽得到深圳市20餘家美術機構的藏品及文獻支持,共展出47位藝術家的60餘件(套)當代藝術代表作品以及深圳四十年當代藝術的一批文獻。 以全國範圍的文化藝術發展為參照系,深圳文化藝術的發展無疑是快速的、迅捷的,雖不具備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卻也避免了負重前行。
  • 2011橫濱三年展:我們的魔幻時刻(圖)
    展覽現場   新浪收藏訊 日本地震後,人們都擔心日本的一些藝術活動是否能如期進行,比如橫濱三年展。但在8月6日這天,第四屆日本2011橫濱三年展(Yokohama Triennale 2011)如期開幕了。  今年三年展的主題展名為「我們的魔幻時刻:這個世界我們究竟能知道多少?」(Our Majic Hour:How Much of the World Can We Know?)。這樣的一個主題,很符合日本震後人們的心情:關於這個世界,我們究竟能知道多少?
  • 「深圳時間——深圳當代藝術文獻展」開幕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一場以「時間」為主題詞的當代藝術展覽拉開帷幕。   10月30日,「深圳時間——深圳當代藝術文獻展」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雲中心舉辦開幕式,展覽集合了深圳市20餘家美術機構的藏品及文獻,對40年來深圳當代藝術創作、發展的脈絡進行系統性學術梳理,為觀眾勾勒出深圳當代藝術40年的大致面貌。
  • 曹慶暉:談「胡一川藝術與文獻展」的主題與實現
    這些展覽的工作基礎和實施條件各不相同,而但凡遇有工作基礎和實施條件較好的機會,都儘可能抓住時機,調度作品、資料,以呈現出藝術家波瀾的藝術人生和藝術作風為第一要務。知人論世,因人而異,是我策劃這一類展覽時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標,因此也就加大了對理解藝術家的文獻需求、佔有和利用。而隨著社會和家屬對藝術家藝術和精神遺產進行整理研究的意識提高和行動落實,基礎整理工作的進步也越來越能夠滿足策展人調度的需要。
  • 日本橫濱建築三年展欣賞
    今年的日本橫濱建築三年展中,日本很多同時代的建築師都將參加。Akihisa Hirata、Ryue Nishizawa (Sanaa)、Minsuk Cho (Mass Studies)和Didier Fiúza Faustino將參與日本「最大的世界藝術展覽計劃」。這個建築是由Akihisa Hirata設計的Ienoie,位於日本橫濱。
  • 中國藝術文獻大系:賀文斌
    中國藝術文獻大系作為宋莊當代藝術文獻館文獻檔案庫收錄藝術家文獻資料的動態展示窗口,受到眾多藝術界人士的關注與支持,截止目前已有799位中外當代藝術家在文獻館建立個人實物文獻檔案
  • 「站在人生的前線——胡一川藝術與文獻展」今日開幕
    2020年11月23日上午,「站在人生的前線——胡一川藝術與文獻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今年適逢胡一川先生誕辰110周年,由中央美術學院和廣州美術學院聯合舉辦胡一川先生的個人藝術展,這是兩所學校開展學術交流合作的一次新的重大成果,也是兩所學校全體師生員工獻給重要創始人胡一川先生的藝術馨香。
  • 藝術是什麼?摩天輪票務「縫合」你的藝術網格
    藝術是什麼?北京的這場今日文獻展會告訴你答案,帶你感受濃濃的藝術氣息。它是北京今日美術館主辦的常設性大型國際三年展,它自誕生起即從中國國情出發不斷發現和提升中國當代藝術的實驗性和學術性,同時在全球視野中洞悉和把握變化的國際當代藝術走向。
  • 省美術館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開展
    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03月20日,「可觸摸的記憶——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陳列館展出。此次省美術館以「可觸摸的記憶」為主題,首次推出館藏藝術檔案文獻展,展出展覽檔案、名家信札、珍本圖書等,以展覽呈現江蘇省美術館對檔案和文獻工作的重視與關注。展覽分為記錄歷史、徵集成果、珍檔共享、多元連結四個部分,涵蓋江蘇省美術館建館前的歷史,以及自1960年以來藝檔資料的系列收藏、歸檔和使用成果及歷史檔案和圖書等。
  • 毛旭輝—《中國當代藝術文獻 2018》提名藝術家
    ,北京,中國2018 「深度閱讀:毛旭輝文獻展」,合美術館,武漢,中國2017 「存在的寓意毛旭輝」,藝術倉庫,北京,中國2017 「毛旭輝:我就在這兒」,關渡美術館,臺北,中國2016 「毛旭輝」,索卡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 王非非《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鄭州,中國 2020 新概念藝術展,文創大廈榕·美術館,蘭州,中國 2020 中國當代藝術夏季展,閱甫美術館,柳州,中國 2020 海島藝術節,北隍城島,蓬萊,中國 2019 中國「當代素描」大展,閱甫美術館,柳州,中國
  • 羅韜《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1994 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建築學,獲學士學位 2003 獲得加拿大安大略藝術學院繪畫與雕塑藝術學位2019 「天地合」 藝術展,安墾匯智,上海,中國 2018 「在.現場」藝術展,藝諾美術館,上海,中國 2018 「山海藝術季」藝術展,寧海大樂之野,寧波,中國 2018 「愛恨離」當代國際藝術展,世博源翼樹空間,上海 2018 「IN」 群展,
  • 華鳥《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無限之二十 2020 聚乳酸等材料 38x38x18cm 主要展覽 2018 2018全球人居環境論壇書畫藝術展,聯合國會議中心,曼谷,泰國 2015 第十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書畫藝術展,聯合國,紐約,美國 2014
  • 策展是理解的藝術
    為此,我曾在某些恰當的選題中做過積極的努力,比如2014年「含淚畫下去——司徒喬藝術世界的愛與恨」,2015和2106年「至愛之塑——雕塑家王臨乙王合內夫婦作品文獻紀念展」。我認為「藝術只是載體,人生才是文章」,所以我希望做勾陳藝術人生凸顯人性人情的展覽,做有人情味兒也有藝術邏輯直刺觀眾內心的展覽,儘可能讓藝術和人的關係在視覺材料和文獻資料的互動中鮮活起來,而不希望讓藝術品僅僅成為藝術風格學的專屬領地,儘管從風格層面解讀和鑑賞作品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