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踏尋紅色景點 重溫紅色歷史——亳州重點紅色旅遊景點背後的故事
亳州的紅色旅遊景點有哪些?分布在哪些地方?每個景點裡承載的是怎樣的歷史故事?「七一」建黨節即將到來,本報記者為大家細數一下亳州的紅色旅遊景點,以供回顧歷史、緬懷先烈。也為想開啟紅色旅遊的遊客提供一些出遊指南。
蘆廟皖北烈士陵園
皖北烈士陵園
皖北烈士陵園位於亳州市譙城區蘆廟鎮,項目佔地207畝,投資7320萬元。分為悼念區、主題紀念區、烈士墓區、紅色景觀休閒旅遊區和接待服務管理區五大功能區。是一座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皖北紅色旅遊景點、烈士紀念設施「三位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烈士紀念園地,打造為4A級旅遊景點。
譙城區位於蘇魯豫皖四省的交界,地理位置優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抗日戰爭時期,處於譙城區最北端的蘆廟鎮就成了一塊軍事要地,很多戰爭都曾經發生在這裡,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蘆家廟戰鬥,新四軍在豫皖蘇邊區蘆家廟打擊偽軍,經過3個小時的激烈戰鬥,取得勝利,這場戰鬥不僅粉碎了敵軍侵犯亳州的企圖,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亳州軍民的抗日鬥志,更重要的是打開了新四軍遊擊支隊東進敵後抗日的新局面,奠定了創建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基礎。
目前,皖北烈士陵園主體工程已完工,並投入使用。建成後的皖北烈士陵園將全面展示中國共產黨在亳州領導革命軍民輝煌的鬥爭史,突出抗日戰爭時期彭雪楓將軍領導新四軍開展武裝鬥爭、創建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壯舉;展現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取道亳縣,揮師南下,「六克亳州」的傳奇戰史;再現淮海戰役中亳州人民積極支援中原野戰軍後方總醫院搶運救治傷員的場景。
蒙城縣板橋集戰鬥紀念館
雪楓公園位於蒙城縣板橋集鎮,以著名抗日將領、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的名字命名。公園面積60萬平方米。
在雪楓公園裡面,為了紀念板橋集戰鬥而建板橋集戰鬥紀念館。紀念館佔地1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980平方米,館內設兩個展廳和一個多媒體放映廳,展示100多幅珍貴圖片和部分實物,同時收藏了120名將軍的題字。板橋集戰鬥紀念碑佔地81平方米,寓意八一建軍節,碑高為11.17米,寓意1940年11月17日板橋集戰鬥打響,碑文由騰海清中將親筆題寫。
1940年11月17日拂曉至18日下午,新四軍四師五旅由師長彭雪楓、旅長騰海清指揮,在板橋集戰鬥兩天一夜,擊斃日偽軍400餘人,擊毀敵人坦克、汽車19輛,擊落日寇飛機一架,譜寫了新四軍戰史光輝的一頁。雪楓公園還經常舉辦桃花節、荷花節、紅楓節、梅花節和「11月17日雪楓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蒙城縣雙鎖山烈士陵園
雙鎖山位於安徽省蒙城縣小澗鎮東側,蒙城城西北地區25公裡。又名齊山、駝腰山。因山兩頭高,中部低平,呈兩峰齊舉狀,故名齊山;又因山呈古鎖形,又名雙鎖山。雙鎖山旁依渦河,南北走向,延綿約十華裡。北有狼山,南有黃柏山、尖山,可謂群山環抱。
雙鎖山烈士陵園就位於蒙城縣雙鎖山上,1983年由小澗區委、區公所修建,用以紀念當地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烈士。
五代時當地女英雄劉金定以此山立寨護鄉,捻軍領袖張樂行曾在此活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均作為防線要地。山上山下文物古蹟較多,著名景點如劉金定飲馬泉、梳妝樓、上馬臺、涼馬棚、宋武烈王高瓊墓、紅城遺址等。
蒙城烈士紀念館
蒙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蒙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始建於1966年,重建於2007年,坐落在古老的萬佛塔東側,三面環水,佔地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40平方米。英明錄719人,布展20名烈士事跡,陳烈46件遺物,骨灰存放15名,另外還有周元墓碑一座佔地109平方米。
紀念館展廳內布置古樸莊重。進入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澤東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東牆上方是會師場景,西牆是衝鋒陷陣,有毛澤東題詞及20位烈士的大幅照片和說明材料。
展廳內還布有曹圩戰鬥示意圖和戰鬥述略、解放戰爭時期板橋戰鬥示意圖和簡介,整個展廳一次能容納800人次,每年接待瞻仰人數達5萬人次。
渦陽縣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
渦陽縣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位於渦陽縣新興鎮,佔地3000平方米,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2A級旅遊景區。
