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治癒動畫《給桃子的信》。我一向對妖怪題材的動畫很感興趣,每一部關於妖怪的動畫電影中,我們總是可以從妖怪的視角出發來審視自身,我們總是認為就算妖怪的外形再酷似人類,而一顆心仍是醜陋。但是在日本的動漫作品當中,妖怪的存在就仿佛是人類自身的「照妖鏡」,從他們身上可以映射出我們潛意識中無法承認的齷齪心思。在這些動漫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妖怪們的良善和人類的自卑。
而《給桃子的信》這部動畫作品,是從家庭的角度出發,妖怪在其中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同樣,在這部動畫作品中,我看到的依舊是三隻傻傻的妖怪,為了完成自己的守護任務,而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感化桃子,讓桃子慢慢明白了什麼才是愛。說白了,這其實是一部日常向的動畫作品,在日常生活中穿插著對生活和親情的思考。而其中,妖怪三人組的出現仿佛是為平淡生活中的單調底色平添了一點斑斕的色彩。
很多關於妖怪的說法當中,都有這樣一條:小孩子才能看見妖怪,長大了也就喪失了看見妖怪的能力。在成人眼中,妖怪的存在只是存在於神話故事書中,即使它真的就存在於他們周圍,他們也無法看見。能看見的都是小孩或者有特殊能力的人。小孩能看見是因為他們天真,純潔,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索欲,什麼樣的事物在他們眼中都是一段冒險故事的腳本。而成人眼中,世界的大部分對他們而言已經已經失去了探索欲,他們擁有的是佔有欲。所以妖怪的存在也顯得那麼彌足珍貴。
這裡不得不提到另外一部鼻祖級妖怪題材的動漫作品《夏目友人帳》,裡面有一集的名字叫虛幻之光。年輕時能看見妖怪的人,長大以後變得看不見了。看不見妖怪以後的他,慢慢融入了更加真實的世界,甚至重新有了喜歡的女孩,並打算結婚。而那個妖怪為了能讓他再次見到自己,寧願化身為生命短暫的螢火蟲,只在他面前閃過一瞬,便永遠地消失了。看見妖怪的能力像是一道分界線。界線在哪裡,並不分明。只是似乎連妖怪也清楚的知道,一旦跨越了這條界限,有些東西便永遠回不來了。便是如此,妖怪才甘願化身螢火蟲一閃而過,用永遠消失的代價到界線的另一邊跟心愛的人無聲地告別。
只要有一個人相信妖怪的存在,那它就一定存在。
回到今天說的這部動畫作品《給桃子的信》上,這是一部11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導演衝浦啟之講述了一個與現實世界融合而又光怪陸離的世界。講述了在平凡世界和妖怪世界的夾縫中,一個帶著父親去世前自己曾與之吵架的愧疚的女孩,在新的生活環境中,同妖怪一起,走出陰霾,不斷經歷和成長的故事。這是一個小女孩關於個人成長和完願的故事。成長在於從一個膽怯,害羞,無法邁出第一步的小孩,成長成為一個獨立,自信,堅強的小孩。而完願則是對父親未說出口的歉意的表達,最後她終於表達了自己深藏在內心中的洶湧情感。
而我從中看到的不止成長,還有遺憾。不管是桃子也好,妖怪三人組也好,他們總是在擁有的時候學不會珍惜,總是在失去後才驚覺自己的愚蠢。我今天就想借著這部動畫作品,從動畫中出發,探討這個話題,從而像桃子一樣更有勇氣跨出第一步。
桃子:在愛中長大的我不會珍惜情感的可貴
如果要從物質條件來看,桃子無疑算是一個中產家庭出生的幸福小孩了。父親是致力於海洋研究的海洋生物學家,母親是一位全職家庭主婦。光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父親的收入是完全可以支撐家庭的開銷,母親才會選擇成為一名全職太太。
物質條件很充裕的小孩的通病就是缺乏情感的連結和體諒父母的難處。當然,我並不是在指責桃子,我相信在桃子看似生氣的麵皮下潛藏著一顆對父親憧憬的心。因為父親和母親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是去聽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的表演,於是桃子弄到了3張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的票,想在父母的結婚紀念日當天,和父親母親一起去看,那樣對他們也有特殊意義,對自身也是一種滿足。但是父親卻因為公務實在是抽不開身,於是承諾桃子下周一定陪他們去看。桃子生氣的奪門而出,說,你不用回來也沒關係。不曾想,一語成讖。父親真的沒能再回到她們身邊,因為在海上的一次意外事故,父親永遠的離開了她們。突如其來。
桃子在親人逝去的時候,才感知到語言對一個人造成的影響和對自己無限的悔恨。
父親的離世對他們的打擊是巨大的,母親是全職太太。她無法一個人帶著桃子在東京生活,於是她決定帶桃子到鄉下去生活,對於母親而言,這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自己在得哮喘期間,一直在這個地方遼陽,周圍都是熟人,相互有個照應,而且可以跟著阿婆到田裡幹活,同時生活收入也得到了保障。而彼時的桃子內心依舊在父親離世的陰影中自責不已,坐在開往鄉下的輪船上時,都帶著父親寫了三個字:給桃子。這封未完成的信。她對於周遭環境的變化,和他人向她投遞的善意視而不見,封閉自己,止步不前。
