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洱海,一路向西」
一首《去大理》曾勾起
多少人對「詩和遠方」的嚮往
但很少有人知道
詩情畫意的背後也有過
「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的貧困
大理州下屬11個縣曾經都是貧困縣
趣聞
2016年起,上海浦東與雲南大理展開東西部扶貧協作
通過投資金、派幹部、做項目、建機制
西南邊陲的大山裡不僅留下了「浦東印記」
11個貧困縣也在「山海牽手」中全部脫貧
01
大理巍山縣,瀾滄江支流黑惠江從這裡穿流而過。去年,黑惠江畔原本寸草不生的600多畝石頭地上,第一次種上了清香撲鼻的檸檬樹苗。
而在此之前,海拔低、氣溫高、日照強,加上偏酸性土壤,巍山縣儘管有著極好的種植檸檬的先天條件,但水利設施落後、農戶分散種植,沒有經驗可循,「種一坡坡,收一籮籮」——這句雲南當地的俗語就是對山區農業生產狀況的真實寫照。
改變從這裡開始——
(圖左:浦東援滇掛職幹部金軍)
浦東援滇幹部、巍山縣副縣長金軍,在當地有個更響亮的名字,叫「金檸檬」——「我到巍山掛職以後,沿江走了幾個山區鄉,發現好多土地都是閒置,非常可惜。其實,縣就裡幾年前就動過發展檸檬產業的念頭,只是苦於沒有技術,沒有經驗。」
抱著要為當地走出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的決心,此前對農業「一竅不通」、擔任祝橋鎮區域發展辦副主任的金軍,用了「最笨」的辦法——在網上搜索對比全國的檸檬生產基地,選定其中最大的一家檸檬加工廠,然後再照著網上的辦公電話找來專家考察指點。
半年多時間裡,光是重慶的種植基地,就去了三次;浙江的柑橘研究所去了兩次;終於,請來了專家、引來了技術,圈定經濟價值高的無籽香水檸檬作為「主打品種」。
很快,浦東對口幫扶資金率先投入。去年,沿江4個鄉8個村有600多畝巖石地種下了第一批檸檬樹苗,從過去根本無人問津,到今年市場收購價報每公斤3元,農戶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激發出來。
從無到有,從一顆小種子開始,今年巍山縣的檸檬種植要到萬畝。未來2-3年要發展到5萬畝。用不了多久,這裡就將滿目青蔥、香飄四季,成為國內最大的無籽香水檸檬基地。
不止是種檸檬,浦東又為巍山縣引入了深加工企業、建起生產線,再為當地增加產業附加值。看著這些竄頭的小果子,巍山聚豐農業科技公司總經理褚豐鑫信心滿滿——「初步計劃今年做幾個產品,出一款檸檬精油,出一個檸檬片;明年還有二期工廠,出一個果膠,果膠的用途很廣,像我們用的洗髮用品、藥品裡有檸檬味的,還有化工類像香水,都會用到果膠,全產業鏈產值預計超過10億元。」
資金變資產、資產變收益
通過壯大集體資產
強化「造血」功能
帶動農民增收
這樣的扶貧機制創新
在浦東與大理的「山海牽手」中還有不少
02
大理賓川縣的白蕩坪村,綠色有機科技種植示範基地的葡萄園又迎來一年豐收。從這裡走出的「陽光玫瑰」「賓川紅提」「克瑞森」三大主打葡萄品種,不僅在浦東召開過推介會,成功走進上海家庭;其中堪稱葡萄中的「愛馬仕」的「陽光玫瑰」,還吸引了上海迪士尼前來合作。
這處基地佔地52畝,通過大棚控溫、管控和肥水控制等地上、地下多條檢測監測系統,可以實時將土壤電導率和酸鹼度等各類數值傳輸到位於北京的大數據平臺,分析數據來制定種植策略。基地內許多設備的操作都能通過電腦或手機移動端控制,實現了農業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這些都來自浦東的資金幫扶。
浦東掛職幹部、賓川縣副縣長孫峰介紹,走上規模化種植後,這裡採取「3322」的利潤分配模式——鎮、村各獲三成作為發展資金,管理企業獲得兩成的技術分紅,剩下的20%作為村民土地入股分紅——「比如一家農戶以兩畝土地入股,最基本的哪怕這裡顆粒無收,他拿到1000元一畝的租金,那就是一年2000元,這是最基本的;那麼我們今年的產值比如200萬,他2畝土地入股就能拿到8000元。」
由此一來,積累的發展基金可以再用於投入,實現產業促進發展、發展反哺產業的良性循環。同時,讓貧困農戶直接參與經營、參與管理,更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風花雪月的彩雲之南
這一個個誘人的可愛果子
正是浦東與大理攜手結出的累累碩果
03
大理無量山,山脈綿延,雲霧繚繞。位於大理南澗縣的滬滇協作綜合示範園——羅伯克茶場,就坐落在這高山雲霧間。羅伯克,在彝族語言中代表老虎出沒的地方,如今這裡成了撬動地方脫貧的一頭「猛虎」,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運用浦東幫扶資金,一個標準化的茶葉初制所已在羅伯克茶場建立起來。「殺青、揉捻、分曬、烘乾……以前必須通過人工操作的步驟,現在都可以全自動完成,不僅效率變高了,茶葉品相也更好了。去年茶場收入600萬元,其中40%用來分紅,160戶村民平均分到1.5萬元,今年效率變高,分紅也會更多。」