1939年9月初,彭雪楓帶領新四軍遊擊支隊來到新興集,開創了以新興集為中心的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1940年2月,遊擊支隊改番號為新四軍六支隊;6月又與黃克誠領導的八路軍二縱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1941年新四軍組建後改番號為新四軍第四師,同年彭雪楓率新四軍四師轉移到津浦路東。四師在新興集期間,司令部直屬機關有政治部、鋤奸部、民運部、參謀部、軍法處、副官處、供給處、拂曉劇團、拂曉報社等十多個部門。
四師司令部舊址為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分東西兩個院子,有房34間,現已闢為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原軍委副主席張震為紀念館題寫館名。紀念館內有劉少奇、彭雪楓舊居,彭雪楓德政碑,還陳列有各種圖片和革命文物等。1981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渦陽縣輝山革命烈士陵園
輝山革命烈士陵園,又稱輝山烈士公墓,坐落在亳州渦陽縣曹市鎮輝山之巔,佔地面積102畝,為悼念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一旅渦北抗日殉國的300餘名烈士而建。
正面是牌坊式大門,上有毛澤東題詞「死難烈士萬歲」,兩側有朱德的題詞和渦陽縣的題匾。陵園中央矗立著一座15米高的紀念塔,上刻「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一旅渦北抗戰殉國烈士紀念塔」21個大字。塔座為五星形公墓,墓前石碑刻310名烈士名錄。建成於1945年,陵園內有彭雪楓傳略、碑文和輓聯多幅。園內植松柏夾道,梧桐遍布,現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目前,輝山革命烈士陵園已被納入皖北紅色旅遊主線,每逢節假日和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紀念日,都會有周邊市縣群眾前來憑弔,常年入園參觀瞻仰者近十萬多人,現已成為省、市、縣許多重大活動的場所。
利辛縣劉家集烈士陵園
利辛縣劉家集烈士陵園位於縣城東北12.5公裡,劉家集大街西側60米處。陵園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碑祭後邊南北5排,每排東西5座,共計25座烈士墓葬。
1948年5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豫皖蘇區十一團(曾用龍山部隊代號),分析敵情後,按照六分區電令北返,打擊敵新編七十四師,配合華野大軍即將開始的豫東戰役。途中暫住劉家集鎮劉染、戴莊、張莊、徐莊一帶。新編七十四師駐望疃董集踞點1200餘人,向我駐地搜索進犯。蘇區十一團觀察敵情後,立即命令部隊從三面阻擊敵人。經過一白天的激戰,終取得勝利。
為紀念在戰鬥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983年利辛縣人民於劉家集南頭建一烈士陵園。由於陵園佔地面積較小,已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1999年利辛縣決定將陵園遷移新址。該烈士陵園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廣大幹群和青少年學生前來憑弔祭掃,緬懷先烈。
利辛縣烈士陵園
利辛縣烈士陵園,位於縣城西北紀王場鄉路集村,距縣城24公裡,始建於1984年,原名為路集烈士陵園,佔地2.3畝。
2008年,利辛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原有基礎上擴建「利辛縣烈士陵園」,2011年4月新陵園建成使用。擴建後陵園佔地40餘畝,建築面積6640平方,主要由烈士紀念碑、悼念廣場、烈士墓群和革命烈士紀念館組成,各個革命歷史時期以及在抗美援朝中犧牲的烈士的墓碑都安放在陵園。
烈士紀念碑高13.8米,正面鐫刻著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王光宇同志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的北面是烈士墓群,墓區面積1800平方,採用將紅色花崗巖墓碑斜放在草坪上的現代陵園建設模式,增加了陵園的美觀、時尚。墓群現安放著利辛縣在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犧牲的133位烈士的墓碑。紀念碑的南面是1000平方米的悼念廣場,可容納1000人進行悼念活動。
紀念館位於烈士陵園東南,建築面積340平方米,現有兩個展廳。第一展廳展出的是利辛縣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革命歷史史料、重要歷史事件、戰鬥經過和部分烈士的英勇事跡。第二展廳展出的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等11部委評選出的全國100位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的事跡,以達到讓參觀者受到一次黨的歷史、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