父親離世的陰影對於桃子而言是巨大的,她把他人的善意和母親對自己的情感隔絕起來,封閉自己,不斷龜縮起來,也從不珍惜這些情感。
不管是從父母對待桃子的態度還是陌生人對桃子所抱有的善意,我們都可以從細節中看出其實桃子所擁有的愛是來自多方位的。母親所採取的教育方式並不是嚴厲的責罵,而是溫柔的引導,而和他們一起住的阿婆和邀請她一起玩耍的少年,都是少有的溫和良善的人,而桃子卻對此無動於衷。因為她是一個在愛中成長的小孩,情感是她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過剩品,而不是必需品。水滿則溢,正向的情感對她而言已經是一種負擔,而不是渴望。所以她才會在最開始表現出一種極其冷漠和拒人千裡的行為。動畫才開始的時候我在內心吐槽,這個小孩真沒禮貌,一副理所當然的態度。關鍵就在於,為什麼她會有一種理所當然的狀態。因為對於情感的連結已經匱乏,她適應於他人向自己輸入,而她從來沒有向他人輸出過。
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這或許是桃子對於父母的態度。父母對小愛過多的愛,或者說是無條件的縱容,都可以稱之為溺愛。溺愛中長大的人容易有一個連鎖反應:
1.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現嚴重的逃避行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門。動畫中的桃子就是這樣,面對同齡小夥伴的邀請跳水,她本來把泳衣都已經穿好了,正準備向下跳時的臨門一腳時,她選擇了轉身離開。因為她不敢,她無法忍受自己向下墜落的重心。於是她產生了逃避了情緒,既不去參加同齡人的社交也不出門,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一旦不在自己的舒適區範圍內就產生了逃避行為。
2.躲在家中後,他們的脾氣很大,很容易對著父母發脾氣,嚴重的還會對父母拳腳相加。雖然在動畫中桃子並沒有對母親拳腳相加這麼嚴重,但同樣她覺得自己無法適應這裡的生活,就想讓母親重新回到東京。對於桃子而言,她無法體諒母親的難處,她很容易就對母親產生抱怨,而這些抱怨全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對於順應自己選擇的情況她會很高興,一旦出現無法和自己的期待重合的情況發生後,她就會對母親發脾氣。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細節,每次當母親和其他人打招呼的時候,桃子都會沉默不語。這其實是對自我的保護,因為她對於社交而言並不在行,於是用沉默來掩飾自己的不安。同時桃子也有清晰的認知,她知道母親會包容她,因為從小到大都是如此。而這樣桃子的自我效能感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將自我效能感與自信聯繫起來,他說,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擁有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追求一個目標時,會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認為自己一定能實現這一目標。
桃子的自我效能感並不是源自自己,而是源自於父母。所以對於他人情感的理所當然和毫無同理心就這樣慢慢形成了。但是,一個小孩他一定要先在這個世界裡證明自己的力量,而後才可能信心十足地在更大的世界裡去證明她自己。
妖怪三人組:放縱能力的我們並不會珍惜平凡生活的可貴
妖怪三人組是動畫中萌點的存在,他們是由三隻性格、外形迥異的妖怪組成的一個守護團體。他們的職責是讓失去親人的家庭在逝去的人還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家庭的時候,充當守護者。很多人肯定會發問了,妖怪也能成為守護神?因為這三隻妖怪其實是在為天上的神仙打工的,說白了這三個都是被天界規矩約束著的打工仔。
連他們自己都說,這是一趟苦差事。自己也不會被人看到,同時又要擔當起守護的工作,還要定期向上面匯報情況,而最搞笑的是,有一次在敘述自己的工作情況時,裡面最小的一隻妖怪豆豆,他提起筆準備寫的時候,才驚覺自己不會寫字。這是什麼樣的屬性才會忘記啊。這三隻妖怪的外形也並不是像之前《滑頭鬼陸生》裡面的擬人化妖怪那樣美型,而是趨向於真正的怪物形態。但整部動畫看下來你也並不會真正認為他們是怪物,他們散發著一種醜萌醜萌的狀態,你甚至會覺得他們可愛。
