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美國景觀設計之父奧姆斯特德歷經20年在波士頓查爾斯河谷規劃建設了一條長約9公裡、佔地405公頃、連接城市九大公園的「藍寶石項鍊」(Emerald Necklace),將30萬波士頓市民生活和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城市文化聯繫在一起。由此,一場轟轟烈烈的綠道運動從美國席捲全球,成為倡導綠色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重要途徑。
今天,當你漫步在微風習習的涼水河畔,騎行在綠樹成蔭的森林公園中,停歇在緩緩轉動的大風車下,駐足於鳥飛蛙鳴的通明湖邊,你是否也仿佛穿越時空,感受到這條「藍寶石項鍊」的魅力和風採?對,這就是綠道賦予一座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價值。
●從涼水河綠道走向「綠道之城」
大多數人常以為,所謂綠道,就是馬路旁、河道邊、公園裡那一條條色彩鮮豔的步行道或騎行道。然而,真正的綠道不僅僅包含供人們步行、騎車的遊憩線路,而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性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綠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遊步道等。
因此,綠道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連接」,同時綠道也承載了生態保護和修復、文化傳承和體驗、社會公平與活力、城市復興與帶動等多重功能,是維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和策略。
在波士頓,奧姆斯特德的繼任者查爾斯·艾略特站在他的基礎上,通過3條沿海河流廊道將波士頓郊區的六大開放空間連接起來,並提出恢復一片城市濱海區——波士頓裡維爾海灘,創造了整個波士頓大都市區方圓650平方千米市域範圍內的公園網絡和綠道系統。
同樣,亦莊新城將在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綜合新城目標下,以涼水河綠道為脊梁,利用域內縱橫交織的河渠網絡、星羅棋布的公園綠地、綠樹成蔭的城市道路,形成成網成環的綠道體系,規劃綠道長度超過300公裡,使亦莊新城成為踐行三大綠色發展理念的典範,即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發展理念,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綠色生活理念以及促進城鄉統籌、維持動靜平衡的城市治理理念。最終,綠道將融入亦莊新城的血液,變為亦莊新城的性格,成為亦莊新城的象徵。從此,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綠道之城」在亦莊新城應運而生。
●亦莊新城的綠道故事
誠然,在「綠道之城」的建設中,我們會以生態保護為先導,加強生態環境的修復與提質,同時注重綠道對各級開放空間、公共服務設施節點的串聯與銜接,並且高質量地建設和配套各類休閒、娛樂、健身、商業服務等設施,塑造出高品質的綠道空間。但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亦莊新城綠道系統也正因為這方土水的獨一無二而具有獨特的「綠道之魂」。
水,是亦莊新城的塑造者和推動者。作為北京母親河的永定河在隋唐前後擺動到大興一帶,形成了亦莊新城所在地區的衝積扇,而永定河在這一時期留下的故道便是如今的涼水河。隋代永濟渠的開掘,使其成為北京地區最早的水上交通線,可謂京津地區大運河的前身,而隨運河興起的馬駒橋和馬駒橋古鎮成為與盧溝橋和宛平城齊名的拱衛京師四大橋頭堡之一。
之後,從遼代「捺缽」伊始,歷經遼、金、元、明、清五朝的皇家苑囿文化流傳至今,南海子公園、崑崙石碑、晾鷹臺、德壽寺、海子牆等歷史遺蹟原址尚存,大紅門、小紅門、雙橋、羊坊、回城等地名不絕於耳。
而在隨後始於明初,盛於清末至解放初期的京郊移民潮中,在亦莊新城地區形成了以山東、山西地區為主的移民文化和多元的宗教、民俗文化。位於鳳河沿線的「七十二聯營」、馬駒橋鎮的清真寺、留民營村的鎮國寺塔等便是移民文化的鮮活見證。
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南郊農場、紅星人民公社使亦莊新城地區又轉身成為北京城重要的副食品生產基地和農業現代化試驗田,而現存於瀛海鎮、馬駒橋鎮及南至採育的大面積田園鄉村和豐富的農灌系統正是這段歷史的活態展示區。
直至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在現榮華中街上的第一鏟土,亦莊工業區誕生,隨後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路成長為衛星城,再到產城融合的綜合新城,一步步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再到城市文明和生態文明的亦莊新城故事依然在延續。
正是基於此,亦莊新城的綠道系統才不是一個僅限於綠色和遊徑的物質空間,而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並肩負著傳承地方文化特色、體現文化自信的最佳載體。因此,我們要將文化深刻地融入在未來的綠道體系規劃中,從資源挖掘、線路選擇、特色提煉、節點設置、解說系統、標識設計、活動策劃、宣傳推廣、發展運營等每一個環節入手,使得亦莊新城這座綠道之城講述屬於自己的綠道故事。
●綠道暢想
1978年,美國總統顧問委員會在一份關於戶外環境的報告中提出:「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個美國人可以方便地接近大自然,而這個方法就是綠道。通過地方的努力和行動,綠道可以成為指狀的綠地空間,成為連接、環繞、貫穿美國居住社區的網絡系統。這一網絡可以通過遊憩廊道的形式連接公園、森林、風景秀麗的鄉村,包括公共的或私人的土地,從而提供遠足、慢跑、野生動物活動、騎馬及騎車等活動的需要。」
這段話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成為我們對亦莊新城綠道的暢想,但我們的暢想並不止於此。我們還希望綠道成為每一個市民破除對亦莊新城是文化沙漠的固有認知,了解亦莊新城豐富多元文化寶藏的窗口。因為綠道不僅是連接城市與自然的最佳紐帶,也是打通過去與現在的時空隧道。
(經開區規自分局供稿)