茶場的一些老建築,也在浦東資金支持下,被改造成精品民宿項目。浦東援滇幹部、南澗縣副縣長潘丹介紹,這座民宿將引入專業團隊管理運營,可以提供研學與遊學服務,讓南澗縣的茶文化走向國際。「民宿也將會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包括廚師、服務員等,讓村民能在家門口打工就業。」
未來,羅伯克茶場不但產茶賣茶,還可以提供研學、遊學服務。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大山裡,打開窗戶便能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樹,隨時都能享受原生態的清茶,還能觀摩體驗茶葉製作的全過程,這將成為羅伯克茶場新的賣點。
(建造中的「精品半山民宿酒店」)
發展當地特色產業
全產業鏈融合脫貧
浦東把高質量發展融入大山深處
04
這裡是大理祥雲縣沙龍鎮的「浦卉現代農業園區」,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棚內玫瑰、萬壽菊、黃蝴蝶、粉紅雪山競相綻放。滬滇資金對基地的幫扶就體現在它的名字中——「浦」代表浦東,「卉」既指花卉,讀音也同「恩惠」的「惠」,代表了沙龍對浦東的感謝。
祥雲縣原本以種植玉米為主,每畝淨收入只有800元左右。2016年起大理和浦東千裡結緣,用援滇資金在祥雲建起花卉大棚、供水池,產權歸村集體,然後再由村集體出租給當地企業進行花卉種植。浦東援滇幹部、祥雲縣副縣長曾岸東介紹,「這樣既保底又有增長的空間,通過這種類似混合經濟把民營企業和村集體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改種花卉後,一畝年產值5萬元,每畝淨收入2.5萬元。
據介紹,園區涉及的貧困農戶,現在每年都能拿到一筆土地流轉費,自己則可以在園區裡務工賺錢。再加上,村集體收入的30%用於設置鄉村公崗,農戶按勞取酬。
目前這裡已經是整個祥雲縣最大的鮮切花種植基地,接下來還有包花車間、冷庫等設施在規劃中。「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鮮花交易服務業,浦東還要在這裡留下一個地區花卉交易中心,實現全產業鏈發展。」
脫貧路上花正豔
讓大理每個縣都擁有自己的特色產業
「精準扶貧」才能更好鞏固脫貧成果
05、06、07...
遠離上海2000公裡
在「風花雪月」的雲南大理
還有許多與上海、與浦東有關的故事
而每一個故事的背後
都有著援滇幹部們一點一滴的努力
他們不僅帶去資金、帶去項目
這些發展理念和創新機制
更在當地留下了深刻的「浦東印記」
浦東幹部有個特點,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知識面廣、眼界寬、理念超前,思路多、辦法也多。
他們會把每項工作都進行細化,實行「掛圖作戰」,這對我們影響幫助很大。
——大理州南澗縣委書記吉向陽
去年年底
大理州下屬1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提前一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累計減少貧困人口41.31萬人
這裡,不僅有風花雪月的浪漫
有跨越千年的古城
更有安寧富足的小康生活
在大理賓川縣金牛鎮、雞足山鎮與大營鎮的接合部,有一座嶄新的村莊——尼薩村,這裡居住著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移居而來的98戶、358名村民。48歲的李樹軍就是其中一位。
回到3年前,李樹軍一家還居住在距離此地近80公裡的深山裡。他們分散在8個自然村,最小的1個村僅居住了4戶人家。出入村莊只有一條山路,勉強通行摩託車,到鎮裡至少要2個小時,走路的話至少半天時間。山裡沒有自來水,雖然通了電,但斷電時有發生。
從深山搬到新居,李樹軍開了個一小賣鋪、買了一輛小轎車,後來還帶妻子補拍了一張婚紗照,擺在客廳最醒目的位置。「現在我們家經濟來源很多,種水果、開小賣鋪、到鎮裡打臨時工,生活水平與以前相比好太多了。」
而在尼薩村,除了村民的住房、生產設施外,還建設了小廣場、衛生室、警務室、活動室,大家的閒暇生活與民生保障也充實了起來。
尼薩——在傈僳族語裡是「幸福」的意思
現在,它終於變成了現實
再去大理
那裡不止有蒼山、洱海
這些與上海、與浦東有關的故事
都值得去看看!
攝影:劉思弘
-本文完-
版權聲明:轉載前請聯繫後臺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