伴隨著情節的發展,我才知道。原來這三隻妖怪之所以為天界的神仙所用,是因為他們在江戶時代是大妖怪的存在。如果不知道大妖怪是什麼的,請參考《夏目友人帳》娘口三三和《犬夜叉》殺生丸,就知道什麼是大妖怪了。這三隻妖怪也算是妖力強盛的類型了,但他們擁有力量的同時並沒有約束自己。而是為非作歹,裡面最大隻的妖怪阿巖曾經說過自己可以生吞到一個成年男性。而瘦長的妖怪皮皮也是吃過人的,他說他可以把人的肝臟吸出來吃掉。於是這裡我就瞭然了,因為在古代吃了太多人,而被天界懲罰,化去了身上的妖力,被天界所用,從原來吃人的妖怪成為了桃子家庭的守護神的存在。
他們放縱自己力量的同時,也終將失去他們賴以為生的力量。
我們總是說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在他們擁有能力的時候,雖說他們是妖怪,但妖怪也並不是只有吃人這一條道路可以選擇。而他們偏偏選擇了最極端的道路。而這裡同時也有一種因果循環的味道在裡面,如果當初他們選擇的是另一條不同的道路,他們的結局可能就會大不一樣了。可惜什麼事情都不會有如果。他們選擇放縱自己能力肆無忌憚的時候,就與平凡生活選擇了」決裂「。妖怪對於人類來說,始終都是」異類「的存在,這樣的觀念不管是人類還是妖怪,都是根深蒂固的,他們本能排斥和自己不屬於同一種形態的生物。能力越強的一方一定會做出一些為了讓他人臣服而傷害他人的舉動。
其實不管是妖怪還是人類,他們都應該對自己的力量和行為進行制約。這並不是只有人類的專利,而動畫中的妖怪三人組,其實是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在失去妖力後,知道人類是看不見自己的,以此作為依據。他們偷偷拿便利店的商品,偷摘大家辛辛苦苦種植的橘子,一吃就是一籮筐,這樣的小麻煩在他們所在的區域頻繁發生。但他們沒有再傷害任何人了。這是他們認知上的一大段進步。
妖怪三人組因為放縱自己的能力而並不會珍惜生活給予他們的。放縱的確會產生一連串的影響。在《銀魂》中有一段臺詞這樣說道:「其實我也想工作啊,我也想結婚啊,我也想孝敬父母啊!」你就想著這種事情,在沒有家人陪伴的空檔房間裡孤身一人,就算這樣,你還要繼續過著假期嗎?所謂假期,是要完成作為生活基礎,也就是「勞動的義務」後才能成立的,只有假期的話,是沒法稱之為假期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就算是假期,如果沒有盡頭的話,跟無盡的工作也沒什麼兩樣,義務會變成痛苦,就是因為會結束,假期才能稱為假期,就是因為會結束,工作才能稱為工作,永不結束的暑假,就跟無限地獄是一樣的啊!
而同樣,這樣的邏輯在妖怪三人組中也是同樣成立的,他們的能力對於他們而言是怎樣的存在?所謂能力,是能運用其特殊性幫助他人和提高自己為前提的基礎上才能稱之為能力。而他們的能力等同於掠奪,那這樣的能力同樣是地獄的存在。
失去的,得到的
妖怪三人組在守護桃子家庭的一段時間內給桃子添了不少麻煩,他們總是趁著桃子不在家的時候悄悄吃掉家裡的零食,並且垃圾滿地也不會收拾。桃子住的區域總會發生一些農田莊稼被毀,便利店的商品無故失蹤的案件發生。直到他們直到桃子能夠看到他們之後,他們和桃子朝夕相處中,經歷了野豬追逐,經歷了一起去山上看日落,幫助桃子客服跳水的恐懼等等。他們和桃子有太多共同的回憶,不管是怎樣的陪伴,總歸有情感的回饋。所以當桃子請求他們可以把這封信交給死去的父親的時候,他們明明也知道,這樣做事不符合規定的,但是他們嘴上說著難聽的話,卻伸手接住了桃子遞過來的信。
妖怪三人組在失去能力的同時,也收穫了情感的回饋,他們的失去也是他們回歸自我的開始。
桃子在和妖怪三人組朝夕相處的同時,從最開始的防備到最後的敞開心扉,這樣的過程對於桃子而言是一次心靈的成長。她看得到妖怪,在母親的誤會中說出了自己能看到妖怪的事實,但是母親不能理解,她認為桃子在撒謊。於是伸手打了桃子一巴掌,對於這樣的誤會桃子顯得很委屈,在暴雨將至的天氣裡跑出了家門。而母親看著天氣不對勁,開始出門尋找桃子,在尋找的途中哮喘發作,但因為地方小,醫生都到其他地方去了,桃子回家得知母親發病的消息不顧眾人的反對,和叔叔開著摩託車去尋找醫生。她終於知道,父母的愛真的是無條件的,而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真的差一點就失去了母親。
桃子在失去自己表達情感能力的同時,也收穫了獨立和勇氣的擔當,她的失去同樣也是尋回真實情感的開始。
動畫中,桃子總是在父母都還愛著她的時候,不會傾聽父母的訴求,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孩。而當父母真的快要離開她的時候,她才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肯定情感的可貴。擁有的時候並不會在意,而在快要失去的邊緣反而獲得了成長。妖怪三人組同樣也是這樣,在擁有能力的時候放縱,不加約束,而真正當他們失去了能力同時,才開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想要用能力獲得什麼樣的回饋。
其實可貴的永遠是我們的一顆真心,也可以這麼說,這部動畫在講述的就是一個逐漸尋回真心的過程,真心總是物價。當我們扎紮實實拿在手中的時候不會去感受它在手心的溫度和跳動的頻率,只有在快要失去的時候我們才開始尋找,那顆真心究竟藏在了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